科技新趨勢──人臉識別 全球通行
2019.01.09

封面專題

全球化+現代中國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中國的改革開放




答案︰B


解說


根據《華爾街日報》,內地去年已裝有1.76億個監控鏡頭,並預計至2020年會有超過4.5億個,即是平均三個人就有一台攝像監控設備;再配合全球最大的監控系統「天網」,用作加強治安及打擊犯罪。

除了監控鏡頭,臉部辨識技術其實早已悄悄地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你在facebook上載有朋友在內的相片時,facebook會建議你將他們標註在此相片中。有沒有想過,為何facebook知道他╱她是我的朋友?這亦涉及人臉識別技術。隨着科技發展,臉部辨識技術與我們的關係愈趨密切。在不久將來,我們出門可能甚麼證件都不用攜帶,單靠人臉辨識就可鑑別身分了。



甚麼是人臉識別技術?

人臉識別是指通過人的臉部特徵進行身分識別,當中涉及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身分確認,以及身分查找等。早期因技術所限,在擷取用戶臉容特徵時,只能捕捉2D平面訊息,光綫稍暗或臉部稍側,都可能認錯人。

隨着2010年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領域的重大突破,通過攝像鏡頭來進行人臉識別逐漸成為事實。使用機器學習和大數據,人臉識別技術會快速完成口鼻輪廓等106個關鍵點定位,最後再與身分證等圖庫照片進行比對,作出正確判斷。

內地發展規模 領先全球

人臉識別技術並不是新科技,但近幾年因準確度大大提高,使其更為普及,更在過去一年大爆發,從手機iPhone X的Face ID到無人商店的付款,多個領域都看見其蹤影。在2015年一項國際認可的人臉辨識大賽,有團隊的準確率高達96.5%,甚至比肉眼的94.9%更高,此重大突破打開了人臉辨識在零售支付、金融、保安等,對身分驗證要求嚴格的契機。

在內地,人臉識別的發展可謂領先國際,去年相關市場規模已突破10億人民幣,預計2021年可達51億人民幣;而人臉識別亦是全球的發展趨勢,根據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的報告指出,人臉辨識的全球市場將從2017年的40.5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77.6億美元,當中以人臉辨識監控技術的市場最龐大。

技術普及 拓展更多「可能」

人臉辨識使用方便,隨着技術普及化,為未來社會帶來更多識別的「可能性」。從現有技術看,基本上整個人體都可以做到生物識別,即是除了臉部,還可以有更多選擇。有消息稱,內地零售購物網站京東正研發掌紋、聲紋、虹膜等多種認證支付;亦有公司推出「步態識別」系統,通過人體全身的肌肉、骨骼和神經靈敏度所構成的步態特徵來辨識身分,即使遮掩臉容、背向鏡頭或裝跛,都瞞不過「天眼」。

除了人類外,更有公司將辨識技術拓展至動物層面。據《紐約雜誌》報道,目前動物臉部識別已被應用於野生動物的追蹤保護、動物病害預警、食品溯源、遺失寵物尋回等多方面。

人臉識別 六大應用層面

隨着科技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世界各地,特別是內地迅速發展,並廣泛運用。以下是現今人臉識別的六大應用層面:



識別危與機

對於人類而言,因為我們的臉容人人不同,才能辨識不同人的身分、關係,但臉容卻不像指紋那麼隱蔽,有可能在不知情下被盜用。究竟識別技術的興起,對社會帶來甚麼危與機?

機:社會治安+醫學

人臉辨識技術有助提升社會治安,例如內地近年發展的人臉、語音、步態辨識技術,以及無處不在的「天網工程」人臉識別監控系統,能從海量數據中快速及準確地鎖定目標,為警方查案提供不少助力,早前就有內地公安憑此系統在歌手張學友的演唱會上拘捕通緝犯。英國、德國、美國等地亦已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協助捉拿通緝犯。

人臉辨識的用途廣泛,特別在醫學上,例如通過辨識臉部表情來判斷一個人當下情緒,可及早幫助一些有情緒障礙症患者,提供治療。

危:人權+隱私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臉部辨識除可讓生活更便利,並成為打擊犯罪、尋找失蹤兒童的工具,亦有可能被濫用作政治壓迫、大規模監控的工具,令人們的隱私、人權暴露於企業和政府的監視之下,甚至窒礙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例如企業可通過臉部辨識來判斷人們的性格特徵、健康狀況來挑選員工,令過程流於表面。

規範技術防濫用

另外,政府和相關部門可從臉部辨識來了解市民的政治傾向來拉票,甚或知道誰人參與抗議活動。再者,有關技術的準繩度亦備受質疑,有報道指英國倫敦警方早前引入臉部識別系統軟件,在大型活動期間尋找目標人物,但數據顯示系統的準確度只有約2%,無助捉拿嫌疑犯。

大量的掃描臉部資訊,引發不少爭議,要求規範此技術的聲音日益高漲。微軟總裁史密斯在網上發起呼籲,要求美國當局盡早研究如何妥善使用臉部辨識技術;去年五月美國民權聯盟(ACLU)甚至要求亞馬遜停止向執法機關販售臉部辨識比對服務Rekognition。可見社會對人臉辨識的運用,仍存有一定的戒心。

Mindmap:認知人臉識別技術



參考資料

‧Amazon Rekognition
https://aws.amazon.com/tw/rekognition/the-facts-on-facialrecognition-with-artificial-intelligence/

‧《AI × LINE 聲控/人臉辨識生活大應用》
作者:施威銘研究室
出版社:旗標出版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臉部辨識技術漸趨普及,應用層面廣泛,例如內地高校生只要「刷臉」即可報到、入住校舍、餐廳吃飯、圖書館學習、打印成績單⋯⋯而「人臉支付」更已走入各大超市、食肆。探討科技發展提升生活質素的同時,又會帶來甚麼問題。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肖像權(Portraiture right)
肖像權是人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權利。法律規定,未經他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的肖像,公民有權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權或對肖像權進行損害、玷污。但同時,基於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某些情況下,可有條件地使用他人的肖像,主要包括:新聞使用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的肖像、為執行公務而使用公民的肖像、為輿論監督、為科研和文化教育等目的而使用他人肖像等。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私隱 Privacy
‧資訊素養 Information Literacy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智能手機 Smart phone
‧大數據 Big Data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臉部識別技術應用廣泛,除了出入境過關、手機或電腦解鎖、電子鎖開門,近年更擴展至流動支付平台,內地已興起「刷臉」結帳、自動櫃員機提款等。雖然有關技術或要求驗證者眨眼、搖頭等加強驗證,但由於人臉比指紋、虹膜等更易被人截取,不法分子能利用合成影片仿做動作,從而冒用身分。中大信息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張克環,一年前開始着手研究如何加強臉部識別技術的保安程度。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0-7-2018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一,試說明人臉辨識技術是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4分)

2.你認為人臉辨識技術會使人降低自我保護意識嗎?試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資料一呈現了人臉辨識技術的兩項生活應用。圖一是一個監控鏡頭,利用了人臉辨識技術,將人物與資料庫的相片配對,以鎖定對象及查看相關資料;圖二是利用人臉辨識技術解鎖,系統會配對資料庫與用戶的面貌,成功配對便可以解鎖進入。

2.
會:人臉辨識技術為人類帶來便利,單靠一張臉可以把手機、門戶、電腦等解鎖,甚至有零售支付功能,令人忘記/忽略密碼的重要性,增加被盜用的可能性。
不會:人臉辨識只是其中一種生物特徵辨認技術,與指紋、聲音等同樣是具區別性的辨認技術。而且,人臉辨識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對用戶來說,是有足夠的保護。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科技業界近年熱衷發展臉部識別技術,維權人士憂心,若這項技術被濫用,恐危害民眾個人私隱。微軟公司呼應民間團體的聲浪,敦促美國國會與政府加強管制臉部識別技術。

臉部識別技術日益成熟,應用愈來愈廣泛。蘋果公司搭載臉部解鎖功能Face ID的旗艦手機iPhone X去年亮相,微軟也在使用Windows作業系統的筆電引進類似功能。Google今年在Art & Culture應用程式中增添自拍照與名畫比對的功能,掀起一陣旋風。微軟總裁兼法務長史密斯(Brad Smith)周五發表網誌,探討臉部辨識潛在應用和濫用的情形。他把這項技術和藥物與車輛等受高度管制的產品相提並論,敦促國會研議規範。史密斯寫道:「我們生活在法治國家,政府必須在管制臉部辨識上發揮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15-7-2018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人臉辨識技術有甚麼風險?(8分)

2.「政府應該立法規管人臉辨識技術的使用」,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試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泄漏個人私隱:人臉不像指紋那麼隱蔽,有可能在不知情下被盜用。
長期被監控:當地方安裝了人臉辨識監控鏡頭,人們就像長期被監控一樣,同時也擔心會失去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等。

2.
同意:人臉是兼具社會性與隱私性的個人特徵,所以各種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都須要比分辨指紋技術更加謹慎,故此應該立法規管。
不同意:人臉辨識跟其他生物特徵辨認技術一樣,大眾不應過分恐慌。而且從其他國家的經驗看來,人臉辨識技術是有助提升社會治安,故毋須刻意立法規管。
而且立法影響深遠,對於現在的保安防盜鏡頭,又如何劃清界綫?亦會對科研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

載自2019年1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