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會變 情懷不變
2019.01.08

校服今昔不不大同

  校服記載了同學的青葱歲月,香港有逾二千所中小幼、特殊學校,各校校服款式、物料不盡相同,大家對身上的校服和歷史,又有多少認識呢?香港教育博物館現正舉辦的《香港校服今昔》展覽,是首個以「香港校服」為主題的展覽,展出多款珍貴的校服及仿製品,包括旗袍、水手服、中山裝等,細說校服的演變。

 

校服研究少 展覽成首例

  「香港有二千一百七九所中小學及特殊學校,校服是校園生活的一部分,是每個香港人成長的共同回憶,因此香港教育博物館以此為題舉辦展覽。」香港教育博物館助理館長張耀輝說,在進行資料搜集時,才發現香港缺乏有關校服的文獻和研究,更不要說展覽了。

  「在籌備展覽的六至七個月期間,我們從各個學校的網站、年報、檔案、學生回憶錄以及香港兩大校服供應商中,才找到部分校服起源和演變等資料。」最後得到部分學校和香港兩大校服供應商的支持,借出或贈送一些已經絕版的校服和配件,終於成功舉行首個以「香港校服」為主題的展覽,「我們希望這次展覽能填補校服研究的空白。」

 

香港校服風格多元化

  「香港從沒有一條法例規定學生穿校服上學,但沒有人問過為甚麼?」張耀輝指,為了找出原因,籌備團隊翻查外國文獻,發現校服除了能加強集體認同感外,也有避免因便服而凸顯貧富差距、維持學校形象和校風,以及識別外人闖入學校等功能,「正因香港對校服沒有規範,故各種款式的校服可以百花齊放,亦能靈活地因應潮流及時代的需求而轉變。」

  回顧本地校服史,可見多元化風格成了香港校服文化的重要特色。校服為何多數是白色的呢﹖原來與客觀環境有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當時布料顏色有限,為求學生穿着整潔,校服多選用白色;到了六七十年代,隨着織物染料的改進,校服顏色才開始變化;七十年代起,陸續有條紋、格子、蘇格蘭紋等設計被引進校服當中,女生校服更多採用恤衫配半身裙設計;到了九十年代,運動服和短下襬恤衫更成為近年流行的設計。近年校服連質料也不斷改進,例如採用無害染料或防敏布料,穿起來更加安全。

  另外,今次展覽請來有時裝和首飾設計背景的畫家陳美怡為導賞小冊子繪圖,她研究香港服飾歷史多年,對校服演變有深厚認識。

●以投影器展示約二十套不同款式的校服。


校服歷史知多少

  長衫馬褂年代馬褂和長衫是「香港早期的校服」,馬褂是清末年代鄉紳士族的日常服裝,改良自清朝滿族的旗服,是當時的流行衣物,因此男學生會穿着馬褂到私塾上學。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加上西方文化衝擊,華人流行服飾從馬褂轉變為長衫,成為學生的「新校服」,但馬褂和長衫都不是一套「制服」,也不是「上學服裝」,只是當時人們的日常衣着。

● 簡約修長的設計, 加上西方文化的衝擊, 使長衫迅速成為學生的流行衣着。

 

香港首套校服

  香港第一所要求所有學生穿着校服的學校,是傳統名校聖保羅女書院,即現在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於一九一八年,為了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身分認同,該校規定學生須穿校服上課,成為全港首所要穿校服的學校,在當年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從1921年聖保羅女書院畢業生合照可見,當時的校服款式為上衣下裙或褲。

 

小學仍穿大襟裝

  戰後公私營學校和學童數量大幅上升,學校需要通過校服來分辨自己的學生,令校服逐漸在社會中普及。有些學校因時代變遷,校服款式亦跟着轉變,但亦有學校維持不變,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的女學生,仍以盛行於三十年代的大襟裝作校服,即上身襖衫, 下身長褲,校長吳偉文在接受訪問時說,學生皆因獨特校服而自豪。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仍以大襟裝為校服。

 

中山裝校服

  中山裝是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名字來命名的,這是民國時期參照日式軍服特點設計而來,表現了當時中國進步的民族主義精神。上衣是高領夾克,配有領釦,襟前有五個鈕釦和四個口袋。據說這些細節具有象徵意義:左右袖口的三個鈕釦代表三民主義;襟前五個鈕釦象徵五個政府部門; 四個口袋代表四個中國美德(禮、義、廉、恥)。三十至四十年代, 許多學校都採用中山裝為校服。

●以往不少學校以中山裝為校服,圖為1940年志強中學附小的畢業照。 

 

因應時代的款式

  除了辨別學生外,從校服款式的轉變,能了解當時的生活文化。如五十年代初,受香港工業迅速發展,市民的衣着以實用簡約為主的影響,不少學校把校服改成工人褲設計。

  另外,1967年,香港因水荒而制水,四天供水一次,伊利沙伯中學為了節省清洗校服的用水,決定更換校服,以「減少布量,減少耗水」為原則,校服從有領及膝裙,改成方形無領背心的無褶窄身短裙;布料則選用較薄的「的確涼」布,顏色亦從易髒難洗淨的白色,改成藍成格子。在八十年代,供水問題基本解決後,伊中校服衣袖和裙子就改長了,成為現在的校服款式。

●為了減少用水,伊中把校服改成無袖格子短裙。 

 

堅守百年傳統的旗袍

  提到香港女生的傳統校服,不少人都會想到旗袍。現在香港仍有十六所中學以旗袍為校服,大多都是傳承百年的學校,例如真光書院、培道中學、英華女學校等,雖然都是旗袍,但每套的細節和顏色層次各有不同。在大多數學校都以藍色為底色的旗袍中,香港培道中學的白色旗袍校服尤其特別。這些旗袍校服傳承百年不變,可說是香港重要的文化遺產。

  不過凡事亦有例外,1973年成立的妙法寺劉金龍中學,就曾於九十年代初更改校服,改成上身白色帶改良版水手領,下身淺藍百褶的連身裙,與學校過往所用的旗袍校服,形成鮮明對比。

●真光女書院學生合照。 

 

「絕版」經典校服

  新法書院的水手裝校服,絕對是香港校服史上的經典,水手裝校服的上衣多數為白色,而它用奪目的藍色為上衣,給人新鮮感。這套校服由「金綸服裝」老闆林松坡設計,當他接到新法書院的邀請時,想到在日本旅行時,看到很多女生穿着水手校服,以此為靈感,設計出這套藍色水手領上衣,配白色半身褶裙的校服,卻因學校停辦而早早退出歷史舞台。雖然這套校服已「絕版」,但有趣的是,至今仍有市場,在金綸服裝的門市仍能買到。

●因新法書院停辦而「絕版」的藍色上衣水手服校服。

 

《香港校服今昔》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0月31日

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周一至周日,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香港教育大學D1座平台

   香港教育博物館

費用:全免


 

文:袁嘉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