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發展慢 世界排名跌 香港尋才記
2019.01.07

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全球化


主題:自我了解+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C


解說


香港在2015年11月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專責推動相關發展,嚴格來說,起步的確是晚了一點。據港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劉智滿教授粗略估算,全港大專學府的AI人才儲備不足千人,所以香港現時是十分缺乏科技人才。另外,2017年一項調查研究各地的教育制度能否裝備學生應付未來需要,香港在35個國家地區中僅排名14,可見在教育上亦未能有效配合發展需要。



香港「東方之珠」的光芒又再失色!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早前公布的《2018年IMD世界人才報告》,香港排名下跌至十八位,昔日亞洲榜首之位被趕上來排名第十三的新加坡取代。香港真的缺人才?缺的又是甚麼人才?

香港人才清單 去年首出台

人才是指有特定專長或技能的人士,即使一處地方的就業率很高,亦有機會出現缺乏人才的現象,因為他們從事的工種都是「非一般」。同學知道香港缺乏哪些人才嗎?特區政府在去年八月公布首份人才清單(定期更新),列出十一項本港當前最需要的人才(見圖),希望有能之士出現。

大家都應該從圖中清楚看到香港公開求的是哪些範疇的「才」。值得一提的是,本港似乎在創新及科技專家,和創意產業專才方面特別渴「才」,需要的人才很廣泛:





排名指標 兼本土及海外人才

同學如有留意近年新聞消息,如《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就知道政府十分希望發展創科產業,可是創科局成立了三年,仍未見有太大進展,而多家創科公司的負責人又在不同場合向媒體表示業內欠缺人才協助發展,究竟本港在吸納人才方面遇到甚麼問題?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資料,一處國家或地區的人才排名,會考慮以下三方面指標,包括:

~投資與發展人才:本土人才的培育
~人才準備度:本地人才的技能及競爭力水準
~吸引及留住人才:對海外人才的吸引程度





香港欠人才 3大因由

人才培育:全球排名跌至31

香港有十二年免費教育,都算肯花錢吧!原來香港在公共教育投資方面並不算理想,在教育的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百分之三點三,在報告中的六十三個地區中排名第五十六位,頗為落後;在培育人才投資方面得分最高的是丹麥,公共教育開支佔GDP的百分之六點九,而亞洲地區的韓國和馬來西亞,也分別佔百分之五點一和百分之四點五。看來,特區政府要多分配資源在教育方面。

人才準備度:全球排名跌至9

誠然,大額投資不保證有相應回報,關鍵是投資是否用得其所,用對了就能獲得可觀回報。新加坡的公共教育開支佔GDP的百分之二點九,比香港還要少,但在人才報告的排名卻超越香港成為亞洲第一,原因是新加坡在人才準備度方面名列前茅排第二位,即是說當地的教育投資運用得宜,重點培育的人才(尤其是科學)正正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吸引人才:全球排名跌至14

既是人才,就不愁無工作,可以是「人揀工」,加上經濟全球化,人才更是以跨國形式流動,因此一處地方想留住人才,就視乎其吸引力。香港的本土人才,留不留在原居地發展,撇開家庭和情感因素,主要看機構或企業提出的聘用條件有多優厚;同樣,外地人才來不來香港,薪金福利待遇也是重要考慮。

香港給予人才的待遇向來頗佳,不過近年卻遇到對手。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生物科技等等都是世界各地必爭之項目,成功領先者就能擁有巨大財富或者成為科技強國,故出現「搶人」潮。舉例,最近涉及編輯基因嬰兒的南方科技大學,過去三年間已經從香港招攬了前浸大協理副校長湯濤、港大生物系榮譽研究助理教授Luke Gibson,及前理大結構工程講座教授滕錦光。

硬件不足 難留港發展


此外,更重要的是本港的經濟產業種類狹窄,硬件又欠成熟,人才苦無用武之地。好像本港希望大力發展創科產業,可是參考同樣是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製作,於2018年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科學基建」及「技術基建」兩個項目分別排名二十四及十九;另外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指數》,本港的「創新與成熟度」長期位處二十名外,對於創科人才來說,香港吸引力不足。舉例,目前主導世界無人機市場的深圳大疆,創辦人汪滔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的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之後選擇回內地發展,可見香港雖有能力培養人才,但卻留不住人才。





應對措施:便利政策+撥款

為了培育、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本港很早前已推出一些措施,近年更因應對創科產業發展的重視,在《施政報告》提出建議增加行業的吸引力,留住人才以協助產業壯大。



Mindmap:香港缺人才的原因、影響與應對措施



參考資料

‧鏗鏘集:STEM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44&lang=zh-CN&id=88463

‧競爭報告揭港隱憂 創科人才急速流失
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314246/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香港在全球人才榜的排名下跌,特區政府重點發展的創科產業又看不到太大進展,有人將之歸咎於本港欠缺人才所致,因此產生一個問題:究竟是甚麼導致人才「凋零」?查找原因的同時,亦延伸思考目前香港有否有效的對策。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創新及科技產業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ndustries)

說到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特首和官員們常掛在口邊就是要發展創科產業。利用創新及科技可以打破固有的限制,改變各行業的發展模式,提升運作效率、創造新商機、推動新興產業,這已經成為全球大趨勢。在海外,facebook和Google是創科企業的龍頭;在內地,有阿里巴巴;在香港,最簡單的例子是由金管局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

因此嚴格來說,創科不是一個產業,而是可以應用在各個行業的發展模式,包括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電子支付、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等。就本港而言,三年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希望通過鼓勵創科研發、提供科研基建、扶助初創企業、培育創科人才,協助香港的創科發展。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投資與發展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吸引力 Appeal
‧生物科技 Biotechnology
‧創意產業 Creative industries
‧跨國企業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優秀人才入境計畫 Quality Migrant Admission Schem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香港學生在升學時的選擇是怎樣?這情況反映了甚麼的現實?(6分)

2.就你在題1所指的情況,你認為長遠對社會帶來甚麼影響?(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尖子首選醫科;至於一般學生,以甚受學生歡迎的香港大學所見,護理學每5人爭1學額,競爭激烈。醫護成為學生升學和將來就業理想之選,因其就業率幾乎是百分百,畢業起薪點又高,職業專業又具社會地位,反映本港年輕人追求穩定而高的工作機會和收入,某程度上可能與香港生活指數高(樓價高)有關係。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年輕人只追求生活穩定無憂,或只以置業為目標,其可行的路會變得狹窄,而其他範疇的工種就乏人問津,欠具潛質的人才入行,也難以通過在職培訓人才,長遠來說,經濟不能多元化發展,削弱社會的競爭力。)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一項研究發現,受訪老師認為現時學校推行STEM教育的成效非常一般,平均分只有5.6分(10分為最有效),當中主要原因為課時不足、指引不足及欠缺培訓等。其實STEM教學最關鍵的部分在於老師如何引導學生發揮創意,啟發他們思考,並將想法利用科學變成實際的成品。由於沒有既定的教科書,教學過程當中,STEM教學對老師自身的學科水平、教授技巧的要求都十分高。根據調查,只有約一成學校會將政府十多萬的津貼資助教師參加培訓課程,其餘都是用來購入零件和設備。結果,有些學校花錢買了數部3D打印機,卻沒有足夠的師資去教授同學如何使用,得物無所用。

另外,教育局亦沒有就STEM引入額外課時⋯⋯要在已經非常緊張的課時中,額外加入新元素,根本是難為了老師和同學。

其實香港仍有少數學校積極發展STEM教育,讓學生發揮創意,並於本港及海外比賽中獲獎不少。然而,香港的教育體制,仍以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甚至唯一標準。大學升學率往往比科學上的成就來得重要得多⋯⋯當社會整體都只着重學科成績,還有多少空間讓學生和老師嘗試於其他方面大展拳腳呢?要真正於社會上形成一股創科動力,政府必須花工夫改變整個生態,否則香港的創科環境只會被其他城市步步逼近。

資料來源:摘自「林芷楓:政府花了錢,等於推動了STEM?」《思考香港》10-7-2018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STEM教育目的是甚麼?(4分)

2.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目前推行的STEM教育是能夠激發創意思維,以達致培育創科人才的願景」?(8分)

3.STEM教育在香港出現甚麼樣的困難?可以如何改善?(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培訓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難能力,培養科技人才,以配合香港希望趕上未來全球社會均以科技為主的發展步伐。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製作機械人、進行編程和3D打印技術對同學來說都有新意和有趣,過程中要運用邏輯思維加創意,問題是教學中能給予多少空間予學生去發揮創意,抑或只是根據老師指示模仿步驟和完成製作。)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師資培訓問題、學習課時不足,以及着重學科成績的教學生態,都會窒礙STEM的效果;只有整個生態作出改變,師生才有空間去思考、創作和實踐STEM的創科精神。)

載自2019年1月7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