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17
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生活素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答案︰E
解說
水耕種植最大的特點是毋須使用土壤,因此避免了農藥殘留及土壤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加上採用離開地面種植的方法,減低了細菌及害蟲繁殖的機會,只使用水及營養液提供植物所需養分,再配合科技設備可嚴格控制植物生長環境,減低惡劣天氣為植物帶來的不良影響。
此外,水耕種植佔用的土地空間較常規耕種少,為農業發展剔除一大障礙,現時不少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日本、台灣、英國等均積極發展水耕種植,隨着相關技術漸趨成熟,造就了不少智能家用水耕種植機的出現,市民可隨時將家居斗室變成農場進行耕作,可見水耕種植具發展潛力。
本港近年屢傳食物安全問題,港人對食物安全的顧慮日增。審計署最新一份審計報告更發現,食物安全中心在進口食物檢測把關馬虎,程序漏洞百出。到底一眾市民可如何杜絕食物安全的隱患,為自己把關?最近有初創公司研發出智能家用水耕種植機,標榜無農藥,更安全衞生,且產量高、品種多元化。究竟這些結合創新技術的種植方法能否令市民健康更有保障?長遠又可否實現全民耕種?
審計報告 食安把關不嚴
香港糧食自給率一直遠較其他亞洲地區如新加坡、南韓、日本等低,本地蔬菜自給率更由上世紀60年代的五成大幅降至現時不足2%,因此本港有逾九成食物均為進口食品。日前審計報告揭發食安中心在食品進口管制、抽樣檢測、風險評估工作等漏洞處處,其在處理食物投訴、公布事故各方面的效率亦未如人意,未能有效阻止品質差劣的食品流入市面,進一步削弱市民對進口食品的信心。
同學們還記得早年由傳媒揭發的內地走私毒菜事件嗎?來自內地、農藥超標八倍的蔬菜繞過食物安全中心檢測,直接運到各區街市出售,事件在本地社會轟動一時。其實本港近年食物安全事故及爭議頻生,反映了政府在監管及檢測方面欠完善,嚴重威脅市民健康,加上內地多宗「黑心食品」事件,亦增加市民的憂慮(見下表)。
水耕種菜緣起與優勢
以蔬菜為例,本港進口蔬菜不時驗到殘餘農藥超標,上月底美國及加拿大更出現有人因進食羅馬生菜而感染大腸桿菌,食安中心即時暫停進口及出售有關蔬菜,並兩度呼籲本地市民停止進食。
自家種植 技術研發
在食物安全危機陰霾下,市民對健康食材的意識相應提高,本地菜的需求亦日漸增加;不少人為食得安心健康,更選擇在家親自種植。此外,坊間亦有不少相應的農業科創公司應運而生,促成了本地「無土水耕」、「魚菜共生」、「有機耕作」、「光譜種植」等新興技術的研發。
其實早於2013年,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便與蔬菜統營處合作設立「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率先探討引入現代化生產方法,除了可保障及提高食物安全性,亦為香港農業另闢新徑。
以下將以水耕為例,闡釋新型耕作方式為何得到愈來愈多人的青睞,同學亦可從中思考其他提高食物安全性的可行方向。
優勢一:品質相對安全健康
目前採用土壤種植的傳統農業生產方法,涉及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及肥料以增加收成,但同時有機會導致農藥殘留,危害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而嶄新水耕技術則通過在水中加入營養液以取代土壤及肥料,為蔬菜提供水分、養分及氧氣,同時以LED燈模擬陽光照射,以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並維持室內溫度、濕度等最有利其生長的環境,可穩定生產。
由於水耕種植的過程毋須使用泥土,取而代之是經過處理和淨化的自來水水源,相對安全,將殘留在土壤的化肥、重金屬、農藥等隔絕,因此不受蟲害,加上整個生產過程在封閉的空間進行,衞生環境控制嚴謹,污染亦較少,蔬菜收成後即可食用,為市民提供另一健康選擇。
優勢二:滿足在家種植 自給自足
都市農耕在全世界蔚為風潮,為了進食更安心,不少市民甚或會在家親自種植食材,例如日常食用的蔬菜及水果,此舉除了可確保蔬果品質及安全,種植者更可享受種植及收割的樂趣,而新興的水耕種植法正正滿足了部分都市人的種植需要。該技術不受地域及氣候限制,亦毋須翻土、施肥及定時澆水,種植時只需加水、注入適量營養液,再通過結合智能科技及相關設備,實時監測及適時調節氣溫、水量及植物營養度,種植過程十分簡易。
結合學習 推動發展
隨着本地農業日漸式微,加上本地室內種植場空間不足,若能將水耕技術應用至生活上不同層面,甚至是各行各業,長遠有助實現全民耕種,使本地在糧食方面回復供應自主,有助推動本地可持續發展。例如在空間有限的校園設立種植場,除了符合環保效益,學生亦可從中了解植物生長過程,甚至學習相關的數據收集及分析方法,加強STEM教育。
優勢三:低耗能生產 符環保效益
社會近年提倡「低碳飲食」,備受追捧的有機食品是否符合低碳原則?雖然有機食品在耕種過程中不採用化學農藥,但優質的進口有機食品仍須經處理及運輸,這些經空運而來的「飛機有機菜」,碳足迹不容忽視。
至於本地水耕種植,則實行低耗能生產,除採用高效慳電的LED燈,用以提供養分的營養液亦可循環使用,有效節省能源。
Mindmap:本港糧食問題與出路
參考資料
‧《審計署署長第七十一號報告書》第1章「食物安全中心:食物安全的管理」
https://www.aud.gov.hk/pdf_ca/c71ch01.pdf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在食物安全危機屢現的情況下,進一步剖析本港對進口食品的監察情況及其重要性,並延伸探討新興農業生產技術對市民健康及其他層面可帶來甚麼效益。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植物工廠(Plants Factory)
指由人工管控蔬菜及種苗為主要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在固定的空間及設施內,將植物所需的光源、生長時的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營養液濃度、水量以及其他生長條件和環境,以人工及科技的手法加以監控。在這種模式下生產出來的農作物不受自然環境、天氣季節等外在因素影響,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力及穩定其產量,形成一個可持續的耕作系統。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食物安全 Food Safety
‧黑心食品 Contaminated Food
‧水耕種植 Hydroponic Farming
‧魚菜共生 Aquaponics
‧都市農耕 Urban Farming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審計報告揭發,食物安全中心負責的海陸空進口食物檢測程序,皆出現把關不足問題,且漏洞處處,有利進口商逃避檢查。審計署在今年一月運抵文錦渡的二十八個高風險類別食物批次審查進口文件中,發現一批共四百三十二箱的冷藏牛肉餅,在無進口許可證的情況下進口。
審計署發現,食安中心就空運進口食物的二十個批次實物檢查,中心人員每批只檢查一箱食物,即使一批有多達八百三十一箱食物,亦只檢查其中一箱,佔貨量百分之零點一。檢查文件方面,從陸、空路到港的食物檢查均出現問題。審計署調查空運到港食物期間,一百三十八張進口許可證中,有一百三十四張也屬無證明文件下簽發,比例高達九成七;陸路方面,審計署發現,今年八月二十七日,二十四輛須接受檢查車輛,其中四輛成功逃避文錦渡辦事處檢查。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稱,審計報告顯示食安中心進口檢測制度面臨崩潰狀態,中心未有按指引辦事等同向業界「鬆章」,不可接受。她表示,食安中心沒有認真監管,認為中心需提出改革方案。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9-11-201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指出食物安全中心在食品安全把關方面出現的漏洞與不足。(6分)
2.食物品質及安全性可對公眾健康造成廣泛影響,針對食安中心規管不足的問題,從本地及國際層面,提出兩個可行的改善措施。(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漏洞與不足:食物監察計畫中最大比例(介乎44%至46%)的樣本分配作監察非高風險食品如水果和蔬菜類;未有證明文件下簽發進口許可證;實物檢查範圍及力度不足,如大批貨物隨機抽樣量僅佔其總數百分之零點一;海陸空管制不足,例如有運載高風險類別食物的貨車逃避文錦渡管制站檢查。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本地方面,政府有必要按風險評估進行抽查及加強執法和監管;利用大數據建立食物品質監測點,提高監察效能,並擴大檢查範圍和加強隨機抽樣的做法;國際方面,密切監察國際社會對各食品添加劑和污染物的風險評估及研究,並制定雙邊監察措施;此外,與內地政府合作,加強對內地進口食物的檢驗,並嚴懲出售或採用,提高阻嚇性等等。)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由於自身缺乏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系統,香港的食物大量依賴入口,港人得以第一時間品嘗全球的珍饈百味。過度依賴外界的食物供應雖然為本港埋下隱憂,亦讓我們窺見發展本土農業的另一重機遇。根據食物及衞生局的資料,本港整體食物供應超過90%為進口食品,而內地是最重要的食物供應來源。香港對內地新鮮食品供應的依賴尤甚,有94%的新鮮豬肉、100%的新鮮牛肉、92%的蔬菜及66%的雞蛋來自內地。至於新鮮蔬果,本港的主要進口來源為美國、內地、菲律賓及泰國。
資料來源:摘自《香港01》8-6-2018
資料二
以技術轉移業界作目標的「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繼去年成功培植冰菜、西洋菜等農作物後,今年再利用環控水耕技術成功栽培港人最愛的鶴藪白菜、「60日菜心」、菠菜,以及口感特別的山葵菜。漁護署估計,改成全環控水耕後可縮短三分之一的收成期。
本港現時約有四十個室內室外水耕種植場,二十八間為日光溫室水耕場,而用人工光照的全環控水耕工廠則有十二間。由漁護署與蔬菜統營處合作設立的「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近年一直進行研發工作,包括挑選及測試新品種,以增加本地生產的水耕蔬菜種類,為市場提供更多選擇。
漁護署高級農業主任(作物發展)高韻芝表示,近年積極探討引入不同的現代化生產方法,以協助本地農業發展,其中透過「可轉換光譜植物生長燈」及「納米氣泡技術」能有效提高作物生長速度,期望將來能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3-11-2018
多角度思考
1.有人認為「提高糧食自給率有助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素質」,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上述說法?試從不同層面闡釋。(8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發展可持續農業面對甚麼挑戰?政府可如何提供誘因或措施進一步推動科創發展以提升蔬菜生產技術?試舉例說明。(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同意──個人健康:由本地供應的食物比進口食物更新鮮;民生:減低對進口農產品依賴,緩解全球糧食短缺及降低輸入黑心食品的風險;環保:降低運輸成本和能源,有助減低碳排放;經濟:減低外來農產品意外漲價及通脹影響;不同意──科技:有機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等技術未趨成熟;經濟:成本高昂,變相要削減其他民生需求開支;土地:農地空間有限,現時住宅、醫療用地短缺,或形成衝突。)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挑戰:香港土地空間不足,發展農業須配合成本高昂的技術及設置,產品定價欠競爭力;以水耕菜為例,本地農作物種類較進口菜種類少,對市民誘因不足。誘因/措施:設立基金,鼓勵企業或農民採用有助提升農作物產量及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措施;提供津貼,鼓勵機構、個人購買種植機,實行自家種植;釋放工廈用地,提供種植場。)
載自2018年12月17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