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愈扶愈貧,何時可脫貧?
2018.12.12

通識概念

News


扶貧委員會日前公布《二○一七年貧窮情況分析》,指在政府政策介入前,去年貧窮人口達一百三十七萬七千人,較前年增加三萬人,創有記錄以來新高,貧窮率再升零點二個百分點,達百分之二十點一,即約每五人便有一人貧窮;經生果金、長生津及低津等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為一百零一萬人,但亦較前年增一萬三千人,貧窮率則維持不變,同為百分之十四點七。

委員會委員施麗珊表示,過去二十多年來政府從未檢討綜援制度的基本生活標準,促請政府檢討及改善綜援制度。



相關概念:貧窮綫

貧窮綫是量度貧窮的方法之一,按不同地區生活水平釐定,以能應付基本生活需要為界綫,收入低於此界綫者視為貧困。制訂貧窮綫能協助政府及社會掌握整體的貧窮狀況,從而制訂扶貧政策及評估成效。

香港政府將貧窮綫定於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的五成。隨着工資中位數上升,去年二人住戶的貧窮綫上調至九千八百元、四人住戶上調至一萬九千多元、五人及六人以上住戶的貧窮綫分別升至二萬多及二萬二千多元。一人及三人住戶的貧窮綫則維持不變。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座助理教授曾國平認為,按現時香港政府制訂貧窮綫的標準,就是香港有生活困難的人口不變,如果香港高薪人士比例增加,便會拉高貧窮綫,令更多人被定義為貧窮人口,貧窮率亦會上升,反之,若香港經濟衰退,貧窮率會不升反跌。與此同時,隨着人口老化,可能有很多生活無憂的退休長者,因為沒有收入而被歸入貧窮人口。他認為政府應以不同的方法量度貧窮,如抽樣調查家庭的消費情況,從衣食住行的角度去量度,才能合理評估有多少人食不飽、穿不暖,以及扶貧政策的成效。

人口老化是貧窮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嗎?

載自2018年12月12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袁嘉詠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