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13
欲練神功 必先用功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離世,留下經典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的作品深入民心,改編成大量影視作品和遊戲,即使未看過原著,都會聽過楊過與小龍女、九陰白骨爪與降龍十八掌這些人物和武功招式。大家廢寢忘餐地追看小說,實在是美好回憶。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師生中有不同年紀的金庸書迷,笑談金庸帶給他們的難忘片段,追念大師。
大師離世,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中學圖書館正舉辦金庸作品展,向同學介紹一代宗師的作品。該校的中文學會負責老師林家樑是金庸書迷,認為金庸小說及衍生產品是上佳的推廣閱讀素材,對學生學習寫作、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培養品德情意都有幫助,故擬定金庸為來年學會主題,更會運用多媒體輔助,舉辦不同活動,希望更多學生一同進入武林,領略小說的精采。
小說連繫父子情
「金庸小說有種魔力,令人手不釋卷。」大多數金庸迷不只把小說看一遍,林sir亦不例外,試過追看小說至凌晨三、四點,在太太夜半起來時裝睡,等她回房後繼續看。更自幼喜歡看金庸,皆因父親是金庸迷,家中幾乎有齊整套金庸小說,「父親是裝修工人,以看完金庸所有小說自詡。」小學時,適逢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重播,一家人一起追看,引起了林sir的興趣,開始閱讀原著,金庸小說成為父子間共同話題,連繫二人感情。《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和《笑傲江湖》都是他一讀再讀的心頭好。
林sir尤愛金庸筆下的情節和人物,更會為喜歡的配角續寫故事和畫漫畫,東方不敗就是其一:「為何他要練蓋世武功?總有些衝擊才令他不擇手段犧牲自己。他在日月神教如何發迹?有很多想像空間。」
「不同年紀看金庸會有不同的體會。閱歷、生活體驗多點,再細味小說,體會自然不同。」林sir小時候看到《天龍八部》王語嫣為慕容復摺衣服一段,觸動少男心事,為單戀的段譽傷心;為人師表後,特別欣賞郭靖的一眾師父,對天性魯鈍的郭靖悉心教導,令他明白「教育要有成就人的心」。
詞彙豐富 人物立體
金庸小說是中文科教材,部分課本中三課文有《射鵰英雄傳》「智鬥書生」一段。林sir認為,金庸小說詞彙豐富,人物描寫立體,值得學習,「金庸對人物心理捕捉很具體,花很多筆墨,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像李莫愁、楊康這些人物,縱使是大奸大惡,也情有可原。」現在很多學生寫人物只為符合寫作手法要求,寫肖像千篇一律是「大大的眼睛、圓圓的嘴巴」,林sir提醒學生不要「為寫而寫」,宜思考人物描寫手法與主題的關係、利用敍事手法具體勾勒人物,會更易令人共鳴。
認識歷史文化 培養品德情意
林sir認為金庸小說能引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金庸小說很多都有時代背景,部分更一脈相承,可以自行追溯,如玄鐵劍的由來,這些吸引的情節令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歷史,不再視之為洪水猛獸。小說虛實交錯,令讀者更想尋找蛛絲馬迹、查證真偽。」
此外,小說蘊含的中國傳統價值,對培養品德情意也有幫助:「金庸筆下的主角,體現到仁、義、禮、智、忠、孝這些中國傳統價值,通過戲劇張力,令讀者覺得過癮之餘,也入心入肺。」林sir以《倚天屠龍記》為例,名門正派都想奪取倚天劍、屠龍刀而各懷鬼胎,反而被視為「魔教」的明教也有俠義之師,「正邪、是非並非壁壘分明,就如現實生活,要以是非之心判斷,這就是『智』。」他強調這些價值不會過時,在現今社會立身處世仍然需要。如看新聞要有批判精神,多看幾份報章,不要受單一立場影響,正是「智」的實踐。
●林sir購入模仿武林秘笈的綫裝筆記本,作為中文學會的獎品。
運用多媒體 閱讀金庸
林sir認為,金庸小說屢屢改編成影視和遊戲,同學不會感到陌生,正是打開閱讀大門的契機:「現今學生少看文字,但可以通過不同媒體接觸文本。」他有信心,學生會因為金庸小說而喜愛閱讀,建議學生先看《飛狐外傳》,篇幅短而情節精采。
林sir帶領的中文學會擬定金庸為來年主題,希望運用多媒體推廣閱讀。他計畫在校內設置閱讀閣,布置成小說中的客棧場景,讓學生在其中舒適地閱讀由金庸武俠小說改編的漫畫和原著,及用iPad觀看影視作品,與原著比對,感受文字的魅力。
金庸IP
金庸武俠小說堪稱「最強IP」,過往就曾被中、港、台三地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電子遊戲等。第一部被改編成電視劇的小說是《射鵰英雄傳》,至今已被翻拍十次,電影改編也有五次,是改編次數最多的一部,其次是「射鵰三部曲」其餘兩部《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而近年在內地手機遊戲熱潮下,金庸小說改編的手遊也不計其數,高峰時期多達過百款,不少是未經授權的侵權改編,足見金庸小說衍生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年輕讀者看金庸 小說魅力沒法擋
金庸小說大部分是中、長篇,動輒有四、五卷長,字數多達數十萬,很多同學都望而生畏,覺得難以閱讀。然而,來自不同年級的盧明杰、陳曼彤、范珈詠、陳祿棋和倪達樑,都不約而同為金庸武俠小說着迷,更會推介給同學看。
●(左起)林sir與就讀中二的倪達樑、中六的盧明杰和陳曼彤、中三的陳祿棋、中四的范珈詠都是金庸迷。
從影視遊戲認識金庸
同學認識金庸的途徑各異。盧明杰看過2017年版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喜歡由苗僑偉飾演的黃藥師(右圖),想看看角色與原著之差別,發現描寫更立體:「小說中刻畫黃藥師『邪』的一面比電視劇更深刻」,故即使覺得文筆沉重,需花很多時間閱讀,仍較喜歡原著。范珈詠則因《神鵰俠侶》手遊而對小說感興趣,「遊戲只有大概情節,省略了很多內容,反而悶,小說可以看到人物內心,及主角以外不同人物的經歷。」
陳祿棋和倪達樑則在小學同學推介下開始看金庸小說,其中倪達樑更獲同學送贈《射鵰英雄傳》。他們表示,看金庸小說的同輩不多,一班最多只有兩三人,故他們都會主動分享,更笑言有成功「荼毒」同學的經驗。
羨慕角色際遇 嚮往江湖恩怨
他們很嚮往金庸筆下江湖中的恩怨情仇,為現實世界不可能有的經歷而深感震撼。兩位女生特別為「情」着迷,陳曼彤表示,《笑傲江湖》任盈盈救情敵,是常人不會做的行為,為她的偉大而感動落淚。范珈詠認為《神鵰俠侶》李莫愁一角,因愛人變心而開始殺人,最後死於情花毒,癡情得令人心痛;金庸小說比其他武俠小說多寫情感,武俠與情感篇幅平衡,是吸引她的主要原因。
盧明杰則羨慕主角的際遇,「主角不是天才,就是有很好的際遇,有世外高人指點,令人何止羨慕,簡直妒忌。」倪達樑對《射鵰》的楊康寄予同情,覺得這個角色很真實,「他真心相信養父是真正的生父,對他很好,給他好吃好住,故不能接受親生父親竟是鄉下人。」
從小說中各有得着
金庸小說令同學開拓眼界,各有得着。他們會上網看相關分析、創作和改寫,開闊了閱讀範圍。陳曼彤認為,小說中的主角都為自己想要堅守和得到的東西而努力,值得學習。本來討厭歷史科的倪達樑,接觸金庸小說後,覺得歷史沒想像中那麼陌生和沉悶, 更有動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