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來了!
2018.10.30

漫談日本妖怪文化

  明天便是萬聖節,全球化下,小鬼敲門不再只是西方習俗。各地都有自己傳統的妖怪傳說,不過將妖怪當作一門專門的學問來研究的,日本人的認真程度無出其右。日本妖怪文化滲入各層面,以不同載體呈現,流行性極高。不信?《寵物小精靈》和《妖怪手錶》有看過吧﹖當中也有妖怪角色呢。日本妖怪文化豐富多樣,歷史悠久,令人着迷,想一起進入妖怪世界,先由八個關鍵詞開始。


日本妖怪與中國關係

  日本妖怪文化與古代中國息息相關,有說日本妖怪的原型,七成來自中國。一些怪物原型也參考自中國,如瘟神、門神、灶君、狐妖等,是中日兩地都有的妖怪。五世紀的時候,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佛經當中提及的神話小說一同傳入日本,加上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隋唐傳奇等,日本加以翻譯、抄錄、仿作,形成獨有的文學元素。後來唐代「遣唐使」制度出現,中日交流更頻繁,與日本本土傳說融合,豐富了妖怪文化的創作養分。

  及後明清時期的古典小說大批傳入日本,其中淺井了意所著的《伽婢子》,當中許多故事改編自明代瞿佑的《剪燈新話》,而受淺井啟迪的上田秋田,寫下《雨月物語》,部分故事情節參考自馮夢龍的《三言》。難怪當我們看日本妖怪故事時,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①#日本妖怪

  日本是神道教國家,相信萬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神明和魔物,甚至有人的性格特徵,說的其實是人性的縮影。妖怪在日本是民族學,粗略可分為「傳承妖怪」和「創作妖怪」兩類,前者至少流傳了兩個世紀或以上,有實際的名稱、出現地點和傳說;後者是近代由作家、漫畫家創作出來的類別。日本妖怪數目眾多,不過說到家喻戶曉的妖怪TOP 3,一定是河童、雪女和天狗,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海苔卷黃瓜壽司就稱為「河童卷」、形容驕傲自滿的人是長了「天狗鼻子」。

②#怪談

●小泉八雲

  「怪~~談~~」(尾音一定要拉長來讀),成為了日常鬼怪故事的代名詞,其實《怪談》是小泉八雲在一九○四年所作的故事集。特別的是,他是出生於希臘的英國人,原名Lafcadio Hearn,與小泉節子結為夫妻後,改名「小泉八雲」。小泉深深迷戀日本的文化與風土人情,《怪談》的內容,大部分從日本古籍和中國的故事取材改寫而成,後來由平井呈一譯為日文,故事以纖細哀怨筆觸代替恐怖驚嚇,令人印象深刻,成為怪談文學的鼻祖。

③#百物語

  百物語是江戶時代流行的一種遊戲,參加者圍成一圈,室內點上一百枝蠟燭。每人輪流說一個鬼故事,說完吹滅一枝蠟燭,當剩餘最後一枝,大家這時要靜默不語,圍着坐至天明。相傳如果有人不小心數錯,將最後一枝蠟燭吹滅,可怕的事情便會發生(媽呀,不要再說了……)。口耳相傳下,這些故事被人用文字記錄下來,一路累積,成為日本妖怪文化的養分。

④#妖怪文學

  以妖怪為題旨的文學作品,從古代開始已成專門書類,如《雨月物語》、《耳袋》等。至於近代的代表人物,一定是京極夏彥。他被歸類為妖怪推理作家,曾獲得多個文學獎,代表作有《姑獲鳥之夏》和《魍魎之匣》等。京極夏彥每部小說都以一個知名妖怪為主,主角在一個現世以外的世界除妖,而最終都會有一個合理解釋,主角經常將「這個世界上沒有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掛在嘴邊。另外,京極夏彥還為妖怪雜誌《怪》設計封面、裝幀,做妖怪研究和小說連載,是近代妖怪文學的大推手。

⑤#陰陽師

  陰陽師來自中國的「陰陽家」,是日本奇幻文化之中一個重要類型,可以視作人與靈界的溝通中介。陰陽師懂法術、占卜、祭祀、施咒,平衡天、地、人、鬼間的矛盾,在古代有崇高地位。最著名的陰陽師是平安時期的安倍晴明,相傳他的母親是狐妖,他不但有降魔伏妖的能力,還可聽懂鳥語,由於關於他的野史太豐富,令安倍晴明的故事成為改編好題材。夢枕貘所著的《陰陽師》小說系列,亦把陰陽師和安倍晴明的傳奇推上了高峰。

  小說以外,內地甚至推出以陰陽師為主題的手機遊戲,而電影、動漫、歌舞伎中的陰陽師,通常都是俊美男子,連日本花式滑冰選手羽生結弦都是陰陽師粉絲。他在平昌冬奧比賽中,不少動作都參考了電影《陰陽師》男主角的舞蹈及姿勢;背景音樂則是電影的主題曲,加上一身白衣,活脫脫就是從二次元世界走出來,令人目眩。

●羽生結弦

⑥#付喪神

  如前所述,日本人相信萬事萬物皆有靈,器物經長年累月之後也會寄宿其中,稱為付喪神,「付喪」的意思是「非常古老」。日本人認為,如果對待物品太差,等到他們成精後會回來報復,紙傘怪便是最常見的。那麼,付喪神一定很可怕嗎?那又未必,日本「可愛文化」根深柢固,成功將妖怪「可愛化」,如《寵物小精靈》中也有以「付喪神」為原型的精靈,例如風鈴鈴、鈴噹響、青銅鐘等,單看名字也猜到是何種器物;《妖怪手錶》中的紙傘妖也是「付喪神」的一種。看(上圖),一點也不恐怖呢。

⑦#百鬼夜行

  中國傳統習俗稱七月為鬼節,鬼門關會大開。日本也有類似情況,就是「百鬼夜行」,妖怪們在街上四處遊蕩。如果有人看見這種「熱鬧」場面,將遭遇不測。日本古代有繪畫師專畫妖怪,在這之前人們各自想像,對妖怪的容貌沒有達成一致共識,而繪畫師將之形象化,當中「百鬼夜行」是常見題材,最聞名是江戶時代的鳥山石燕,他受《山海經》影響,再根據當時的文學、傳統藝術和傳說,創作了《畫圖百鬼夜行》等四大冊繪卷,描繪了二百零七種妖怪,確立了現在人們看到的妖怪形象,其創作也影響了《鬼太郎》作者水木茂。

⑧#水木茂

●水木茂和妻子

  「我是因為妖怪才能獲得溫飽。」「妖怪博士」水木茂說。水木茂自小就對妖怪感興趣,所創作的《鬼太郎》,成功將妖怪從版畫和浮世繪,拓展至漫畫,影響了幾代日本人。《鬼太郎》以外,水木茂亦著有《世界妖怪遺產》、《水木茂妖怪大百科》、《水木茂的神怪圖鑑》等。他筆下的妖怪並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古代畫卷、各地傳說、民俗和神話,結合自己的想法創造出來的,配以奇幻又富有創意的插圖,別樹一格。

  水木茂還發起成立「世界妖怪協會」,擔任會長一職,亦是日本民俗學會會員。可以說水木茂已和妖怪畫上了等號,他的故鄉鳥取縣境港市,以「鬼太郎」為主題,打造成妖怪世界,發展成著名旅遊景點。三年前他逝世後,各地都有悼念活動,「水木茂:魂之漫畫展」巡迴至今。


妖怪文化的影響力

  經過了多年的演變,妖怪文化成為了日本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不論從文學、漫畫、動畫,還是電玩、影視,都能看到擬人化的日本妖怪,成為他們豐厚的傳統資產,利用各式各樣的文化媒介,將之發揚光大。部分載體將妖怪卡通化,減低了其恐怖感,如《妖怪手錶》和改編自小說《付喪神出租中》的動畫,再創作之後更加大受歡迎。

  電影方面,宮崎駿《千與千尋》(上圖)最為明顯,日文原稱為《神隱少女》,「神隱」的意思是「被妖怪藏起來」,最常發生在兒童身上,當地的傳統故事也常出現孩童被神怪捉走的傳說。其中一幕,城鎮各處突然冒出各種鬼魅,靈感來自百鬼夜行;而另一角色「無面人」,都不是「正常人類」。

  至於今年上映的《鎌倉物語》(下圖),打正旗號就是妖怪大全,主角在神怪之地鎌倉展開新婚生活,兩人不時會遇到各種妖怪幽靈和死神,那種見怪不怪的態度,某程度代表了日本人建構出的那個人與妖怪共存的世界。

 

文: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