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12
比喻與比擬 修飾好文章
萑葦花了很多心血寫一篇文章,但橫看豎看總是不太滿意。有見及此,《S-file》為他找來了修辭大師「比喻」和「比擬」,替他的文章進行大改造。以下是文章改造前的模樣:
【文章改造前】
這是一所陽光充沛的房子,太陽照着室內的家具,十分明亮。櫃枱上放着屋主和家人的合照,旁邊是一瓶百合花。風吹過,天花懸掛着的水晶吊燈輕輕互碰,發出聲響。
只是,改造的時候,萑葦完全束手無策。他對「比喻」、「比擬」一知半解,不曉得應該怎樣讓他們工作!
比喻有明顯結構
比喻和比擬,大概是大家最常接觸的修辭手法。細分的話,比喻可以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比擬可以分為擬人、擬物。由於兩者有那麼多變化,有時會令人分不清它們誰是誰。考閱讀理解時,最頭痛莫過於題目問「這句句子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到底明喻、暗喻、借喻、擬人、擬物怎樣分辨?獅子會中學中文老師徐志敏有些訣竅,可以幫助同學「突破盲點」。
訣竅① 確認句子的結構
想知道一句句子是不是用了比喻、用了甚麼比喻,可以確認句子的結構,因為弄清比喻句中的本體與喻體,這是最為重要。
訣竅② 明喻由三部分組成
明喻有本體、喻詞、喻體三個部分,例如「他像一雙小狗」是明喻──「他」是本體,「小狗」是喻體,「像」是喻詞。除了「像」之外,「如」、「若」、「猶」、「似」、「彷彿」、「一般」等都是明喻的喻詞。
明喻:本體 + 喻詞 + 喻體
例句:他 像 一隻小狗。
訣竅③ 暗喻喻詞隱晦
暗喻也有本體、喻體、喻詞,只是喻詞比較隱晦。暗喻較易被忽略,因為喻詞變成了「是」、「成為」等,令學生誤會這是普通描述的句子。
暗喻:本體 + 喻詞 + 喻體
例句:美香 是 達仔的太陽。
訣竅④ 借喻只有喻體
跟明喻、暗喻又不一樣,借喻的特色是只有喻體,本體和喻詞都全部消去。舉個例,以「這小狗」直接代替「他」是借喻。因為借喻只有喻體,要確認它的存在只有細心閱讀文章,按上文下理判斷。
借喻:本體 + 喻詞 + 喻體
原句:達仔 只會向總經理搖尾乞憐,奉承上級。
例句: 這小狗只會向總經理搖尾乞憐,奉承上級。
(本體「達仔」被喻體「這小狗」取代了。)
比擬看描述的特徵
至於擬人、擬物可以根據描述來分辨。
擬人:把物當人來寫。
學生可以找「人的特徵」,不論是用描述人的詞語來描述事物,或是讓事物用人的語言來說話,都是擬物。例如「豺狼在奸笑」是擬人,「奸笑」是人的表情。「豺狼說:『我吃定了小紅帽!』」,說話也是人的特徵。
擬物:把人當物來寫。
可以找「物的特徵或情狀」,像「他夾着尾巴逃走」是擬物,其中「夾着尾巴」是狼、狗等動物的行為,人根本沒有尾巴。
要注意的是,把甲物當乙物來寫也屬於擬物。擬物不只是將物的屬性賦予人,更可以將一種物的屬性賦予另一種物,例如「戰火燒毀了一條又一條村莊」,是把戰爭比擬成火,以火的情態「燒毀」來說明戰爭的破壞力。戰爭和火,兩者都是物。
入門使用有方法
萑葦向「比喻」、「比擬」提出請求:「我希望文章有多華麗改到多華麗。」他們對視一眼,不屑冷哼。「比喻」指指萑葦的文章:「不是所有場合都適合用比喻或者比擬的,比方說,如果你寫的是售樓說明書,就沒有必要修飾了。」萑葦漲紅了臉:「原來是這樣啊……」他的表現叫人懷疑為甚麼他能當記者……
喻不同擬
由於比喻、比擬只有一字之差,感覺又相似,有時會被人混為一談。不過徐志敏指出,兩者其實大有分別:「比喻的重點在『喻』,結構是本體加喻詞加喻體;比擬是本體、擬體互相交融。」
兩者另一個分別是組成方法:「比喻的本體、喻體一般是名詞,而比擬只有本體是名詞,擬體會以形容詞或動詞代替出現。」以「他像一隻小狗」、「他夾着尾巴逃走」為例,前者是明喻,本體(他)、喻體(小狗)都是名詞;後者是擬物,只有本體(他)是名詞,擬體(狗)用了「夾着尾巴」這個形容。明白了這兩點,就不會再將比喻、比擬搞混了。
徐志敏形容,修辭就像化妝品,能令文章更引人入勝。比喻最大的作用是借一事物說明另一事物;而比喻、比擬兩者都有生動、加強感染力等好處。
比喻、比擬大比較
用得貼切才算好
關於比喻,徐志敏指學生常犯的錯誤是不夠貼切,「忽略比喻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令比喻效果大打折扣。」他舉例,有學生曾以「你是玫瑰,我是花瓣」表達自己跟母親的連繫,本體與喻體關係不大;冰心的「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就好多了,因為荷葉承托紅蓮之餘,兩者更一莖相連;就像母親手抱子女的情狀,同時又有血脈相連的涵意。相反花瓣是玫瑰的一部分,如以子女比喻為母親的一部分就不太妥當。
比擬方面,貼切同樣重要。本體、擬體必須有共通點,否則會不倫不類。徐蔚南的〈看潮〉就是好例子:「(潮水)轟轟地怒號,因為被頑固的沙灘阻止,便吐了一堆白沫而退下去,但又立刻再用力擠到沙灘上……」將潮水比作攻佔沙灘的人,取兩者動作的相似之處:「用力擠到沙灘上」,十分準確。
要具體、淺白、熟悉 留意語境
另一點要注意的是,由於比喻其中一個目的是說明道理,所以應該遵守「以具體喻抽象、以淺白喻艱深、以熟悉喻陌生」的原則。老子在《道德經》中以「烹小鮮(魚)」比喻「治大國」,正因為不是人人有治國的經驗,而煮食、鮮魚就是一般人認識和接觸到的事物,所以這個比喻就符合以上原則。
另外運用比喻時也要考慮語境。譬如蛇跟水草都有柔軟的特性,但用令人不安的蛇來比喻人,會產生貶義,感覺會差很多,要留意褒、貶義是否符合上文下理。
小提示:實用文不適合比喻、比擬
作文寫作固然會用到比喻、比擬,就是其他範疇像口語考試,近年也有象徵比喻題,因此掌握這兩種修辭相當重要。
要留意,不是所有文章都適合用比喻、比擬,像法律文件、公告、公文、說明書等實用文,都不應該亂用修辭。
進階應用 更上一層樓
「比喻」問萑葦:「你想寫自己很喜歡這所房子,那用『你是我的太陽,你是我的月亮』來表示好嗎?」他應道:「嗯,聽比來滿貼切,就這樣吧。」「比喻」說:「這個比喻老夫子都用到爛了,有甚麼好?」「比擬」說:「剛剛我們只是想試你。你真是老套之極。」萑葦大叫:「那麼怎樣才是好的比喻、比擬啊!」
新穎為佳
比喻、比擬是否出色,其中一個因素取決於新穎。比方說,描述老人的老態,用「壞車」比喻老人沒錯是很貼切,但是意料之內的聯想。相較之下,取「新傘」傘骨的不順暢,比喻第一次感覺到老人的骨骼不靈活,認知到「老」的震撼;這樣不但能把本來不貼合的「新」變得合理,更形成新傘的「新」和老人的「老」的反差,非常新穎。
對於怎樣才是新穎,可以理解為不同處愈多愈大,則相同處愈能烘托出趣味;分得愈遠,則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穎;即是新鮮、出奇的聯想自然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留意必須要「合」,符合文章脈絡和意思,否則只有不同,沒有相同處,也是難以說服人的。
由於比擬的作用是託物言志,着重本體、擬體交融,因此是否精妙也有賴幾個元素,包括對事物的描述、環境氣氛的掌握、感情的真誠等。這幾方面做得好,就是上乘的比擬。
誇張比喻 迎合對象
好的比喻多多少少有點誇張,三國曹操在〈短歌行〉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將人生比作早晨的露水,日出即乾,極之短促,明顯就有誇大成分。
此外,比喻時能配合對象,效果也會比較好。《孟子.梁惠王上》中,為甚麼孟子要用戰場逃兵的故事,說明「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呢?原因是「王好戰,請以戰喻」,梁惠王是個好戰的人,所以孟子投其所好,用打仗作喻。以對象感興趣的事物打比方,效果會事半功倍。
萑葦聽過「比喻」和「比擬」兩位解釋後,把文章來個大變身:
【文章改造後】
這是一所陽光充沛的房子,太陽溫柔地照着室內的家具,十分明亮。櫃枱上放着屋主和家人的合照,旁邊的百合花把照片看得入神。風像輕紗一樣拂掃着天花的水晶吊燈,精靈一般的水晶輕輕跳動,發出咯咯的笑聲。
小練習
萑葦的文章經過改造後,哪裏運用了比喻和比擬?嘗試找找看。
參考答案:
比喻:
- 「風像輕紗一樣拂掃着天花的水晶吊燈」,本體是「風」,喻詞是「像」,喻體是「輕紗」,是明喻。
- 「精靈一般的水晶輕輕跳動,發出咯咯的笑聲」,本體是「水晶」,喻詞是「精靈」,喻體是「一般」,也是明喻。
比擬:
- 「太陽溫柔地照着室內的家具」,將陽光比擬為有情感的「溫柔」,是擬人。
- 「百合花把照片看得入神」,百合花會「看」照片,是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