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值得驕傲的「世界第一」
2018.10.15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全球化

主題:生活質素+身分和身分認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E


解說


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在多個全球調查報告中名列前茅,世界矚目。作為香港人,就好像看見香港運動員在奧運會取得金牌一樣,為香港人的身分而感到驕傲。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世界第一」或「全球之最」帶來的不一定是喜悅。



能夠在國際比賽中獲得冠軍,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香港在國際上, 亦獲得不少「第一名」,然而其中幾項卻令人無奈。在此結合多個香港「揚名國際」的調查報告,分析香港的現況及問題。從這些「世界第一」,大家看到的是喜,還是悲。

1.居住:樓價「堅離地」

★樓價與家庭收入比率 全球最高

香港的樓價一向是讓人望而生畏。美國研究機構Demographia的國際供樓負擔能力報告,2017年香港供樓負擔比例高達19.4倍(見圖一),即19.4年不吃不喝才「供斷」單位,排名全球第一,更連續第八年成為全球置業最困難地區。香港高樓價的原因在於大型地產商以「多頭壟斷」方式囤積大量土地,但只限量地發展成樓宇物業出售,導致房地產巿場供不應求。



★人均居住面積 全球最小

香港居住環境擠迫,根據一個外國網站研究,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5平方米 (161平方呎) (見圖二),為全世界最小。而劏房戶的情況更慘不忍睹,平均只有56.5平方呎,比赤柱監獄的單人囚室還要小,而有約一成劏房沒有獨立廁所或窗戶。不少組織都要求政府及早訂出適合香港的法定最小居住面積,以保障市民的生活質素。



★住宅租金 全球最貴

「歐洲成本國際」於2017年調查各大城市的兩三房單位租金,結果去年排第二的香港,今年躍升租金最貴首位。該組織形容,香港租金在過去一年穩步上揚,而且受匯率波動影響,可見香港市民不但買樓難,租樓同樣難。

2.生活:成本增工時長

★生活成本 全球最貴

美國人力資源管理諮詢公司美世(William Mercer)進行的2018年度生活成本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成為全球外派員工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報告的調查對象包括全球超過375個城市,比較住屋、交通、食品、服裝、家居用品及娛樂等200多項生活成本。香港由去年的第二位升上榜首,當中外資駐港員工租住兩房單位平均月租6萬元,以及每公升汽油要16元,同是全球最貴。

★工作時數 全球最長

UBS瑞銀於2016年5月公布一項調查,研究全球71個城市共15種職業,發現港人平均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每年工時約2,600小時,冠絕全球,大幅拋離排第二的孟買;較工時最短的巴黎,平均每周工作僅30小時,多出約1,000小時。另外,調查亦比較了各城市有薪假期日數,港人平均每年有17.2日有薪假,較全球平均23日為低。

3.基建:公共開支龐大

★鐵路建造成本 冠絕全球

本港近年推展的新鐵路工程,造價屢創新高,鐵路工程的平均每公里成本冠絕全球。資料顯示,本港鐵路項目的總造價雖然並非是全球最高,但由於路綫較短,以每公里平均造價計算,近年推展的西港島綫、沙中綫及高鐵香港段,均躋身全球最貴鐵路的三甲。

★機場設施造價 最貴基建

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機場中造價最高,建於1998年,總投資1,600億港元。為應付未來不斷增加的航班升降需求,行政會議於2015年通過第三條跑道計畫,工程去年展開,造價高達1,415億元,是香港歷年最貴的基建項目。政府以借貸、向旅客及航空公司徵費和暫停向政府派息十年等三大方式融資。



報告排名 反映社會問題

香港在多項調查報告成為「全球之最」,難怪於「2018世界宜居城市」只排35位。這些不值得驕傲的「第一」,究竟反映香港社會存在甚麼問題?

問題①:香港競爭力下跌

我們除了關心香港取得甚麼「世界第一」,亦應注意香港正在失去甚麼領先優勢。近年香港在一些世界排名上已丟失了冠軍寶座,例如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根據「經濟表現」、「政府效率」、「營商效率」及「基礎建設」四項競爭力因素作評估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於今年最新公布中由榜首跌至第二,被美國迎頭趕上。

問題②:生活質素下降

香港屢獲「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殊榮,可是對打擊高樓價卻束手無策。本港的失業率和經濟增長雖正面發展,卻遠遠不及樓價上升幅度,市民為置業被迫放棄不少生活享受,又或將貨就價愈住愈細。

與此同時,樓價和租金高企令經營成本上漲,導致消費成本及工時上升,結果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生理方面,超時工作致身體過度疲勞;心理方面,則會導致員工出現情緒病及影響與家人的關係,政府亦會因此增加醫療開支。而港人又是「全球平均壽命最長」,不禁令人反思,這究竟是福還是禍。

問題③:貧富懸殊致社會不穩

通過比較香港在不同項目的排名,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香港在2018年「超級富豪」數量是全球第一;但劏房情況嚴重又是不爭的事實。可見普羅大眾未能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成果,生活愈來愈艱難。2016年反映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升至0.539,創45年來新高,僅次於紐約市;其中最貧與最富的住戶月入相差43倍。貧富懸殊趨嚴重,有機會激發社會對立,對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及穩定構成損害。

問題④:大白象基建招民怨

多項調查均指出香港的基建成本屬「全球之冠」,耗資龐大,而工程造價超支已成常態,多被譏為「大白象工程」,如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蓮塘/香園圍口岸等,超支數十甚至過百億元。政府以公帑填補龐大的超支金額,惹來民怨四起。

Mindmap:香港「第一」排名反映的社會現象



參考資料

‧香港排名
https://www.brandhk.gov.hk/uploads/brandhk/files/factsheets/Hong_Kong_Themes/1_Rankings_C_Apr_17.pdf

‧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2017
https://www.cuhk.edu.hk/hkiaps/qol/sources/Report_QOLI2017_Chi.pdf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從香港在多個全球性的調查報告排名均居首位,分析這些「世界第一」反映了香港社會哪些現象,以及有何問題。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生活素質又稱為生活質量或生活品質,亦即香港人慣稱的生活質素。一般而言,生活素質是指人民對其生活中各種範疇的滿意程度,藉此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和人民的福祉。「生活」的概念涵蓋了個人生活需要的各個方面,包括物質生活及非物質生活。「素質」指等級,其提升或下降受政治、社會、經濟狀況等客觀條件和個人的主觀感受所影響。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貧富差距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身分認同 Sense of Identity
‧軟實力 Soft Power
‧公眾利益 Public Interest
‧公共資源 Common Resource
‧社會成本 Social Cost
‧公民意識 Civic Awareness
‧經濟效益 Economic Benefit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生活質素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2017年「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顯示,2017年的香港整體生活質素指數為105.09,較2016年的指數值105.30下降0.21點,反映香港整體生活質素比去年輕微下降,其中經濟分類指數下跌至有紀錄以來第二低的水平,而社會分類指數和文化及休閒分類指數均上升至有紀錄以來最高的水平。

「中大香港生活質素指數」由健康、社會、文化及休閒、經濟及環境五個分類指數,合共二十三個指標組成。選擇指標的準則包括:涵蓋度、代表性、可量度性,以及對港人生活質素的重要性等。指標數值愈高,表示該指標表現愈佳。

資料來源:中大生活質素研究中心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你認為生活質素指數能否反映現實情況?試加以說明。(6分)

2.參考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高樓價與生活質素有甚麼關係?(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先描述香港生活質素的最新變化,2017年的香港整體生活質素指數為105.09,較2016年的指數值105.30下降0.21點,反映香港整體生活質素比去年輕微下降,但仍位於平均水平。
‧至於能否反映現實情況,則自由作答:
能夠,指數涵蓋了健康、社會、文化及休閒、經濟及環境五個分類指數,合共23個指標組成,相當全面,同時從樓價高企、香港人生活壓力大等現況作例子說明。
不能夠,生活素質指數是個人感受,難以統計;而現今香港失業率低、金融及股票市場發展蓬勃,經濟素質良好,生活質素應有所上升。

2.
‧高樓價增加生活負擔,近九成市民感到置業困難,愈住愈細,致生活質素下降;
‧住屋開支長期佔居民收入比重過大,所剩餘的將會愈來愈少,消費力亦因而減弱,最終導致生活水準下降,要不「節衣縮食」,減少生活開銷,要不就是犧牲居住質素,搬至條件較差的單位。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根據「經濟表現」、「政府效能」、「營商效率」及「基礎建設」四個主要競爭力因素,向全球六十三個經濟體給予評分。今年競爭力年報顯示,美國經濟及基礎建設表現強勁,兩者均為世界第一,政府效能及營商效率排名亦有上升,因此力壓香港,連升三位成最具競爭力國家。

香港由排行首位退居至第二名,當中政府效能及營商效率仍領先全球,經濟表現亦由去年十一位升至第九位,不過基礎建設排名則由第二十位降至第二十三位。每個主要競爭力因素下由五項子因素組成,在基礎建設競爭力因素當中,香港僅於「基礎設施」上的排名有上升,由第十九名升至第六名,但於「科技基礎建設」、「健康與環境」及「教育」分項的排名均有下降,前兩者分別由第十八降至第十九及第二十三名,教育分項就由第十五降至十八位。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5-5-2018

多角度思考

1.
參考資料,試分析香港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下跌的原因。(8分)

2.你認為政府應如何提升香港競爭力?試提出兩項具體建議。(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經濟表現:香港經濟欠多元發展,產業傾斜向傳統四大支柱,在創新及科技停滯不前。
‧政府效能:近年政治風波不斷,導致特區政府的管治出現挑戰,行政效率降低。
‧營商效率:香港甲級寫字樓的租金高於區內其他地區,造成營商成本增加。

2.自由作答,可行的建議如下:
‧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及提供經濟用地,以促進不同經濟活動的發展,維持香港的競爭力;
‧推動本地研發,包括增加科研基礎設施、扶助初創企業發展,以及培育科研人才等;
‧提供優質的居住環境,改善空氣和水質等污染問題。

載自2018年10月15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