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09
口語溝通
討論題目
所謂「禍從口出」,人們不時都會不小心說錯話,以致破壞人際關係。隨着即時通訊軟件愈來愈普及,人們毋須用口溝通,你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嗎? |
資料
資料一
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與丈夫特朗普在白宮接待了逾40個殉職軍人家庭……在場人士透露總統特朗普在活動過程中開了不合時宜的玩笑。特朗普當時說,媒體總是不停猜測梅拉尼婭的去向,問「她是不是離開他了?」這種問題。說完這番話之後他隨即指向坐在前排的梅拉尼婭,意思是梅拉尼婭並未離開,就好端端地坐在那兒。這樣的玩笑被批評為「往傷口上撒鹽」,會讓在場的殉職軍人家庭感到難受,因為他們的親人永遠不會回來了。
摘自《大公報》2018年6月6日
資料二
自從智能手機出現後,各款即時通訊軟件應運而生……最近看了病人……經常坐立不安,容易緊張、疲倦,難以集中精神,易發脾氣及缺乏耐性⋯⋯原來最近多用了WhatsApp和朋友、親友、同事溝通。每次在WhatsApp群組傳送訊息後,便感到坐立不安,心情忐忑,常常留意電話,看有沒有人回應訊息。若久久未有回覆,便會焦慮,擔心自己是否說錯話,開罪人;覺得別人不理會,感到不被接納,責怪自己不受歡迎等等,繼而傷心痛哭。
摘自《am730》2017年12月18日
資料三
切忌在即時通訊平台上談公事,嚴格來說,大小公事都不應該在即時通訊平台上討論。留個簡單訊息,例如提醒對方開會時間,當然無傷大雅,但一切涉及公司內部資訊的討論都不宜在WhatsApp這種平台進行。對話太隨意,你一句我一句的即時對話,雙方都容易做錯判斷,用錯語氣說錯話;公事細節,還是用電郵,甚至是加密電郵來傳送較為安全。
摘自《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7月4日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 分鐘。
討論點
- 「禍從口出」如何破壞人際關係?
- 即時通訊軟件能否彌補用口說話的不足?抑或會衍生其他問題?
論點參考
張寶華(傳媒行政總裁)
社交媒體既可載舟,亦可覆舟。有了它,就算你不是名人明星,都可以通過它擁有自己的話語權,Speak for yourself。但危機就是,萬一說錯甚麼,做錯甚麼,哪怕只是一個小動作,一上載至網上也就是全世界都知道。
孔子(春秋哲學家)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語譯:
孔子說:「遇到可以說的人卻不說,就會失去可與說話的人;遇到不可說的人卻說了,就是說話冒失。聰明的人既不會錯失可交談的人,也不去說不該說的話。」
「星島第三十一屆全港校際辯論比賽」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辯論員
網絡發展使即時通訊軟件滲入生活,學生因貪圖方便,經常使用縮略語、潮語、火星文,甚至符號及圖片溝通,長期使用會削弱運用正統語言的能力。反方引用過去八年考評局報告,多次提出學生詞彙貧乏、詞意表達欠佳,甚至在說話能力考試中,運用網絡用語。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為是一件好事
禍從口出源於未經深思熟慮而說的話,說出了便不能收回。但使用即時通訊軟件就能把這問題解決。說錯話往往是面對面傾談,聆聽完對方說話馬上要作出回應,這就容易因為未想清楚而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破壞與他人的關係。
即時通訊軟件可讓你在打字回覆時有時間斟酌字眼,考慮清楚才傳送,減少禍從口出的機會。更有些即時通訊軟件可於短時間內把傳出的訊息刪除,這樣即使傳遞錯誤,也有時間撤回對話內容,能避免鑄成大錯。因此,我認為以即時通訊軟件代替口傳遞訊息是一件好事。
乙同學:不認為是一件好事
我並不覺得利用即時通訊軟件是一件特別好的事,亦不能有效改善禍從口出的情況。說錯話是講者沒有留意周遭環境或對象特質而說了些不該說的話,而即時通訊軟件只是改變了溝通的方法,若沒有改變說話的心態,便容易把有問題的字眼傳送出去,禍從口出的情況依舊存在。
而且,即時通訊軟件原意只是讓人們能夠不用面對面也能溝通,但雙方在傳送訊息時都期望對方能盡快回覆,在忙碌互傳的情況下,寫錯的機會也是有可能的。
丙同學:不認為是一件好事
我認為這個現象會衍生其他問題,未必是一件好事。由於不用面對面傾談,可以在手機上同時與多人聯繫,如果朋友知道你在綫上傳來訊息,而你卻因為忙於跟其他人對話而沒有回覆,對方便會覺得被忽視,而影響雙方的關係。
更甚的是,若不小心把原本傳給某人的訊息誤傳了給另一人,更會造成尷尬,假若傳送了一些不應該說的話給第三者,更有可能嚴重破壞多年的友誼,故此,通訊軟件雖有其好處,但也會衍生出另一些問題,不能真正解決「禍從口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