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9.21
暑假期間,登革熱肆虐香港,小小蚊子遺害甚大。創作源自生活,同樣是蚊子,在藝術家眼中,可以成為作品靈感。傳統國畫多畫花鳥蟲魚,書法家徐沛之「貪過癮」下,早早已將蚊入畫,華麗的金色上出現低端物種,帶出強烈反差效果,看似荒謬又毫不違和。
不畫花鳥 畫低端物種
長洲是今次登革熱爆發的其中一個地方,無獨有偶,書法家徐沛之,自小在長洲長大,他不諱言長洲居民個個都識捉蚊,習慣與之為伍,「以前少開冷氣,蚊子易飛入屋,又見過打風前夕,飛蟻如轟炸機般衝落食物上。」徐沛之笑說,大部人都是雙手將蚊拍死,島民則習慣單手捉住,從小訓練下,更是百發百中。對他來說,蚊、飛蟻、烏蠅這些都是另類童年回憶,亦是創作題材之一,他稱為「低端物種」。
徐沛之說,讀書時學畫,多臨摹花鳥,自覺未能好好感受古人意境,又開始對國畫的傳統產生疑問,於是轉移尋找自己覺得「過癮」的東西來畫,那時剛巧有蚊飛過,靈機一觸,以蚊入題,命名為「陋室之友」,系列斷斷續續已有十多年。
「命名靈感來自劉禹錫的〈陋室銘〉,陋室內最多是甚麼?當然是蚊了。一向為作品命名都有點玩笑性質,如飛蟻系列,因翅膀散落一地,名為『又見雪飄過』。」
微小蚊子筆畫甚多
細看「陋室之友」,因蚊子的腳和觸鬚的方向不同,呈現各種形態,寥寥數筆,已栩栩如生。如此成果,自是下過一番工夫。蚊子雖小,畫上來卻大有學問。由於沒有其他國畫為參考對象,徐沛之唯有土法煉鋼,捉了一隻蚊子放入膠袋內,個多小時後放出來,蚊子反應變得遲鈍,可以「任影唔嬲」,他便跟着照片慢慢臨摹和研究各種造型,「哪些部分要放大,觸鬚、蚊腳、翅膀怎樣畫,畫得多,對蚊的結構非常熟悉,頭、身分別要畫幾多下,已了然於胸。」他更笑稱,每幅畫最少有十幾隻蚊子,逐筆畫的時候其實「很治瘉」。
●陋室之友──廿蚊圖(及局部)
鑽研透明翅膀
傳統是書畫同源,徐沛之本身是書法底子,以書法的綫條和運筆畫蚊,他還會研究墨的配方,嘗試各種滲化效果,「家中有一樽浸了幾年的宿墨,好似滷水店的千年滷水,不可以倒掉的。」他補充,幼綫有乾有濕,畫翅膀就要偏乾,最後以淡墨「揩」兩下,看上去更輕盈;又如一定要用磨墨畫而非現成墨汁,因後者膠質偏重,筆尖沾上後容易結成一塊,蚊腳變粗,那隻蚊就毀了;再來就是翅膀,傳統國畫顏料中的白色,沒有翅膀的質感,後來發現溝入一些礦物質,可以增加一點厚度;「另外,要呈現翅膀的透明感,特別是畫脫落的飛蟻翅膀,多層重疊,透明感更加重要,試到最後發現要加入亞加力膠才能做到。」
代入蚊子溝通
構圖布局方面,考慮蚊在畫面上的疏密聚散,自然得來不似是排隊,徐沛之說下筆前自己幻想故事,想像牠們如何溝通,然後散落在畫紙不同位置,「這也是好玩之處。」最初的作品將蚊子畫在四邊,理論上中間要畫上物件的地方,全部留白,這也是一種試驗性質。
貼近生活創作
一般人看到蚊子,自然覺得是厭惡動物,徐沛之偏偏選擇畫在金紙上,而非普通宣紙,以華麗方式呈現,「金色是高貴顏色,有種優雅的感覺;不過又是很難處理的顏色,用得不好便容易媚俗。」事實證明,華麗金色上出現低端物種,帶出強烈反差效果,看似荒謬又毫不違和。
藝術家不一定「離地」,徐沛之有時會將社會話題融入作品之中,他試過一幅作品畫了二十隻蚊,諷刺當時提出最低工資只值二十元的「廿蚊張」張宇人。他強調,畫蚊並非立心顛覆甚麼,只是貫徹自己一向的創作取態,嘗試在傳統中創新。
「傳統不會斷裂,傳統發展到現在,不停遇上各種衝擊而再演變。我自己傾向模糊傳統與創新的界綫,希望畫畫不被約束,享受創作自由,自己開心就好」。
詩詞中的蚊
蚊子擾人,古今皆然,文人墨客一樣飽受蚊叮之苦,甚至要題詩寫詞抒發一番。歷朝不乏以蚊入題的作家,歐陽修在〈憎蚊〉中明言:「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點出多蚊的煩惱;陸遊寫過〈熏蚊效宛陵先生體〉:「澤國故多蚊,乘夜吁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說明古人燃點艾草來驅蚊,類似現代人所用的蚊香。
另外,蒲松齡寫過一首〈驅蚊歌〉,范仲淹亦曾以〈詠蚊〉為題書寫。說到把蚊之擾人寫得活靈活現的,不得不提清朝汪秀峰的〈詠蚊〉,盡道當中苦況:「乍停紈扇便成團,隱隱雷聲夜未闌。漫道紗窗涼似水,明中易避暗中難。」一停下手中扇,蚊子便多得聚集成一團,嗚嗚的聲音徹夜未停。即使下了窗紗防蚊,還是難避蚊叮。創作果然來自生活。
奇妙的漢字──孑孓
你知道蚊的幼蟲叫甚麼嗎?是「孑孓」,慢着,看真點,這個不是「孖」字,而是「孑」、「孓」,兩個字來的,粵音讀「揭、缺」,解作蚊的幼蟲。
古人防蚊大法
蚊膏、蚊貼和蚊怕水是現代人的防蚊三寶,戶外活動尤其不能缺。古人沒有這些化學用品,驅蚊都是取之自然。最常用的是香囊,將具有驅蚊功效的藥材縫製其中,包括藿香、薄荷、八角、茴香、菖蒲等,以布袋縫製,繫在身上。驅蟲之外,香囊亦是文人雅士的衣着裝飾品,甚至是朋友之間贈送的禮物。
蚊子在春夏之間特別猖獗,因氣候不定,潮濕悶熱,昆蟲繁殖更快。傳統認為,艾葉和菖蒲都能殺菌防蟲、辟除穢氣,所以古時民間盛行在端午節前後掛艾草、菖蒲、榕枝、香茅在門楣來驅除蚊蟲,或是以艾草、香茅泡水擦拭,像天然防蚊液。
至於室內的防蚊措施,一定是蚊帳。掛蚊帳的歷史是最為久遠,春秋時期,齊桓公就有了「翠紗之幬」,使蚊子不得入內,「幬」即指蚊帳。再來一招就是養蛙防蚊,因為蛙是吃蚊的,富貴人家會在庭園放置一個大缸,內裏養有幾隻蛙,用作吃蚊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