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9.03
口語溝通
討論題目
現今補習風氣愈趨盛行,不少學生早在暑假已經為新學年 課程預先進行補習。試評論這個做法。 |
資料
資料一
不少父母花盡心思栽培子女成材,有調查顯示,香港家長投放在子女的教育開支冠全球,由小學至大學本科平均支出逾百萬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教大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許景輝稱,不少父母認為子女要贏在起跑綫,便須練得「周身刀張張利」,報讀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及興趣班。
摘自本地報章
資料二
沙田區一間補習社早前開始接受暑期補習班報名,由於暑期班學生之後可優先報讀開學後的補習班,結果出現逾七百人人龍,部分家長更是帶着子女通宵輪候。有家長雖認為「排大隊很誇張」,但補習社口碑好,也加入了大隊。
有教育心理學家質疑,家長此舉是「怕蝕底」的心態作祟,但其實這會增加子女的學習壓力,建議不如趁暑假讓孩子到戶外活動,對孩子的發展更為有利。
摘自本地報章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 分鐘。
討論點
- 為何學生有此做法?
- 這做法對學生有甚麼影響?因而是否可取?
論點參考
狄志遠(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近年的補習風氣開始變質,變成無論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已預先學習下一年級的課本內容,力求能在同班同學中鶴立雞群。這種揠苗助長式的心態,隨着家長不輸於人的心態火速蔓延。暑假本來就是讓學生和教師們在繁忙的學期過後有一個長假放鬆,亦是讓學生盡情玩樂輕鬆的時光。教育不止是讀書,學習群體生活也是孩子成長很重要的部分,例如夏令營和運動這類群體活動,讓孩子學習與人相處。
葉建源(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
當老師的暑假走樣變形之際,學生的暑假也一樣被蠶食淨盡。不少高中學生的暑期補課補習都排得密密麻麻,再加上一兩個不一定喜歡參加的遊學團,再加上要完成一兩個計算進文憑試成績的「校本評核」作業……難怪這幾年好些家長和學生都喊出了一個沉痛的口號:「我要真暑假!」
素黑(專欄作家)
假如要我提供一個方案供參考,我會這樣計畫一個小孩的暑期活動:一,必須讓他們充分玩和放鬆。他們平日上課已失去做孩童應有的玩樂權利,還要在暑假上智能訓練的課,是進一步扼殺他們的手段。二,和他們上山下田,認識更多大自然、自己的身體和慾望,上學校沒有的整全德育短期課,學習自我管理的正確方式。從遊戲和玩耍中學會獨立,打理自己,平衡身心靈發展等。三、停止無謂的比賽!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為做法可取
我認為學生的做法是能夠理解而且可取的。自從改成334學制後,課程內容愈來愈多,教育界一直以來都認為學生高中三年的課程更緊湊。例如一些學生正修讀三個選修科目並有選修數學延伸單元,學習量無疑十分大。如果能利用暑假這個接近兩個月的假期提前預備,先去補習班了解相關課題,學習相應技巧以及反複練習,那麼就能在新學期時更能得心應手,不致於因為有多個科目或是要處理學會事務而分身不暇,影響學業。
而且,愈接近中六,文憑試迫近,愈容易看到身邊的同學開始減少娛樂,專心備試。受朋輩影響下,為了不想被他人超越,自己也會為學業努力,加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也構成一定壓力,因此他們對補習的態度和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乙同學:認為做法不可取
我認為暑假正是給學生一個休息的機會,暫時從學業壓力抽身紓緩一下,因此我認為在暑假進行補習的做法並不可取。學生在成長階段不應只學習書本知識,還應有全人發展,即包括德智體群美的成長,否則學生的身心成長會變得不平衡,只顧讀書而未能發掘興趣或潛能。依我所見,學生已經一整年忙於應付學業,累積一定的壓力,假若連暑假的兩個月也用作學習,上不同的補習班,這未免剝削他們發掘自我以至玩樂的時光,壓力未能排解,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再者,假若家長幫子女報讀各式各樣的課堂,這其實會不知不覺灌輸他們錯誤的觀念,讓他們以為人生只有學習,考取好成績就等於一切,這會使學生把考試放大,過於看重得失,這也構成心理壓力,有違暑假放鬆的原意,因此做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