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看圖識事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公共衞生
他是誰?
物理學巨人霍金(Stephen Hawking)於三月十四日逝世,享年七十六歲。霍金一九四二年生於英國牛津,十七歲時獲牛津大學取錄主修自然科學,之後轉往劍橋大學攻讀博士;他被喻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具才華的理論物理學家,耗盡一生的時間和精力探索地球和宇宙的奧秘,霍金的家人形容「他的勇氣和毅力,以及聰明才智和幽默激勵全世界的人」。
有何成就?
霍金是位出類拔萃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包括將廣義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結合,提出黑洞發射輻射的可能性,被命名為「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以及與另一位物理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一起提出及證明了「奇點定理」(Singularity theorems),兩者皆與黑洞研究有密切關係。
霍金的另一貢獻,在於普及科學的推廣,他最出名的著作是《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時間、空間和黑洞的關係,前者更在全球賣出超過一千萬冊。
一生與病同行
霍金除了因為物理學家的身分為人所知,頑強的生命力同樣令人敬佩。霍金二十一歲那年被確診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即俗稱的「漸凍人症」,會逐漸造成全身肌肉萎縮無力,但患者意識清醒,智力思想不受影響。
醫生原本預計霍金最多只能活多兩年,但他憑着意志創造奇迹,令醫生大感詫異,不過由於身體機能持續惡化,最終導致全身癱瘓,餘生須以輪椅代步。不幸地,霍金在一九八五年患上嚴重肺炎,須要接受氣管切開手術,從此失去說話能力;雖然保住生命,但此後要依賴喉管呼吸,又要利用特別設計的電子儀器講說話及表達意思,與外界溝通。霍金提過,當被確診的時候有所不甘,以為自己的一生完了。然而,他沒有被病魔打倒,重病沒有阻止其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霍金在回憶錄中說到,很滿意自己的一生。
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身為科學家,霍金對未來發展有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到人工智能(AI),他直言擔心這類技術最終會發展出與人類智能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機器,到時它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於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被超越。霍金認為,雖然人工智能可能有助根除疾病與貧窮,但必須要小心處理。
載自2018年3月26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