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3.12
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
答案︰D
解說
英、美兩地有機構於去年公布最新育兒成本,指出要養育一名孩子至十八歲,連衣服、食物、住房、交通、保健費、教育以及其他支出,動輒需花上約200萬港元,按年增長近5%,當中以教育及託兒服務花費最多,升幅跑贏通脹率及同期人均薪金1.5%的增長率,撫養孩子成為另類「奢侈品」。
至於內地方面,亦有專家計算在上海、廣州、深圳等高消費一綫城市,200萬的育兒費已算是「基本支出」。驚人的育兒成本使不少夫婦對生育大打退堂鼓,內地有網民笑言「養一個孩子可消滅一名百萬富翁」。
計畫生育使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避免了人口爆炸危機,然而,低生育率卻導致近年內地勞動力市場萎縮、男女比例失調、人口老化等問題。儘管內地政府於兩年前起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但生育率仍未達預期,不少人批評政策成效不彰。到底二孩政策實行至今,為中國社會帶來了甚麼變化?政府積極鼓勵國民生育的同時,又面臨甚麼挑戰?
嚴控人口增長不合時
「計畫生育」一向被中央政府視為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基本國策,內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推行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除特殊情況外,一對城市夫婦只能生育一名小孩,否則會被處罰,例如「超生」家庭要向政府繳交「社會撫養費」和喪失房屋,而超生的子女亦被限制上學,甚至失去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結束「一孩政策」
計畫生育雖然能控制中國人口增長,但同時亦帶來不少問題,例如強制避孕、墮胎、女嬰被遺棄等情況常發生,為人詬病。
近年,中國政府因應人口老化和勞動力下降問題加劇,認為舊有政策已不合時宜,為了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放寬原來的生育政策,於2016年元旦日起全面實施「二孩政策」,正式結束長達三十五年的「一孩政策」。
推行「二孩政策」因由
1. 應對勞動力下降
勞動力是維持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勞動市場萎縮將拉低國內生產總值,削弱本土競爭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年前發布的《經濟藍皮書》中指出,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4,遠低於平均數值2.1,接近國際上公認的1.3「低生育水平」。由於生育率偏低,政府積極開放「二孩政策」以提高出生率,長遠而言可望提高人口質量,增加勞動力供應。
2. 應對「銀髮危機」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迫切,目前老年人佔全國人口比率約百分之十五,為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在一孩政策的影響下,中國工作人口撫養比例大幅提高,加上內地家庭結構漸趨向「倒金字塔式」,獨生子女對父母的經濟贍養、精神健康照料方面等負擔增加,而國家亦須承擔相關的醫療保障及福利開支。由低生育率衍生的各種社會危機,令中央政府不得不調整生育政策。
政策帶來的積極影響
改善家庭結構 有利社會發展
實施一孩政策期間,內地不少父母受根深柢固的「重男輕女」觀念影響,很多時會因性別偏好而「選擇性生育」,於產前進行胎兒性別鑑定,若胎兒為女性便會選擇墮胎或遺棄女嬰,令社會漸漸出現「男多女少」現象;性別比例懸殊使男性難以尋獲配偶,社會結構欠平衡。政府全面開放「二胎政策」後,男女比例失衡可望得到紓緩,有利整體社會和諧發展。
嬰兒潮出現 推動行業發展
新推行的生育政策有助提高出生率,長遠而言,這批「第二胎」產生的嬰兒潮可推動相關行業發展,如母嬰醫療、兒童食品、玩具、服飾、中小學教育行業等。有人口學家預計,到了2050年,20到44歲的人口規模將達至1.3億人,較開放政策前增加4%,而這些新增人口將成為就業市場的生力軍,伴隨勞動力資源增加,社會各行各業亦可獲益。
現況:政策未達預期
人口增長率呈下降趨勢
二孩政策實施後,官方預計年均人口增長中位數為500萬人,達到每年約2,200萬人,但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數據顯示,政策推行一年後,2016年內地新生兒升至約1,786萬人,比2015年增加131萬,為二十年來出生率最高的一年,然而到了2017年,人口增長卻未有再接再厲,更不升反降,只有1,723萬人,反映二孩政策成效未能持續,政府似乎高估了國民生孩子的意欲。
面對人口紅利減少、生育增長率追不上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長遠會加重社會醫療及福利體系的負擔,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衝擊。
「養不起」減生育意欲
現今社會物價不斷攀升,撫養一名幼兒成人耗資龐大,要養育兩名孩子更不容易,即便國家開放了二孩政策,不少年輕夫婦亦不敢多生小孩,寧可集中資源培養一名出色孩子。中國國家衞計委一項調查指出,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家庭生育二胎的意願普遍較低,受訪家庭當中有超過一半不願再添新成員,主因為經濟條件有限,可見生活負擔成為普遍家庭是否生育的重要考慮因素。
此外,教育水平較高的新一代對生活環境以及下一代的發展前景要求高,這群人抱持的生育態度更為謹慎,擔心多育兒女會影響整體生活質素,因此生育率亦較低;同時考慮到有關育兒的社會福利保障配套未盡完善,以託幼服務為例,由於內地託幼資源匱乏,大多家庭主要靠祖輩撫育第三代,但部分亦有撫育困難。
小結
中國的生育政策雖然鬆綁,但下一步須完善醫療、託育、教育等措施,並保障婦女能享有合理產假、哺乳假等權益,始能提高國民生兒育女的動力,維持人口均衡發展。
Mindmap:「二孩政策」推行誘因與挑戰
相關概念
計畫生育(Family planning)
指國家或地區為了控制人口數量而制訂的生育政策。內地政府為了控制人口急劇增長,於1979年起實施「一孩政策」,規定擁有城市戶口的國民只可以育有一名子女,並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育。然而相關政策卻加劇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因此於2016年全面實施「二孩政策」,所有夫妻均可合法生育兩名子女。此外,香港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亦曾經推行「兩個就夠晒數」的生育建議,以控制快速增長的人口數量。
人口紅利 (Demographic dividend)
在經濟學上,是指由於勞動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上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為社會未來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人口條件。根據中國社科院年初的調查,內地人口紅利將於五年後消失,製造業情況尤其嚴峻,勞動力市場萎縮將影響中國經濟增長。
相關新聞事件簿
中國生育政策歷程表
鼓勵生育階段:
50年代:毛澤東提出「人多好辦事」,積極鼓勵多生育,使全國人口急劇膨脹。
1949年至1970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高達10至20%,人口急速攀升。
限制人口增長:
1973年:第一次全國計畫生育匯報會提出「晚、稀、少」的政策,要求晚婚、一對夫婦有間隔地生育兩個孩子。
1978年:中央政府提出「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的主張。
1979年:為控制人口增長,強制推行「一孩政策」。
全面推行「一孩政策」:
1980年:為爭取於二十世紀末將全國人口總數控制於12億內,中央政府向全國發信,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1981年:成立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負責全國的計畫生育工作。
1982年:中央首次明文規定,將「計畫生育」定為基本國策。
「計畫生育」政策調整:
1984年:執行「一孩半」政策,持農村戶口的家庭第一胎若為女孩可再生一名小孩。
2008年:國家統計局發表報告,指出中國人口大幅減少了4億。
2011年:向各地政府陸續實施「雙獨二孩」政策,夫婦雙方皆為獨生子可生育兩個孩子。
2013年:調整生育政策,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夫婦其中一方若為獨生子女可生育兩個孩子。
「一孩政策」終結:
2015年10月:五中全會宣布,結束「一孩政策」。
2016年:從1月1日起,取消強制的「一孩政策」,全面實施「二孩政策」。
相關辭彙
‧一孩政策 One-child Policy
‧單獨二胎 Two-child Policy
‧勞動人口 Labor Force
‧人口老化 Aging Population
‧性別比例 Sex Ratio
‧代孕 Surrogacy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根據全國老齡辦日前公布的人口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底,內地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人,佔總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數據又顯示,中國從1999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17年的18年間,老年人口淨增1.1億。預計到2050年前後,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意味三人中便有一人為老年人。
資料來源:中國老齡辦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及B,反映了甚麼問題?你認為中央政府為何要推行「二孩政策」?(6分)
2.你認為「二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紓緩中國人口老化和勞動力下降問題?(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反映問題:中國人口急速老齡化(增加社會福利開支)、人口紅利減少(勞動力下降);
‧推行二孩政策原因:開放生育限制可改善低水平生育率的問題,有利未來長遠人口均衡發展;勞動人口比例持續下跌,長遠會出現「用人荒」,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鼓勵生育可緩解勞動力供應失衡問題。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大程度紓緩:實施二孩政策可穩定生育率,長遠可為勞動市場注入新血,亦可紓緩人口老化問題;而政策亦有助減少「空巢老人」及「失獨家庭」的出現。小程度紓緩:因嬰兒由出生到投入勞動市場,至少需要二十年時間,因此對中短期勞動力的幫助不大;另外,城鄉出生率不均衡、新人口增長率不穩定亦可能加劇社會內部問題。)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內地去年元旦開始實施的「全面二孩(一對夫婦可生兩個小孩)」政策,已滿一年。全國婦聯等單位歷時半年的民調顯示,由於生育成本高、經濟負擔重、照料困難等問題,逾五成三已有一名小孩的家庭不願意生第二胎,另有約二成六的家庭不能確定,只有約二成的家庭願意生兩個小孩。
近年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青壯年勞動力人數大幅減少,為避免對未來經濟產生重大不良影響,內地從去年一月一日起,宣告結束實施三十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開放生育二胎。
為掌握二胎生育情況,全國婦聯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從去年四月起歷時半年,在北京、遼寧、江蘇、河南、廣東等地開展民調,調查對象為有零至十五歲兒童的父母,成功回收九千二百多份問卷。
調查顯示,已有一孩的家庭中,有生育二胎意願的僅有約二成,不想生育二胎的逾五成三,不確定的逾二成六;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家庭,生育二胎的意願普遍較低。「影響生育二孩意願的主要因素有教育、醫療、衞生、生活環境,及家庭經濟狀況等。」全國婦聯官員陳曉霞說,生育成本高、經濟負擔重等問題,使相當一部分家庭「不敢生、不願生」。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3-1-2017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為何大部分內地家庭傾向「少生孩子」,甚至「不願生」。(8分)
2.推行兩年的「二孩政策」成效未符預期,試提出三項可行建議,以鼓勵更多家庭生兒育女。(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生育觀念改變:生活於城鎮地區的市民漸傾向「優生、優養」,而非「生得愈多愈好」,「養兒防老」觀念已過時;
‧經濟條件所限:物價日益高昂,住屋、教育、醫療的開支龐大,家庭贍養負擔沉重,加上置業困難,無法為孩子提供良好生活環境;
‧婦女支援不足:不少女性擔心生完孩子後,再就業會遇上困難;
‧欠缺配套:育兒、醫療、託兒等支援服務不足。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提供生育補助:可考慮推行養孩補貼或子女減稅政策;提高女性地位:延長婦女產假或增加帶薪假期,讓其得以在家養育子女,提高生孩子的意欲;全面開放生育政策:不再硬性規定一個家庭只可育有兩名孩子,讓擁有經濟條件的家庭自由生育;優化及增加有關支援措施:提供託兒及兒童醫療服務等)
參考資料
‧2018年中國人口總人數、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分析
http://bit.ly/2FBiyRq
‧BBC中文網:點評中國:全面兩孩生育政策面臨的挑戰
http://bbc.in/2HO7ilB
載自2018年3月12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