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減廢 全球「走塑」
2018.02.28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衞生+今日香港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生活素質




答案︰C

解說

根據《2016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堆填區的每日廢塑膠棄置量為2,132公噸(2,132公噸×365日=778,180公噸),以一頭非洲象體重約5噸計算,港人每日的廢塑膠棄置量,重量竟超過420頭非洲象!塑膠垃圾問題除加重堆填區負荷外,如果塑膠垃圾流入海洋更會引起生態危機,甚至威脅人類健康。因此近年世界各地政府已積極推行「走塑」政策,從源頭減廢。





廢塑膠問題影響生態

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

年前一隻海龜的鼻孔遭飲管堵塞的影片流傳網絡,網民驚覺海洋垃圾的禍害。全球每年有超過一千萬公噸塑膠垃圾流落海洋,塑膠被丟棄到海裏會化成無數碎片,魚類、鳥類容易誤食,鯁喉、胃堵塞致死個案多不勝數,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垃圾污染食物鏈

海洋塑膠垃圾如微膠珠等會威脅生物性命外,一旦污染食物鏈,人類亦自身難保。外國有研究發現,英吉利海峽有三成半魚類體內含塑膠,而印尼等地也有不少食用魚的內臟含塑膠垃圾,反映塑膠污染擴至人類食物鏈。如果人類吃下受污染的魚類,有毒的塑膠化學物質將傳至人體,引發食物安全危機。

堆填區飽和難負荷

即使廢塑膠妥善棄置於堆填區,亦不代表市民可一勞永逸。根據環境保護署資料,香港每年有近80萬公噸廢塑膠棄置於堆填區,是繼廚餘和廢紙後,第三大都市固體廢物。

香港靠堆填區處置廢物,但將軍澳、屯門等堆填區隨時不敷應用,終有飽和一日,因此,依賴堆填區處理廢塑膠絕非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全球「走塑」趨勢

塑膠垃圾問題嚴重,影響生態外亦危害人類健康。為解決問題,歐美,甚至台灣等地都已訂下不同法例或政策,限制塑膠物料使用,例如台灣已立例由明年起,大型連鎖食肆禁止向堂食食客提供塑膠飲管。

台灣:堂食禁飲管

台灣行政院環保署與多個環保團體聯手,推出「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方案指引禁絕塑膠飲管「四部曲」:明年起大型連鎖食肆禁止向堂食食客提供塑膠飲管;2020年起所有餐廳堂食不可提供飲管;2025年開始禁令擴至外賣,食客須額外購買飲管,及至2030年全面停用飲管。

肯亞:嚴禁生產、售賣、使用膠袋

非洲國家肯亞每月消耗超過二千萬個膠袋,該國去年七月實施膠袋禁令,出售、生產或使用膠袋皆屬違法,違者最多會被判監四年,或罰款四萬美元。新政策下,即使市民以膠袋載垃圾,亦不能把該膠袋丟棄。新政雷厲風行,坊間反響甚大,贊成者認同用重典的措施,惟反對者認為政府未有周詳計畫便急推政策,一來市民未有妥善預備膠袋替代品,無所適從;二來國內膠袋需求驟跌,膠袋製造廠倒閉,大量工人生計不保。

蘇格蘭:擬立法禁售棉花棒

蘇格蘭人習慣將使用過的棉花棒直接沖進座廁,然而含塑膠料的棉花棒流入大海變成海洋垃圾,會危害鳥類和魚類健康。因此,當地政府擬立法禁止在蘇格蘭境內製造和銷售塑膠棉花棒,從根源改善問題。



「廢塑」高企 「減塑」兩難

由塑膠廢物而起的污染問題繁多,「走塑」固然有益於環境,但即使港府曾推出不少環保政策,民間亦有積極推動「走塑」活動,但本港塑膠廢物量一直未見顯著下降。背後原因眾多,例如以下兩點:

難處一:替代品質量低 製造更多垃圾

塑膠製品價廉,商戶如欲以其他物料代替,一來要克服成本限制,二來若替代品質量低落亦會衍生另一層垃圾問題。以鋼製環保飲管為例,部分以廉價低質鋼材製造,容易損毀,使用期不長,消費者再次購買變相產生更多垃圾;而港人常用的環保袋,其實由塑膠製成的「不織布」所織成,使用的膠料為普通膠袋的十倍之多。

難處二:回收成效不彰

塑膠廢物回收量由2010年高峰期的150萬公噸,跌至去年不足13萬公噸,回收率偏低主要乃中國對塑膠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加上原油價格疲弱,致塑膠回收物料價值一跌再跌。
此外,環保署推出「三紙二膠」回收政策,縮減回收範圍,部分塑膠不被列入建議回收類別,市民亦無所適從,減低回收意欲。

小結

環境問題逼在眉睫,「走塑」為世界大勢。然而,香港源頭減廢政策無論是誘因,或阻嚇力都不大。膠袋徵費實施兩年,香港膠袋入口量不跌反升,即使推出「三堆一爐」亦是治標不治本;廢物回收量更受制於內地進口價格而大幅減少。

此外,民間雖有宣傳「走塑」概念,如有鼓勵市民多用飲水機的計畫,又有摺疊式的矽膠餐具面世,方便攜帶,惟民間環保意識未普及,香港「走塑」似遙遙無期。



Mindmap:「走塑」政策與難處



相關概念


微膠珠(Microbeads)


不少個人護理產品標榜有磨砂功能,其實部分內含「微膠珠」。膠珠體積極細,污水廠難以隔走,因而會直接流入大海。浮游生物有時誤把微膠珠吞下,但不能完全消化,當位於食物鏈底層的浮游生物被其他海洋生物吃下,微膠珠等化學物質遂進入食物鏈。由於微膠珠造成的影響深遠,美國今年將全面禁售含微膠珠成分的個人護理產品。

三紙兩膠(Three types of waste paper and two types of plastic containers)

內地今年收緊回收物料進口要求,為確保回收物用得其所,本港環保署鼓勵市民集中回收「三紙兩膠」,「三紙」即紙皮、報紙和辦公室用紙;「兩膠」指盛載飲品和個人護理用品的膠樽。由於近八成塑膠廢料不屬「兩膠」類別,不少環保團體批評當局政策保守。

相關新聞事件簿

塑膠污染

‧日本約四成魚類受微塑料污染:日本有研究指出,約四成在日本水域棲息的魚類吸收漂浮於海上的微塑料。(2017年9月)

‧研究發現全球八成飲用水樣本遭塑膠污染:有機構在全球各地採159份飲用水樣本,發現有83%樣本受塑膠污染。(2017年9月)

外國政府「走塑」事例

‧歐盟提出限制膠袋用量法案: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通過法案限制膠袋用量,目標及至2019年將每人每年的膠袋用量降至90個以下。(2015年4月)

‧加拿大蒙特利爾禁用膠袋:加拿大魁北克省每年消耗20億個膠袋,蒙特利爾市2016年通過禁令,訂明2018年1月1日起全市禁用單次性膠袋。(2018年1月)

香港民間「走塑」事例

‧中大千人宴回收膠樽: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千人宴不提供樽裝飲品,並鼓勵參加者自備餐具,廢棄膠樽數比去年大減九成。(2018年2月)

‧應用程式鼓勵市民多用飲水機:有市民於2013年創作「撲水」應用程式,標誌全港飲水機位置,推動市民自攜水樽盛水,減少購買樽裝水。(2013年)

‧浸大餐廳索飲管收一元:食客如在浸會大學的餐廳索取膠飲管,每支需付一元,推行措施後,膠飲管使用率降近九成。(2017年11月)

相關辭彙

‧海洋垃圾 Marine Litter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堆填區 Landfill
‧食物鏈 Foodchain
‧即棄塑膠餐具 Plastic disposable tableware
‧固體廢物 Solid waste
‧不織布 Non-woven fabric

參考資料

‧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 - 2016年的統計數字
http://www.wastereduction.gov.hk/sites/default/files/msw2016tc.pdf

‧環保團體就政府「三紙兩膠」方案的回應
http://www.greenpeace.org/hk/press/releases/oceans/2017/12/green-group-joint-statement-paper-plastics/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綠色和平發布《Plastics in Seafood》文獻研究,指出香港市民常食的烏頭、蠔和丁香魚等多達170種魚類及海洋生物,體內均發現微塑膠(microplastic),以及常用於磨砂及個人清潔用品的微膠珠(microbead)。綠色和平亦委託香港浸會大學進行電話訪問,發現超過八成半受訪者不知道提供磨砂功能的顆粒其實是微膠珠,這可能導致每日有48億粒微膠珠排出香港水域,威脅海洋環境及生態;微塑膠更有可能在食物鏈中累積。

資料來源:摘自《綠色和平網站》〈170種海洋生物含微塑膠──綠色和平要求化妝及個人護理品牌立即停用微塑膠〉6-7-2016

多角度思考

1.指出資料A所表達的訊息。(4分)

2.綜合資料A、B和就你所知,解釋海洋塑膠垃圾對生態的影響。(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A中有一隻海龜伏於沙灘上,了無生氣,亦不見其龜殼;牠的體內盡是垃圾,包括飲品杯、紙巾、膠匙羹和蕉皮等。海報寫有「一己方便會導致牠們絕種」的標語,示意人類隨意把垃圾棄於海中,未有妥善處理垃圾,海洋生物隨時誤食致死。

2.資料A繪有一隻垂死海龜,體內充滿垃圾,標語帶出人類的方便導致其滅絕的訊息,暗示海洋生物會因誤食垃圾,包括塑膠垃圾致死。資料B則引述綠色和平《Plastics in Seafood》文獻研究,指出港人多種常吃的海洋生物體內均有微塑膠。微塑膠除威脅海洋環境及生態,使生物絕種外,如海洋生物誤吞塑膠,化學原素在其體內累積,一層一層地影響食物鏈,最終人類吃下受污染的海洋生物,健康或受威脅。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為進一步落實源頭減廢,政府各部門及政府場地,包括運動場館、政府合署、郊野公園等逾1,500部飲品自動販賣機,明起停止出售1公升或以下的膠樽水。政府於2016年起已停止在政府舉辦活動及會議時供應樽裝水,而改以玻璃或其他可重用的容器供應飲用水,減少使用樽裝水,但現時政府場地的飲品售賣機都有出售各式飲品和樽裝水。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政府部門場地 明起停售樽裝水〉19-2-2018

資料C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郭黃穎琦表示,隨着內地收緊回收進口政策,署方將展開一連串工作,教育大眾妥善分類回收「三紙二膠」,包括紙皮、報紙和辦公室用紙,以及一號和及二號塑膠物料,即飲品膠樽及個人護理用品膠樽。至於雜誌,她表示市民回收前,可先撕去有膠面的封面及內頁。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環保署教回收「三紙二膠」〉20-12-2017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A,描述由2012年至2016年間香港廢塑膠棄置量和回收量的升跌趨勢。(4分)

2.參考資料和就你所知,香港政府可推行哪種政策解決塑膠垃圾問題?(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根據資料A,由2012年起,香港廢塑膠棄置量呈上升趨勢,2014年比2012年多約一成,2016年亦比2014年上升半成。另外,2012年至2016年間香港塑膠回收量大跌,雖然2016年已比2014年上升近三成,但整體回收量仍下跌六成。

2.同學可自由作答。(提示︰題型為可推行哪種政策,同學可先根據資料事例,闡述政府停售樽裝水和宣傳回收訊息的政策,繼而提出資料未有提及的政策,如膠袋徵費等;其次,同學應從「建議」入手,提出「源頭減廢」和「廢物回收」兩大範疇的可行政策。)

載自2018年2月2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馮日里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