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新增節日
2018.02.13

題目
      香港有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宣揚愛情、親情、師生情等,如果你有權增加一個節日,你會制定甚麼節日?
1. 中華節
2. 鄰里節
3. 自然節

資料一
   「鄰居好,賽金寶」、「千金買宅,萬金買鄰」、「鄰睦風亦暖,家和人自康」等,這些祖輩相傳的格言和諺語,恰恰反映了鄰里之情的無比可貴。吟詠了上千年的唐代詩人王勃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印證着鄰里關係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有道是:遠親不如近鄰。
       在千百年延續的傳統思想裏,鄰里,終究是一種不是親人勝過親人的關係。雖說現在人們自我意識增強,追求私密生活和空間的願望更為強烈,造成了不少現代人有緣對門,無緣相識的生活狀態,但是這濃濃的鄰里親情,依然是中華民族不可遺棄的傳統和文化。
摘自人民網2015年01月23日

資料二
      民研計畫在6月13至15日,通過真實訪員以隨機抽樣方式,成功以電話訪問1,004名香港巿民,最新調查顯示,以0至10分絕對評分計,巿民對「亞洲人」的認同感為7.85分,對「香港人」的認同感為7.65分,對「世界公民」的認同感為6.88分,對「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認同感為6.74分,對「中國人」的認同感為6.53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認同感則為5.84分。加入重要性評分,再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有73.8分,然後是「亞洲人」70.7分、「世界公民」66.4分、「中華民族一分子」64.4分、「中國人」62.5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54.8分。
摘自港大民研2017年6月20日

資料三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摘自《禮記.中庸》
語譯: 偉大啊,聖人的道理!充滿在天地間,養育萬物,崇高偉大,與天看齊。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現時香港對哪方面的情感有待改善?
‧中華節、鄰里節、自然節分別宣揚甚麼感情?

論點參考

錢穆(民國學者)
      中國文化特質,可以「一天人,合內外」六字盡之。何謂一天人?天指的是自然,人指的是人文。人生在大自然中,其本身即是一自然。若脫離了自然,又那裏有人生。則一切人文,亦可謂盡是自然。自然人文會通和合,融為一體,故稱一天人。⋯⋯中國以天地君親師並言,始見荀子書,亦遠起兩千年以前。人能對天地有禮,則人文與自然乃融合而一對矣。

李允平(香港社工)
      五歲女童臨臨懷疑被父親與繼母虐待致死的案件,震驚全港,令我們感到非常難過。根據我們現時所了解的資料,很難判斷哪一方──有關的小學、幼稚園,抑或社署──應該負上責任。然而如果當時接觸過這對小兄妹的人士和機構能更主動關心和介入,可能有機會能挽救臨臨的生命,而她哥哥亦未必需要承受懷疑殘酷虐待,將來有機會留下心理陰影。⋯⋯老師和社工畢竟要負責很多個案,及礙於資源有限,他們間中忽略了個別個案的情况實在情有可原。但在看到這宗案件時,我們不禁會問:究竟事發家庭的鄰居可否幫忙避免悲劇?這宗案件顯示香港缺乏鄰里凝聚力和互助的文化。

胡志洪老師 
      身為中國人,生長在中國的土地上,雖然天天都在接觸中華文化,但在東西文化交匯的香港,年輕人所認識的中華文化往往比較片面,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在科技新知不斷衝擊下,傳統文化所標榜的價值,更讓不少年輕一輩的香港學生感到迷惑、徬徨。由此觀之,加強中華文化教學,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更是海內外中國人當務之急。⋯⋯經常接觸優秀的中華文化,更有助學生養成高尚的品格、通達的思想,而這亦是中國人生活價值之所繫。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應新增中華節                                                                                                 
      如果我有權增加一個節日,我會制定中華節。在今天的香港,傳統中華文化逐漸衰落,未能獲得傳承。比方說,很多人認為中國詩詞不知所云,艱澀難明;或者覺得傳統戲曲老套,沒興趣欣賞。這種情況有必要改善,必須加深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這是因為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要是失去了根,我們將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何去何從。再說中華文化極具價值,有助提升我們的質素,養成高尚的品格、開放包容的思想。因此,我認為應該制定中華節,加強中華感情的聯繫。

乙同學:應新增鄰里節
      我會選擇制定鄰里節。傳統中國文化重視鄰里關係,在國家層面,有「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救災恤鄰,道也」等說法;在個人層面,俗語也有云:「遠親不如近鄰」。詩人陶淵明在〈移居〉裏解釋了友好的鄰里關係的重要:「鄰曲時來往,抗言談往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鄰居之間可以互相幫忙,讓彼此受到道德的薰陶,雙雙獲得好處。
      但隨着時代前進,香港人的鄰里關係變得愈來愈淡泊,甚至因此衍生一些社會問題。如早前的虐兒事件,如果鄰居之間能守望相助,或許能避免慘劇發生。有見及此,我認為應該訂立鄰里節,讓社會建立更強的鄰里關係。

丙同學:應新增自然節
      我認為應該訂立自然節。中國文化向來愛護自然,尊重自然,甚至會向自然學習。《禮記.中庸》說:「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古人會把自然和道德相提並論,認為人是自然一部分,追求天人合一。可是,在今天的香港,自然卻不受重視。香港是商業城市,鼓勵消費,因此製造不少浪費,消耗資源,對自然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同時我們不時看到虐待動物的新聞,反映一部分人對動物缺乏愛心。這些問題應該解決,所以要定立自然節,推廣對大自然的愛。

 

文:萑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