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
篇章
(1)漁與樵、牧、耕,均以業為食者也。其食之隆殺,惟視其身之勤惰,亦無以異也。然天下有傭樵,有傭牧,有傭耕,而獨無傭漁,惟其無傭於人,則可以自有其身。作吾作也,息吾息也,飲吾飲而食吾食也,不亦樂乎?蓋樂生於自有其身故也。若夫傭,則身非其身矣。吾休矣,人曰作之;吾作矣,人曰休之,不敢不聽命焉。雖有甘食美飲,又焉足樂乎?
(2)豈惟傭哉?食人之祿,猶傭也。故夫擇業莫若漁,漁誠足樂也,而前世淡薄之士托而逃焉者,亦往往於漁。舜於雷澤,然為世而起,從其大也,而樂不終。至於終其身樂之不厭,且以殉者,古今一人而已,嚴陵是也。
(3)義興吳心遠先生漁於西溪,亦樂之老已矣,無它心也。寧庵編修請曰:「仲父得無踵嚴之為乎?」先生曰:「吾何敢望古人哉!顧吾鄉鄰之漁於利者樂方酣,吾愚不能效也,聊以是相配然耳。」
羅玘《西溪漁樂說》(節錄)
答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標有▲號的字詞,並且將答案填寫於橫綫上。 (6分)
(i)雖有甘食美飲,又焉足樂乎 焉:___________________
▲
(ii)仲父得無踵嚴之為乎 踵:___________________
▲
(iii)吾愚不能效也 效:___________________
▲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 (4分)
其食之隆殺,惟視其身之勤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第2段,為甚麼作者說「擇業莫若漁」?試加說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試根據文意,判斷以下陳述。 (4分)
(i) 作者認為舜不應中途出仕。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 ○ ○
(ii) 從吳心遠先生對寧庵編修的回應可見,他是一個重義輕利的人。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 ○ ○
5. 試閱讀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昔者呂尚釣於渭濱,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
根據《西溪漁樂說》的內容,你認為作者會否讚譽資料中的呂尚?試加說明。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i):怎 / 怎麼 / 如何(2分)
(ii):追隨 / 跟隨 / 跟從(2分)
(iii):倣效 / 效法 / 模仿(2分)
2. 評分原則:
‧ 句譯無誤,給4分;關鍵字詞譯錯,每個扣1分;非關鍵字詞可直錄,如錯譯,每個扣1分。
‧ 錯別字扣1分,重錯不另扣分;文句不通、錯別字,最多扣1分。
‧ 完全誤解原句文意,給0分。
關鍵字詞 |
不扣分答案舉隅 |
其食之隆殺 |
這些人生計 / 他們生活水平 |
其食之隆殺 |
高低 / 厚薄 |
惟視 |
只看 / 只視乎 |
其身之勤惰 |
他們自身的勤惰 / 他們本身是勤奮或懶惰 |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這些人生計的厚薄,只看他們自身的勤惰。 /
他們生活水平是高或低,只視乎他們本身是勤奮或懶惰。(4分)
3. 評分原則:
‧能準確指出「擇業莫若漁」的原因,給1分。以下為答案:
1. 作者認為從事捕魚最為自由快樂
‧ 能準確指出捕魚最為自由快樂的原因,給2分。以下兩項,每項1分:
1. 惟獨從事捕魚的人不被僱傭;
2. 工作或休息皆能順從己意行事,不必受人支配控制,由此保有自身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因為作者認為從事捕魚最為自由快樂。他指出,唯獨從事捕魚的人不被僱傭,工作或休息皆能順從己意行事,不必受人支配控制,由此保有自身,得到最大快樂。
4.(i):無從判斷(2分)
(ii):錯誤(2分)
解說: (i): 雖然作者指出舜和尚父「為世而起,從其大也,而樂不終」,意思是他們為了治理天下、依從大義而令捕魚之樂不能去到最後,但作者當中並沒有評價二人中途出仕的選擇是否適當,故陳述為無從判斷。 (ii): 在吳心遠先生對寧庵編修的回應中,他指出「顧吾鄉鄰之漁於利者樂方酣,吾愚不能效也」,意思是看着家鄉那些尋覓利益的人為此充滿樂趣,而他自覺愚鈍不能效法,當中的確可見吳心遠先生淡薄名利的一面;但在整段對話中,卻完全沒有與「義」相關的內容,故看不出其「重義而輕利」,陳述為錯誤。 |
5. 評分原則:
‧ 能指出作者不會讚譽呂尚;若考生指出作者會讚譽呂尚,全題不予評閱。
‧ 能準確歸納呂尚的表現,給2分。以下兩項,每項給1分:
1. 呂尚本來在渭濱垂釣,過着捕魚生活;
2. 受西伯招攬而與他同歸,共謀建周之業
‧ 能準確指出作者所讚譽的對象,給1分。以下為答案:
──作者讚譽貫徹捕魚之樂,自有其身之人。
‧ 能準確指出作者如何看待出仕之人,以解釋他不會讚譽呂尚的原因,給1分。以下為答案:
──在作者眼中,出仕之人與受僱傭無異,無法享有自由之身,故呂尚為興周捨棄貫徹捕魚之樂,而食周之祿,與作者的理念違背,作者因而不會讚譽他。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資料中,呂尚本來在渭濱垂釣,過着捕魚生活,但受西伯招攬而與他同歸,共謀建周之業。而文中,作者讚譽的是能貫徹捕魚之樂、自有其身之人,至於出仕之人,在作者眼中與受僱傭無異,無法享有自由之身,故呂尚為興周捨棄貫徹捕魚之樂,而食周之祿,與作者的理念違背,作者因而不會讚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