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STEM一筆過津貼 九成學校未投教師培訓
2018.01.15

政府推行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教育,去年為中學發放二十萬元的一筆過津貼。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校把津貼用於購買器材,即使近半受訪教師認為前綫教師欠缺足夠的STEM培訓,但九成人所屬學校完全沒有利用津貼,加強教師相關培訓。團體建議成立STEM教育基金、在各區設立「STEM資源共享中心」,以加強支援。

今次調查亦邀請學校進行個案訪談,研究員羅睿(1)瑩透露,有學校斥資購買雷射(2)切割機,但購入後始發現須由專業人士操作,師生使用次數不多,出現得物無所用的情況。副召集人陳浩庭亦指,個別學校誤以為花了錢,用了資源」(3),便是推動STEM教育;資源未必用得其所,甚至只向坊間私人機構外購服務與課程,未必切合學生需要及興趣。 詳見F1版

難字讀音

(1)睿:讀如「銳」(jeoi6)。

字詞學習

(2)雷射:譯自英文laser,也譯為激光。在翻譯上,雷射可謂音意兼顧,讀音與原文相近,也顧及字面的意思。

標點學習

(3)引號:有幾個用途,包括標明引用部分、標明特定稱謂,或突出着重指出的部分。此處用來標明直接引用的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概念

若想引進新思維,必須從根本處着手,不然不可能會成功。歷史上的例子有「洋務運動」。經歷鴉片戰爭慘敗後,清朝一些官員領悟到改革的必要,因此提出「洋務運動」,引入西方知識、技術,可惜最後失敗收場。

當時洋務派的口號是「自強之術,必先練兵」,因此他們購入洋槍、洋炮,讓士兵進行西洋陣式訓練,藉此重建軍隊。同時洋務派也很關注教育,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知識,並開設新式學堂。但改革措施推行並不順利,遭守舊派阻止,被他們指是「數典忘祖」。後來中國在甲午戰爭慘敗,更宣告「洋務運動」失敗。究其原因,最大因素是洋務派不敢觸動舊有封建體制,作出徹底的變革。他們妄想藉着吸取西方某些知識、技術,就能令國家變強,但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