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規管提升環保意識
2017.11.09

一、試題 (卷二: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香港都市節能藍圖》(環境局2015年文件)

      環境局公布「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為香港節約能源定下新目標,於2025年將能源強度(*)減少四成,主要工作如下:

經濟
‧ 通過提升政府建築物、公共房屋及公營發展機構的綠色表現,帶頭推動節約能源及綠色建築,例如政府建築物的用電量在2020年之前達到減少百分之五的目標

教育
‧ 加強宣傳及強化學校和公眾教育計畫

規管措施
‧ 檢討及擴大 / 收緊《建築物能源效益條例》,提高建築物能源標準以增加能源效益
‧ 檢討及擴大 / 收緊《能源效益(產品標籤)條例》,讓市民能換用能源效益高的產品

社會
‧通過政府資助計畫,支持社區節能活動
‧與耗能高的商業用戶合作,推動適用於個別界別的運動
‧ 環境局局長邀請建築環境相關的領袖共議,加快在企業或其他私營界別採納綠色建築

(*)能源強度指該地區總能源使用量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


答題
(a) 評估本港實踐《香港都市節能藍圖》對促進本港的長遠發展的成效。(8分)
(b) 「立法規管」這方法,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12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今日香港

關鍵概念

節能減排 可持續發展 生活素質 施政效能 企業社會責任 節能建築 綠色生活 能源效益 環保意識 公民意識 公民責任 可再生能源

相關議題/新聞

2015年,環境局推出本港第1份《香港都市節能藍圖》,局長黃錦星表示這份藍圖旨在聚焦未來十年的都市節能的工作,並教育公眾從源頭節約能源。文件着墨於推廣節能建築,政府擬先從政府建築入手做起,再推廣至商業建築、公共房屋等,黃錦星甚至說未來所有新建的公共房屋,都要達至綠色建築環境評估的更高標準。

題型分析

(a) 題為「評估成效」題,考生須細閱及消化上述資料,了解《藍圖》的目標和細節,並結合本港實況,考慮持分者看法及《藍圖》本身的特點,推斷其促進本港的長遠發展的成效。

(b) 題為「多大程度」題,屬評價相關原則/政策方向多大程度有效改善某特定問題或達至某特定目標。此題旨在考驗考生「延伸回應」的能力,作答構思方向已不局限於資料之《藍圖》,而是從更高層次思考原則性問題(立法規管/硬性措施),並將之比對其他原則/政策方向(例如教育或其他軟性方法),得出結論。

 

三、作答方向參考

(a) 評估本港實踐《香港都市節能藍圖》對促進本港的長遠發展的成效。 (8分)

效用甚大

效用甚小

‧ 實踐《香港都市節能藍圖》可集合官方、民間、企業等多方面力量,喚醒對節能減排的關注,長遠而言有利建立整體社會的環保意識。由政府之公共建築做起,能起示範作用,配合宣傳推廣,便能令各界持分者認識到源頭減排的重要性,有利本港長遠發展。

‧ 實踐《香港都市節能藍圖》可開環保風氣,包括推廣節能建築和能源效益標籤,對本港可持續發展有很大貢獻。一般市民可將從自身的消費習慣做起,留意產品的能源效益,從而改變社會風氣。

‧ 實踐《香港都市節能藍圖》可通過教育宣傳提升下一代的公民意識,符合下一代利益。「可持續發展」之含意,即為既可滿足這一代發展需求之餘亦不損害後代的利益和發展權利。節能建築正是造福後代的一種理想做法,這些建築既環保又耐用,給下一代香港人留下一個理想的社區和生活環境,有利本港長遠發展。

‧ 實踐《香港都市節能藍圖》困難重重,即使政府帶頭示範節能建築的好處,要廣泛推廣節能建築始終取決於企業/商界之意欲。它們可能更關注建屋的經濟收益而非節能成效,轉以節能為原則建屋的話,便要比現在更注重通風、透光等細節,並採用環保物料;過往常見的「屏風樓」更有違環保原則。地產商是否願意改變過往做法實屬疑問。

‧ 實踐《香港都市節能藍圖》的話,基於設計細節、用料之不同,環保節能建築造價將比一般建築高昂,新增成本亦可能轉嫁市民,未必有利於本港長遠發展。

‧ 《香港都市節能藍圖》所列措施有欠具體,雖然主張從源頭減排,但另一方面,本港目前仍然以燃煤發電為主,對於未來之燃料組合改變,社會大眾未有共識,政府亦未見主張大量改用可再生能源。即使實行《藍圖》中的節能建築,亦不一定能達致減排效果。

 

(b)「立法規管」這方法,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 (12分)

效用甚大

效用甚小

‧ 立法規管可改變市民的習慣,政府可通過立法規管糾正市民一些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做法,例如以濫用膠袋、亂丟垃圾、任由汽車排放廢氣等。香港崇尚法治精神,市民在守法時亦能明白此等法例正在維護公眾利益,長遠而言能改變社會風氣。

‧ 立法規管可通過提供經濟誘因(如徵費或罰款)來改變市民的行為,並藉此培養環保意識,市民在遵守法規過程中亦會從踐行環保之中得益,進而明白環保之重要性。

‧ 立法規管這種硬性措施乃由政府作主導,動用公共資源(如執法人員),影響力遍及整體社會,具有廣泛性和阻嚇性。

‧ 相比於教育宣傳等方法,立法規管更能達致既定目標,因為市民即使從教育宣傳中明白環保之重要性,也不一定在日常生活中付諸實踐,但通過立法規管,部分不符環保原則的行為常被禁止或阻止,市民之守法意識與環保意識相結合下更能達致顯著效果。

‧ 「立法規管」涉及繁複之立法程序,過程中一些細節頗具爭議性,對提升市民環保意識收效成疑,例如定義灰色地帶、釐訂收費標準、在各持分者之間達至廣泛共識實有一定困難。

‧ 市民之環保意識有賴公民教育,亦取決於學校教育、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立法規管只屬治標之道;要令市民真正具備環保意識,政府須教育公眾環保基本知識和概念,如全球暖化趨勢、本港堆填區壓力、可再生及不可再生能源之利弊等。

‧ 市民不一定遵守與環保相關的法規,以停車熄匙為例,雖然法例已生效多時,但市面上不遵從規定之車輛亦隨處可見,加上政府未必擁有足夠資源確保執法順利,市民亦可能不想利益受損而鑽法律漏洞。

‧ 無可否認市民在守法過程裏無形中實踐了環保原則,即使遵守亦不一定明白立法原意和環保之重要性。市民甚至可能對相關法例反感,如果立法太嚴苛,日後亦可能基於輿論壓力而面臨放寬或推翻,這便無助於建立社會之環保意識。

 

四、作答提示
1. (a)題「評估成效」上一次在公開試出現是2016年卷二,當時的題目問「電子社交媒體在提升香港年輕人社會政治參與的成效」。本題如出一轍,考評要求亦相似,考生並不是要解釋《藍圖》的好處或壞處,而是要評估其對本港長遠發展之成效。要做到此點,秘訣是從關鍵詞「長遠發展」來考慮,所謂長遠發展可以指「可持續發展」,亦可以從此詞聯想到長久的社會和諧、公眾利益和公民意識。

2. (a)題的另一作答秘訣,但凡考慮某項政策對改善某問題的成效,都必會觸及該政策是否可行(例如執行之困難、資源是否充足、是否獲廣泛支持),以及該政策是否具針對性(例如是否對應社會問題癥結、生效之時間長短等)。

3. (b)題之題問方式是典型的卷二問法,擬題亦參考了2017年公開試卷二(禁售某些產品是保障青年人公共衞生之最佳方法)。此類題目從一般原則出發,評論「規管」這種方針之得失,同學就必須聯想及引用實例來作佐證。「固體家居廢物徵費」、「停車熄匙」、「膠袋徵費」等都是容易列舉的例子。

4. (b)題雖然焦點在「立法規管」,但考生亦不忘將之與其他方法相比,以突出其可取/不可取之處,同學可能會想到用「硬性/軟性措施」二者。事實上,「立法規管/罰款」是一種「經濟誘因」的應用,而「經濟誘因」亦可以是指正面積極的獎勵,例如達致某些環保行為標準便獲經濟回報等。這一點絕對值得拿來與「立法規管/罰款」來作對比。

五、延伸學習

官方資料
環境局局長在「香港都市節能藍圖2015~2025+」記者會開場發言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5/14/P201505140912.htm

網頁
《科學ONLINE》
節能建築案例分析
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65638

新聞
黃錦星冀垃圾徵費助減廢
《星島日報》2017年10月29日報道


文:區尚儒
任教中學中文科及通識教育科,曾任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科借調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