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
資料B:綜合報道
據路透社引述世界衞生組織(WHO)發布的資料,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都在發展中國家。而五個空氣最為污染的城市中有四個便在印度。如印度首都德里是全世界空氣污染數一數二嚴重的城市,霧霾情況在冬天接近時更加惡化。污染物主要來源是大型工業區及車輛的廢氣排放。 近日,霧霾天氣嚴重,其PM2.5值超出世界衞生組織(WHO)認定的空氣品質安全指標90倍,達到999微克/每立方米。其實,德里已有措施回應,成效卻似乎不大,如對柴油車有禁令,也有單、雙日車輛限制出行的措施。 為了應付現時的「緊急狀況」,當地政府曾宣布各級學校一連停課3天,並要求未來5天停止所有建築和拆卸工程,甚至暫時關閉了火力發電廠。然而這些卻無法阻止數百名德里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的執法不力、反應過慢。 |
資料C:取材自《香港2030+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可持續發展》第5頁至第6頁
根據「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市區內高密度發展同時,往往沒有預留通風走廊,造成「街道峽谷」效應,令車輛廢氣難於擴散,受影響的不只是路邊行人及路上車輛的司機和乘客,還有附近大廈內居住或工作的人士。改善道路空氣質素的有效方法是減少在最繁忙道路上行走的車輛排放廢氣。因此,應集中減少專營巴士、的士、公共小巴及柴油商業車輛的排放,並設置低排放區,改善路邊空氣質素。 長遠而言,「香港清新空氣藍圖」進一步建議可在新發展區及計畫進行重建的地區,利用城巿規劃及設計方案,配合交通運輸管理,以享有良好空氣質素的成效,並提升社會的整體功能及福祉。城巿規劃及設計方案包括通過土地用途規劃以減少車輛主導的交通、預留空間作通風廊及尋找機會改善空氣流通,以緩解或避免「街道峽谷」效應。 |
答題
(a) 描述資料A顯示的空氣污染特徵。 (4分)
(b) 就資料A及B,指出及解釋可能影響空氣質素的兩個因素。 (6分)
(c) 「政府提出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能改善香港的環境。」解釋資料C如何支持這項聲稱。 (8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能源科技與環境 |
相關概念 |
發展中國家 街谷效應 可持續發展 生活素質 空氣污染 城市化 懸浮粒子 霧霾 化石燃料 城巿規劃 集體運輸系統 國際政府組織 |
相關議題/新聞 |
世界衞生組織更新城市空氣品質數據庫,顯示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個監測空氣品質的城市中,八成以上城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PM10)和微細懸浮粒子(PM2.5)污染水平,超過世衞建議標準。在人口超過1,400萬的特大城市中,2011年至2015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德里、開羅、達卡、加爾各答、孟買是全球懸浮粒子污染水準最高的五個特大城市,北京與上海位列第六和第七位。 而香港亦同樣面對空氣污染的問題,政府冀通過「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多管齊下,淨化空氣,使香港成為更宜居的城市。 |
題型分析 |
(a)屬數據分析題,考生須運用統計數據,找出數據中顯示各大城市空氣污染的特徵。考生須運用歸納能力,將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加以分類,並描述其PM10的數據高低,進行比較。 |
三、作答方向參考
(a) 描述資料A顯示的空氣污染特徵。 (4分)
‧ 在國家發展程度而言,全球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大多在發展中國家,這與其大力發展工業,燃燒化石燃料有關,當中以印度德里的PM10排放最高,有225UG/M3,最少的為巴西聖保羅,有50UG/M3;
‧ 在地區層面而言,全球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大多在亞洲、南美、非洲等地,這些地方均是經濟發展剛起飛的地方。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答案,均可接受。
(b) 就資料A及B,指出及解釋可能影響空氣質素的兩個因素。 (6分)
‧ 交通因素:化石燃料推動的汽車之尾氣排放污染物,引致空氣污染。正如資料B指出污染物主要來源是大型工業區及車輛的廢氣排放,資料B亦談及德里對柴油車有禁令,也有單、雙日車輛限制出行措施等,可見,汽車是空氣污染的源頭之一;
‧ 電力因素:發電廠以化石燃料發電,如燃煤發電,排放污染物,引致空氣污染。正如資料B指出印度暫時關閉了火力發電廠以應付空氣污染,可見,發電廠亦是空氣污染的源頭;
‧ 工業因素:工廠以化石燃料推動機器,也會排放污染物,引致空氣污染。正如資料B指出污染物主要來源是大型工業區,資料A也列出污染物嚴重的城市大多也是主力發展工業。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答案,均可接受。
(c) 「政府提出的『香港清新空氣藍圖』能改善香港的環境。」解釋資料C如何支持這項聲稱。 (8分)
‧ 政府將減少專營巴士、的士、公共小巴及柴油商業車輛的排放,並設置低排放區,改善路邊空氣質素;
‧ 政府會於城巿規劃及設計方案中,預留空間作通風廊及尋找機會改善空氣流通,以緩解或避免「街道峽谷」,有助改善香港環境;
‧ 政府將配合交通運輸管理,減少車輛主導的交通,如以鐵路為主要交通工具,發展集體運動系統,有助改善空氣污染,環境得以改善。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據的答案,均可接受。
四、作答提示
1. 在回答(a)題時,同學務必留意提問用語是「資料A」,因此,同學須緊扣資料A作答,所有論點應從資料A出發,毋須引用其他資料,更不用引述個人識見,否則會被界定為離題。另外,同學亦要留意「描述」一詞,這是公開試中數據題常見的提問字眼,旨在要同學引用資料中的數據以支持自身論點,於本題而言,描述時只須描述數據中的重要特徵,如PM10排放最高及最低的國家 / 城市即可,毋須將所有數據逐一描述。而「特徵」一詞意味着同學須在芸芸數據中歸納出各城市空氣污染的特點,並將城市按其經濟發展狀況加以分類,而背後的成因或影響則不必交代。
2. 在回答(b)題時,同學要留意「就資料A和B」這一提問詞,必須運用兩則資料作答,缺一不可,同學往往在處理(b)題時忽略了在(a) 題時已運用的資料A,導致失分。同學須於紛雜的資料中找出影響空氣質素的原因,然後將原因以客觀化、概念化的名詞,歸納出因素,以宏觀的角度分析影響空氣質素的因素,而非個別的分析導致特定城市空氣污染的原因,例如:資料B顯示德里針對車輛造成的污染而作出相應措施,同學須歸納出普遍城市也面對着汽車而導致的空氣污染問題,而非再只針對德里的個案作討論。同學成功歸納出因素後,亦須作嚴謹的邏輯推論,解釋資料涉及的因素如何影響各城市的空氣質素,推論愈嚴謹,個人知識及概念運用愈多,就愈易取得高分。
3. 在回答(c)題時,同學須能辨識這屬資料互證題,只須運用資料C印證「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如何改善香港的環境,切忌將之判別為資料C在多大程度上支持這項聲稱,然則給予正反觀點。資料互證題是公開試常見的題型,對考生課外知識的要求較少,主要考核同學能否從資料中擷取有用的資訊,然後按部就班的作邏輯推論,分析資料與題目間之關係,將資料綜合或作互相印證;因此,於本題中同學只須在資料C中找出「香港清新空氣藍圖」的措施,如:城巿規劃,然後逐步推論至如何改善香港的環境即可。
五、延伸學習
政府文件
《香港2030+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可持續發展》
網頁
2014年2月6日《新聞透視 一口清新空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yZqyXxWMoo新聞
新聞
《星島日報》2017-10-21國際
污染年殺900萬人 中印合佔一半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php?id=1684473&target=2
《星島日報》2017-10-10 新聞專輯
港電動車政策落後形勢
http://std.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php?id=1678407&target=2
文:陳詠欣
通識科老師,曾主持教育局舉辦之通識科講座,參與著作包括《陪太子讀通識》及《通識應試技巧及模擬試題》,亦參與撰寫本地報章的通識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