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低端」問題 與城鄉人口政策
2017.12.18

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




解說


「低端」一詞近來鬧得熱烘烘,因為它指的不是科技、商品、環境,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口。「低端人口」,是中國對弱勢人群的標籤,即是低收入、低學歷和從事低端產業的勞動人口,例如建築工人、保安、警衞、清潔人員、快遞員、保母等等。

事件的導火綫是上月中北京市大興區一場導致19人死亡的大火,因為公寓地下室的服裝工廠失火,加上鐵窗封鎖逃生路、電梯井相通、雜物堆放嚴重等,釀成悲劇。北京市政府藉此展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有關部門強拆違章建築,將大量來自基層市民驅離家園,引發全國多名知識分子聯署譴責有關行動。

北京規劃 不歡迎「低端人口」

北京作為國家首都,當然是中共重點規劃的城市。當局在2005年第一次提出「北京城市總規畫」方案,目標是在2020年將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萬。但內地在2000年開始進入工業化時代,北京人口持續上漲,常住人口已由2000年的1,381.8萬增加至2016年的2,172萬,常住外來人口佔800萬,遠超預算。

人口急升 問題叢生

人口膨脹為北京帶來各種問題,例如房價飆升、治安惡化、水源不足、空氣污染、交通擠塞、垃圾處理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大城市病」,政府在今年9月第二次提出「北京城市總規畫」,表明凡是不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地位」,包括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和批發市場等,都要「疏解」,目標是在2020年將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以內。

上月中的大興區公寓火災後,北京官員便雷厲風行地展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範圍由北京城向外延伸。以下地圖的紅點位置是遭整治的地區,涉及327萬人被迫在嚴寒下流離失所。



「低端人口」何處來?

根據《2014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目前內地流動人口已經高達2.21億。究其原因,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規劃失衡和鄉鎮發展失當,例如大城市如北京,高度集中大量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社會資源,在農村的平均收入只得824元人民幣,但進城務工則可高達2,864元的因素下,自然導致大量外地人口流入。這批來自農村的低學識人群湧往城市找尋新生活,令大城市如北京出現人口膨脹。

強拆驅逐 引發爭議

北京市大興區的一場大火,暴露了弱勢基層的居住環境惡劣,卻未有促使政府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反而引來一場強拆驅趕的風波,把居民視為問題的源頭,須徹底清理。結果導致輿論爭議不斷。

爭議點一: 驅趕手法 極不人道

「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於火災發生隔天就即時成立,以「安全」為名,在零下幾度的寒冬天氣,及沒有任何過渡措施和安置方案下,強令外地人口即時搬離。種種強硬手段被指非常不人道:第一步,斷水斷電,再斷暖氣管綫;第二步,強迫居民限期離開,否則派員清理;第三步,將滯留的居民帶走,採取行政拘留。

被趕離北京的「低端人口」多無處容身,合共28個城市拒絕他們往當地開設「低端產業」,亦不接納他們租房落戶。然而,來自民間的公益義工組織「溫暖北京」、「天鵝救援」等為受影響的人提供免費搬運、臨時住所等支援服務,但救助平台卻遭到屏蔽,相關資訊轉發亦遭到刪除。

爭議點二: 清理「低端人口」 不如掃除「低端政策」

所謂低端人口,真的是基層的錯嗎?內地現行戶籍制度將人口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大類,且不得隨意轉換。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一切政策皆向城市傾斜,論福利、教育和基建,農村嚴重落後城市,引發「三農問題」。官方估計有2.6億農民選擇離鄉背井出城工作養家;而基於戶籍制度,農民工只能從事低端工作、居住惡劣、不能享用各種社會保障。因此,所謂低端人口實因政策問題而產生。政府沒正視貧窮問題,反之驅趕貧窮人口,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爭議點三: 用完即棄 漠視基層市民貢獻

一個城市不可能只有「高端」人口,社會上的基礎行業都需要大量「低端」勞動力。中國今天的經濟成就,「低端人口」功不可沒,例如推動城市化及發展具競爭力的世界工廠,但當他們的任務完成,就首當其衝被視為經濟負擔。政府為重新分配城市資源及建立先進、高端和整潔的形象,漠視他們對發展之貢獻,儼如用完即棄之工具。

爭議點四: 有違國家憲法 損害基本人權

強硬的驅趕行動,不僅不符合《行政強制法》的法規,而且有違中國憲法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遷徙自由、居住自由和就業自由。在事件發生後,逾3千名知識分子聯署向中央高層發公開信,批評當局是「對公民生存權、居住權、經營權、就業權、財產權和人格尊嚴等基本人權的極度蔑視與肆意侵犯」。



政策失誤 恐損國際形象

當局通過清理「低端人口」,表面上可重新分配城市資源及建立先進、高端和整潔的城市形象。可是,這個方法卻帶來短期及長期的負面影響。

短期負面影響

經濟—基層產業停頓:於不少大城市而言,外來人口都是廉價勞動力的來源,例如外賣速遞員、快遞員和建築工人等等,是城市運作不可或缺的齒輪。北京政府強勢驅趕「低端人口」,令這類服務陷入停滯狀態。除中國郵政,目前德邦、百世、順豐、中通等主要快遞均受到影響,多個網點、倉庫被查封,部分分派中心被關停。

社會—生活物價上升:所謂「低端人口」被逐出大城市,當地市民只能到「高端市場」、「高端飯店」消費。企業須聘請成本較高的本地人工作,導致經營成本上升,直接令生活成本提高。有報道指,北京很多基礎消費都漲價。

政治—抗議聲音不斷:上周日(12月10日)是國際人權日,北京多個地區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示威者手持橫額高呼「暴力驅趕、侵犯人權」口號。而事件在香港亦引起討論,facebook用戶紛紛轉用「低端人口」相框抗議。

長期負面影響

國際—形象受損:當一個政府暴力對待低下階層,歧視「低端人口」,與自由、平等、公正的「高端國家」背道而馳;而且,北京的官方文件有提及「低端人口」的描述,在各界口誅筆伐之後矢口否認,令北京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政治—局勢不穩:驅趕「低端人口」,令農民一直嚮往的「城市夢」破滅。當城市對外來人口關門,而鄉村又無法順利城鎮化時,城鄉差距便日漸加深。困在城鎮的農民工失業,無處容身,而數億農民工被趕回家鄉後,難再適應繁重的農村體力勞動,因而形成的城鄉對立將會影響和諧,甚或增加罪案率。

社會—骨牌效應:北京在政策上充當領頭角色,這次驅逐行動已擴散至其他大城市,包括深圳、珠海等,令各地外來基層人口都人心惶惶,擔心自己是下一個被驅逐者。大規劃的人口清退會造成骨牌效應,被驅逐的人口會遷移到周邊省份,進一步激化城鄉失調。

總結:

「低端人口」涉及的國情問題複雜,包括城鄉差距、戶籍問題、城市管理等等。但無論從人道、公義或是穩定社會的角度,都應為社會弱勢着想,制訂完善的長遠政策。事實上,一個國家真實面貌的反映,在於老百姓生活過得怎麼樣、是否活得有尊嚴,而不在於其GDP。



Mindmap:內地驅趕「低端人口」惹爭議



相關概念

城鄉差距 (Urban-rural Gap)

城鄉差距指城市和鄉村在社會及經濟層面發展的差異。中國以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為核心,實行農村農業人口與城市非農業人口兩種戶籍制度。由於政府政策方向不均衡,資金、人才、技術、知識的配置持續向城市、工業和城市居民傾斜,導致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鄉鎮大幅滯後。

現在中國城市和鄉村居民收入的實際差距約為5至6倍,而這差距還在不斷擴大。鄉村居民生活質素偏低,缺乏足夠的資金改善交通、通訊、水電等基建設備,影響鄉村的經濟發展,加上城市發展機會較多,福利如醫療及教育亦較鄉村居民優厚,造成鄉村人口走向城市,城市和鄉村之間競爭與發展條件愈趨不平等,造成城鄉差距的惡性循環。

相關新聞事件簿

清理行動原因

‧北京清理外來基層人口:撇除歧視因素,北京對外來基層人口的清理行動其實有迹可尋。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北京須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2015年,京津規劃綱要提到在2020年將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以內。現時北京人口已接近2,200萬,常住外來人口佔800萬。(2017年12月)

事件惹爭議

‧處理方法不人道:常言中國地大物博,但「低端人口」在北京被趕走後,竟發現難以容身!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加上天津及北京兩直轄市,合共28個城市拒絕北京「低端人口」在當地開設「低端產業」,亦不接納他們在當地租房落戶。河北廊坊市有官員表明:「服裝店應該進不了來,如果是小作坊,最好別來,來的話按『散亂污』處理,損失更大。」美國亦首次評論事件,敦促中國確保弱勢人口福利。(2017年12月)

‧事件惹內地社會公憤:中國人民大學校友會數百人聯署籲北京停止暴行、善待底層;昨日又有逾百名知識界人士聯署致中共中央等公開信,指事件嚴重踐踏人權,呼籲中央立即制止;矛頭直指習近平心腹、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當局昨未有回應。(2017年11月)

‧反對聲音此起彼落:北京近月進行大規模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四出查封及拆卸有消防安全隱患的房屋,導致大量「低端人口」被迫搬走,激發輿論反彈,還觸發民怨。網上流傳片段可見,大興區及朝陽區等地昨日(10日)有數百人上街示威,抗議當局強行逼遷,示威者更與警方爆發衝突。(2017年12月)

事件帶來的影響

‧基層產業停頓:京城的快遞網點,不少是住宿、辦公和倉儲混在一起,和群租房成了整治目標。除了中國郵政,北京德邦、百世、順豐、中通等主要快遞均受到影響,多個網點、倉庫被查封。順豐五個分發中心有三個被關停;京東多家倉庫被查封。據內媒透露,所有倚重「人」的互聯網服務,比如電商、快遞物流、上門洗衣等各種形式的服務,近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2017年12月)

‧印度貧民窟比中國自由:北京在四環及五環的「城鄉結合部」清理低端人口,外國媒體亦甚為關注。英國廣播公司(BBC)將貧民窟與中國「城鄉結合部」比較,指印度的貧民窟容許居民自由離開,中國則限於戶籍制度,居民無法自己搬遷,比外國貧民區更不自由。(2017年11月)

相關辭彙

‧改革開放 Reform and Opening
‧三農問題 Three issues of agriculture, th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北漂 Beijing drifters
‧戶籍制度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貧富懸殊 Disparity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世界工廠 World factory 
‧社會主義 Socialism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北京大興區上周六發生釀成十九死八傷公寓火災後,市政府在區內展開清理潛在危險處所行動,導致數以萬計外省民工頓失家園,網上流傳行動實為驅逐京城「低端人口」,事件引起網民關注;有關行動更造成市內租金飛漲,民工難覓新居所,企業運作亦出現混亂,多間速遞公司拒收送到北京貨物。

資料來源:摘自《頭條日報》29-11-2017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A漫畫,描述有何寓意。(6分)

2.「『低端人口』是社會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A的漫畫展示「層層疊」積木,比喻社會的構成是由不同的階層互相緊扣,而所謂的「低端人口」是社會的基層;
‧積木的頂層是代表中共政府的天安門廣場,比喻國家的最高權力及核心所在;
‧漫畫抨擊和諷刺最近有北京官員,將地區的「低端人口」掃除,漠視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及清理手段帶來的政治危機,令代表社會的「層層疊」搖搖欲墜。

2.
同意:低端產業和高端產業能夠互補長短。假如失去「低端人口」,會推高低端工作的僱傭成本,當地的基層勞動力會出現問題,導致城市競爭力減。
不同意:「低端人口」代表那些低收入、低學歷和從事低端產業的人,他們由農村大量流入城市,帶來房價飆升、治安惡化、水源不足、空氣污染、交通擠塞、垃圾處理等問題;隨着科技進步,低端產業可全面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應該說,北京市近期消除火災隱患,整治非法出租場所,淨化城市空間等行動都有其必要性,而不是要和輿論對着幹。與往屆相比,新一屆北京市領導層在上述行動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執行力,這原本也不是壞事,但為甚麼北京市突然就陷入輿論的口水之中?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官方與民眾之間缺乏溝通。幾年前,官方在推行與民眾利益相關的政策時,還嘗試過進行民意調查、召開聽證會等手段,爭取輿論和民意支持。但在北京市系列整治以及「煤改電」、「煤改氣」等行動中,這些官民溝通手段似乎被遺忘了,只剩下官方的「堅決」和「大力」。

資料來源:摘自《聯合早報》11-12-2017

資料B

北京此次逼退「低端人口」爭議,源於上月十八日大興區西紅門鎮「聚福緣公寓」大火,造成十九人死亡,死者大部分是外地人。當局揭發公寓老闆不但把建築物非法改裝成二百多戶的「劏房」出租,還加建地下層數作工業用途。

大火後,北京展開為期四十天的安全隱患排查行動,火速清拆大量未合乎消防安全規格的房屋,令大批被稱為「低端人口」的外地務工人員在寒冬中流離失所,做法引起質疑。為平息外界疑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早前表示,無論是本地群眾,還是外來務工人員,都要妥善安排好他們的出路,在排查中體現人文關懷。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11-12-2017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指出中共政府在處理北京人口政策上的兩個問題。(8分)

2.試從政府角度分析,提出一些建議,解決現時驅趕「低端人口」帶來的風波。解釋你的答案。(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溝通問題:根據資料A,官方在推行政策時未有進行民意調查,在發生火災後第二天便成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市民會認為官方是巧立名目驅趕他們;
‧手法問題:根據資料B,在零下低溫,將人從屋裏驅走,即使抱着最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亦不能如此將人群驅趕到街上,任由他們露宿、流離失所。

2.清拆違章建築的同時,應找一些類似室內體育館的建築物,臨時安置受影響人群,這些體育館應有暖氣供應,提供毛毯、食水、食物。由於這些人群在北京並無戶籍,理論上應返回原居地,但政府宜提供臨時庇護所,讓他們按時序返回原居地方,這是比較人道的做法,亦不會觸發重大批評。

參考資料

書刊


‧《十億民工進城來》
作者:唐米樂 出版社:麥田

載自2017年12月1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