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2.11
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主題:自我了解+生活素質
解說
答案︰D
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畫,是為就讀學額全數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或公帑所資助的認可課程的學生而設的資助計畫,一項須經家庭入息及資產審查的計畫,為符合申請資格並考進認可院校而又有需要的全日制學生提供資助。
專上學生資助計畫,是一項須經家庭入息及資產審查的資助計畫,申請人須修讀以自資形式開辦並經本地評審的全日制自資副學士學位、 高級文憑或學士學位程度專上課程。
毅進文憑-學費發還,為合資格的學員提供學費發還的資助,學生如符合資格,在學年結束後可獲發還三成、五成或百分百已繳付的學費。
教育一向被視為社會向上流的最佳途徑,但政府日前公布最新的二○一六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當中有指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在職貧窮人口有上升的趨勢,反映大專生和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形象不復再,同時顯示近年大專學歷貶值(又稱學歷通脹)的現象更趨明顯。
到底高學歷一代的貧窮人口增加原因何在?對本港未來又有何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香港高學歷人士貧窮現況
根據政府公布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在政府政策介入後,去年整體就業貧窮人口中,二萬八千三百人擁有專上教育學歷,當中一萬七千人持有大學學位學歷,較五年前的九千三百人,大幅增加了八成,反映持有大專或以上學位的貧窮「打工仔」有增無減,情況令人關注。
學歷通脹 難向上流
過去大學生在畢業後,多能找到一份收入理想、環境較穩定的工作,但隨着近年「學歷通脹」,推高社會向上流動的門檻,令不少擁有大專或以上學位的年輕人,難以覓得理想和穩定的工作,甚至面臨失業的困境;為了生計和餬口,部分人無奈接受待遇較差的工作,令他們難以向上流動,造成即使擁有高學歷,亦被迫置於下層社會。
撇除研究院課程的學生,現時本港每年有約二萬名資助學士學位課程,以及逾一萬名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畢業生加入勞動市場,連同持有高級文憑及副學士學位的學生,全港接受專上教育的比率不斷上升。
不過,根據大學資助委員會的統計數字顯示,雖然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由○九年的十七萬二千元,升至一五年的二十二萬八千元,然而,相比本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升幅,畢業生的收入水平仍難以對抗通脹。
大學生失業 台韓情況普遍
高學歷人士貧窮問題並非限於香港,宏觀亞洲甚至全球,近年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和薪水偏低情況普遍。以鄰近本港的台灣為例,勞動部公布去年十五至二十四歲的失業人數為十一萬二千人,失業率為百分之十二點一;若以教育程度來看,大學生失業率為百分之十四點七。
同樣學生考試壓力沉重的韓國,據當地統計廳的數字顯示,去年十五至二十九歲的青年失業者有四十三萬人;加上韓國社會菁英主義盛行,令只有在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才較容易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
高學歷人士貧窮成因
高學歷者大增 減競爭力
本港高學歷人士貧窮情況,帶出學歷貶值的現象,而問題背後成因甚多,其中一個主因是近年本港大專課程氾濫。除了八大資助大學的學位畢業生外,修讀自資院校自資學位及副學位課程的人數急速增加,令擁有高學歷的畢業生亦相應大增,僱主亦因此更重視求職者於哪一所大學及哪一個學科畢業,變相令只有躋身入讀門檻較高學科的「尖子」,如精算、法律等,畢業後才有望成為高薪一族,否則與一般非學位的打工族一樣,待遇差距不大,學歷競爭力變得大不如前。
現時本港須要大學學位的工種接近飽和,而須要聘用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未有顯著增加,僱主會因為大學生的人數增加,在原來該職位只須學士學歷,繼而轉求擁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求職者,間接拉低大學準畢業生的起薪點水平。
經濟放緩 需求減少
另一主要原因是,本港經濟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急速發展,當時對高學歷畢業生的需求極大。但隨着近年本港經濟發展成熟和穩定,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加上本港產業不夠多元化,對大學畢業生需求減少。在大學畢業生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多年來他們的起薪點都難以大幅上升,高學歷人士貧窮亦因此形成。
住屋問題 放棄加薪
近年不少年輕人希望置業「上車」,但樓市價格持續高企,收入難以與通脹水平看齊。部分人即使有升職加薪的機會,但為了方便輪候公屋及享受政府福利,選擇放棄升職加薪,找一份薪酬不高的工作,造成「高材低就」。此外,亦有不少學生須向政府貸款就讀大專課程,以致畢業後學債纍纍,在收入當中要扣除償還學生貸款,加劇青年貧窮情況。
對社會的影響及解決建議
影響
雖然本港年輕人失業率與鄰近地區國家比較不算高,但接受高等教育後,卻陷於薪金未有上調及難向上流動的困境,加上面對這個趨勢不斷持續,長遠不論對高學歷大專生的未來發展,以及本港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會帶來不健康的影響。例如:
(1)需求高學歷的工作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擁有高學歷的人被迫向下流動,導致職業錯配問題,繼而浪費市場和人力資源,阻礙經濟發展;
(2)有意結婚生育的青年因為難以在工作中賺取理想的收入,故未能完成人生計畫,繼而影響本港的出生率;
(3)無法向上流動的一群對社會前景感到悲觀,甚至引起對社會不滿或仇富的情緒;
(4)個人方面,亦會因貧窮降低生活質素及影響家庭和諧,容易產生自卑心態,遇事時不敢向外求助,變得孤立,更難以脫貧。
建議
要解決高學歷人士貧窮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政府可嘗試從以下多個層面着手解決,包括:
(1)加強開創新產業的力度,開創職位讓大專畢業生發揮;
(2)重新審視培訓人才的政策,減少學歷錯配的情況;
(3)考慮增加資助學位課程或減免現時學債的利息,避免低下階層子女因升學而欠下學債;
(4)繼續投放資源,鼓勵大專和大學生創業;
(5)研究讓更多青年受惠於現時的公屋及居屋政策,並檢視現行稅收及福利政策等;
(6)此外,年輕人亦要學習改變心態和將目光放遠,如在學期間積極累積實習和交流經驗,或學習外語和持續進修等,增加個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相關概念
在職貧窮(Working poor)
由國際勞工組織提出,意指擁有固定的工作,但相對貧窮的人士(例如收入低於特定貧窮綫)。有別於失業人士,他們雖然得到工資,但金額卻不足以維持一個合理的生活質素。組織認為,單是工作不能讓貧窮人士擺脫貧窮,他們須要的是具生產力的工作,而增加生產力涉及多項複雜的因素,包括科技發展、投資、基建發展、人力資本質素,以及教育和醫護制度等。
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
是指個人在階層裏向上或向下流動的情形,量度的標準以收入、教育及職業的變動為主。教育一直被視為個人向上流動的主要動力,其他影響因素包括社會的經濟結構狀況、社會分層結構、社會價值觀等。社會學家注重社會流動在一個社會當中的數量與頻率,除了可了解不同世代之間的不同流動頻率,亦同時可檢視社會開放的程度如何。
Mindmap:高學歷在職貧窮
相關辭彙
‧學歷通脹 Diploma inflatiom
‧經濟轉型 Economic transformaion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職業錯配 Manpower mismatch
‧青年競爭力 Youth competitiveness
相關新聞事件簿
香港高學歷人士貧窮情況
‧學士畢業生失業率創○八年新高: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公布一五學年各大院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情況,雖然學士畢業生平均年薪較上一學年增加百分之二,達二十二萬八千元,但在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方面,兩者合共達百分之八點一,是繼○八年金融海嘯(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達百分之九)後,再一次創下新高。(2017年7月)
‧擁有大學學位的貧窮人數:根據政府最新公布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持大學學位的貧窮人數由前年的一萬四千二百人,升至去年的一萬七千人,增幅近兩成,貧窮率亦由前年的百分之八點五,升至去年的百分之十點二。(2017年11月)
全球學歷貶值現象
‧台灣:內政部公布最新統計,一五年大學學歷人口突破五百萬人,佔全國總人數近四分之一,而擁有研究所文憑者則有一百三十萬人。不少學者、家長團體批評,在漂亮數據的背後,凸顯的是「學歷不等於學力」的現象,大學畢業早已不是就業保證,反映了「學歷貶值、學用落差」日益嚴重。(2016年3月)
‧韓國:部分企業推行合約制,而且大企業創造的新增職位數量有限,韓國僱主聯合會的資料顯示,今年每一百個申請大企業職位的人,最終不到三人被錄用。現在韓國二十五至三十四歲人口中,六成九人有大學畢業證書,但入職考試相當困難,至少要兩輪面試以上,準備時間可達九個月。(2017年8月)
‧美國:有機構研究發現,美國大學畢業生大材小用已是非常正常的事,在一○年美國有兩成半的零售店店員、一成半的計程車司機,以及百分之五的清潔工都擁有學士學歷;而美國的就業人士當中,有四成八人所做的工作是不需要大學學歷、有三成八人所做的工作甚至不需要高中學歷。(2013年1月)
政府扶貧措施
‧有關在學大學生的扶貧政策:立法會扶貧小組委員會同意通過關愛基金為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院校宿舍津貼」,以及增加為就讀自資課程的清貧學生而設的「專上學生資助計畫」下的學習開支助學金。(2014年10月)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及B,簡述兩項大專及大學生資助計畫的申請趨勢。(3分)
2.就你所知,指出現時香港出現大專生在職貧窮的成因。(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申請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畫的學生數目減少;
‧平均發放金額上升。
2.
‧不少大專生在學期間向政府申請資助及貸款,畢業後的部分收入須用作償還學債;
‧開辦專上教育課程的院校增加,市場上增加了一批大專畢業生,出現學歷貶值問題;
‧僱主較以前更重視畢業生在哪一所院校及學科出身,變相部分大專生的起薪點被迫壓低;
‧本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加上產業不夠多元化,持專上教育程度的畢業生出現供過於求,起薪點因此下跌。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進行「年輕成人貧窮與改善生活機會」研究,了解在社會整體學歷上升下,年輕人擁有不同學歷,對其收入狀況,及改善生活質素的機會有何影響。根據一四年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的數據,在全職工作的年輕成人中,超過一半人(約四十六萬人)的收入低於工資中位數。一般來說,年輕成人學歷愈低工資愈低,然而即使相同學歷,工資亦隨年齡有所增長,但低學歷者的增幅較少。專上(非學位)學歷者雖然隨年齡增長工資有一定增長,但在三十至三十四歲組群中,亦只有小部分(百分之六點三)月薪三萬元或以上,明顯較專上(學位)或以上學歷的四成二低。
此外,社聯亦透過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五百零四位二十至三十四歲,非在學及非家庭照顧者的年輕成人。根據調查結果,整體來說,對經濟、房屋及整體生活質素感到滿意的都分別超過三成,不滿者則少於兩成。學歷較低者,對經濟、房屋及整體生活質素的滿意度亦較低。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表示,從結果可見,雖然香港的大專學額增加,但專上(非學位)學歷者的薪金難以提升至較高水平,很多更對未來各項生活質素的改善感到無望。雖然有較多專上(非學位)者工資高於中位數,但是一方面他們的工資已超越輪候公屋資格,另一方面要在私營市場中租住適切居所仍為他們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即使工資高於中位數,亦無助他們改善生活,蔡海偉將此現象形容為「假上流,真基層」。
資料來源:摘自社聯新聞稿26-5-2016
資料B
內地少女范佳池與李映萱,高考成績中等,二人為獲得海外留學經驗,增加競爭力,四年前報讀多所港校後,終獲珠海學院錄取,現時學業成績尚算滿意,但她們均擔憂高昂學費未必換來理想前途。李女稱,四年學費達五十萬元,但現時內地生遍布香港,競爭甚大,「很難與內地名校生相比!」
對於本港大專院校不斷增收內地生,二人均擔憂香港學歷「貶值」。范女解釋,近年內地院校不斷擴充學額,令教育質素下降,因此選擇來港「鍍金」,未料港校做法如出一轍,擔心香港專上教育「含金量」下降,畢業返回內地後難找理想工作。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3-2-2014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A,指出非學位的大專畢業生面對哪些生活困難。(4分)
2.參考資料B及就你所知,分別建議政府及大專畢業生可如何應對學歷貶值的情況。(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非學位專上學歷者雖然隨年齡增長,工資亦有一定增長,但在三十至三十四歲組群中,亦只有少部分月薪三萬元或以上,明顯較持學位或以上學歷低;
‧工資已超越輪候公屋資格,另一方面要在私營市場中租住適切居所,亦為他們帶來沉重負擔;
‧對經濟、房屋及整體生活質素的滿意度較低。
2.
政府方面:
‧與院校共同檢討現時的課程是否切合社會及勞工市場的未來需要,避免畢業生難以覓得工作;
‧鼓勵院校設立融合學術理論和實用技能的課程,提升畢業生的可塑性;
‧發展多元化的經濟產業;
‧提供金錢及技術上的支援,鼓勵大專生創業。
大專畢業生方面:
‧注入教育新思維,打破高學歷的迷思,以務實態度去選科擇業;
‧在學期間積極參與實習及交流,增加個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載自2017年12月11日《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