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論證 闡述多角度觀點
2017.11.14
示例一
釣魚、長跑,何者更能比喻追求學問?
|
立場
|
釣魚
|
長跑
|
|
【人物角色】 釣魚時,人能夠自由地選擇拋動魚桿的力度、方向,不必受任何限制;就像我們也可以自由地追求不同學問,不受限制一樣。
|
【人物角色】 長跑時人雖能自主決定跑步的方向和長短,但少不免會受跑道或身邊的事物規限;就像追求學問時,我們雖可以自由選擇,但卻會受前人學說的規限,未必能自主學習一樣。
|
【客觀條件】 釣魚時需要先準備好不同的工具,如魚桿、魚餌、魚絲等,缺一不可;就像我們追求學問時,也要準備充足。
|
【主觀條件】 長跑只需要人的決心,裝備只屬其次;追求學問同樣也不必理其他事物,只需要一顆願意學習的心。
|
【客觀過程】 釣魚時有機會面對天氣變化,人需要按不同情況調節策略;追求學問時亦有可能會因為學術界不同研究而有不同,人也需要靈活地調整。
|
【主+客觀過程】 長跑時我們或會跑得比別人快,也有可能會被他人超越;追求學問時我們也可能會學得比別人快,亦有可能會被他人追過。
|
【人物感受】 大部分情況下,釣魚也是在寧靜而孤獨的;就像追求學問也是一種個人修行,總是在孤獨中完成。
|
【人物感受】 長跑的過程中需要耗用大量體力,是一件十分艱辛的事;追求學問雖然不是體力上的事,但對精神而言同樣艱辛。
|
【得着】 釣魚者不會知道最終釣上甚麼,有機會與目標有偏差;追求學問也不一定能夠達成既定目標,過程中或會有意外收穫。
|
【得着】 長跑者大多會有目標,會為長跑設終點;我們追求學問時也會為自己定下目標,如研究對象、題目等。
|
【付出vs收穫】 釣魚不一定會有收穫,即使事前準備做得再好,也有機會空手而回;追求學問同樣也未必會成功,未必能完成最終的目標。
|
【付出vs收穫】 長跑不論快慢,只要願意踏步向前,總有一天能夠到達終點,即使付出多,但仍會有所得着,完成目標;追求學問也一樣,只要努力不懈學習,即使花費的時間比他人多,但最終仍然可以完成學習目標。
|
示例二
【自擬題目】以下哪一項最能比喻人的成長?試談談你的看法。
種花 雕刻
立場
|
種花
|
雕刻
|
|
【人物角色】 即使園丁用心栽培花朵,花朵仍會受不同因素影響,種花者無法完全控制花兒成長;像父母即使如何努力控制子女成長發展,也不會完全如願。
|
【人物角色】 藝術家能充分掌控雕刻的結果,可決定如何塑造雕刻的原則形象;這像現今父母望子成龍,常常左右子女成長,為子女報讀興趣班,讓子女按自己的想法成長一樣。
|
【人物作用】 花兒不一定需要園丁照顧方可成長,只要有足夠的物理條件,野花一樣能開得茂盛;像人即使無親無故,同樣可以茁壯成長,出人頭地。
|
【人物作用】 雕塑是由藝術家一手一腳製作,只要稍有差池,將會帶來不可逆轉的結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舉足輕重,其言行稍有不慎,很可能會為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
【客觀過程】 一般而言,室內種的花沒有野花長得茁壯,因野外的環境比較嚴苛;正如溫室中長大的孩子,比不上經過社會歷練的青少年來得成熟。
|
【主+客觀過程】 雕塑往往是由平平無奇的原材料,經雕琢打磨才能成為精美藝術品;就像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往往要通過社會洗練,磨去棱角,成長過後方能獲得成功一樣。
|
【得着】 園丁栽種花朵,除了能夠享受花兒茁壯成長後的喜悅和成功感,花兒也能美化環境,有利大眾;像父母培養優秀孩子,除了可感到自豪,孩子更能造福社會。
|
【得着】 不論一橫一豎,雕塑過程會實在地刻在成品上,成為獨一無二的造型;成長過程遇上的每一件事,都會改變我們的思想,甚至改寫未來的人生。
|
【付出vs收穫】 影響花兒成長的因素極多,受園丁悉心照料的花兒未必最茂盛,野外的花朵也可長得燦爛;就像每個孩子的天賦與成就不同,父母栽培多寡與孩子能否成才亦無必然關係。
|
【付出vs收穫】 藝術家對作品投放愈多心血,愈能製作出理想的作品。假若馬虎了事,最終只會浪費材料,一無所得;人的成長亦然,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青少年愈願意學習,努力精進自己的知識和修養,便愈能豐富自己,成就自己。
|
文:林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