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理想的待客之道
2017.11.07

  題目:
怎樣才是理想的待客之道?
1. 尊敬有禮
2. 坦率真誠

資料一
      禮尚往來,待客是「禮」最重要的作用之一。為了公務請人吃飯的禮節,可以納入各種各樣宴飲的禮節之中,這裏主要說私人宴請所應有的待客之禮。首先要發請柬,而且一般要在三日之前發出,所謂「三日為請,兩日為叫,當日為提溜(捉)」。⋯⋯客人到達以後,坐在甚麼位置上,過去有很多講究。席地而坐時,「主位」、「客位」是有嚴格區別的,方桌、八仙桌出現以後也是如此。
摘自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

資料二
      中國是「禮義之邦」,禮不是指講禮貌,而是指講尊卑長幼的秩序,社會是有秩序的社會⋯⋯談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王蒙以「敬天積善、古道熱腸」、「尊老宗賢、崇文尚禮」、「忠厚仁義、太平中庸、勤儉重農、樂生進取」三句話進行概括。王蒙說,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尊卑長幼上下,天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和地是最高的道德表率。
摘自《人民網》2013年6月18日

資料三
       僑聞文公之為盟主也,宮室卑庳,無觀臺榭,以崇大諸侯之館,館如公寢。⋯⋯公不留賓,而亦無廢事,憂樂同之,事則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賓至如歸,無寧菑患,不畏寇盜。
摘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語譯: 我聽說文公從前做盟主時,宮室矮小,沒有樓臺和臺榭,卻把接待賓客的館舍修得十分高大,像國君的寢宮一樣。⋯⋯文公從不讓賓客多等,也沒有放棄應有禮節,與賓客一同憂傷一同快樂,有事就以巡查,教導賓客不懂的事情,接濟他們缺少的東西。賓客到來就好像回到家裏,不用擔心災禍、盜賊。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甚麼是尊敬有禮?甚麼是坦率真誠?
‧ 接待客人有哪些情況?
‧ 禮節有甚麼作用?
‧ 禮節有甚麼缺點?
‧ 現代社會環境和古代是否相同?

論點參考
孔子(春秋思想家)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語譯: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

王力(中國語言學家)
      中國人是最喜歡請客的一個民族。從搶付車費,搶會鈔,以至於大宴客,沒有一件事不足以表示中國是一個禮讓之邦。⋯⋯其實,中國人這種應酬是利用人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不花錢可以白坐車,白吃飯,白看戲等等,受惠的人應該是高興的。一高興,再高興,三高興,高興的次數愈多,被請的人對於請客的人就愈有好印象。如果被請的人比我的地位高,他可以「有求必應」助我升官發財;如果被請的人比我的地位低,他也可以到處吹噓,逢人說項,增加我的聲譽,間接地於我有益。⋯⋯大多數人的請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慷慨,而是權謀!

蔡子強(香港時事評論員)
      國家元首外訪可分三類:一,是國事訪問(state visit),獲最高規格接待,包括由政府領導層接機,鋪紅地毯、鳴禮炮二十一響、檢閱儀仗隊,還有國宴,胡錦濤二○一一年訪美即屬此類;二,是正式訪問(official visit),僅次於國事訪問,有歡迎禮儀,但沒二十一響禮炮,也不擺國宴,胡錦濤二○○六年訪美便屬此類;三,則是非正式訪問(unofficial visit),分工作訪問和私人訪問兩種,沒禮儀成分,今次習近平訪美便屬第三種。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同應「尊重有禮」
      我認為尊重有禮才是理想的待客之道。中國文化一向注重秩序,講究長幼尊卑,所以接待客人時應該配合情況,以應有禮節對待,表示尊重。招待客人有不同場合,一些比較正式,可能跟工作有關;一些則比較輕鬆,見的只是親朋好友。正式場合固然要有適當的禮節,不能太隨便,不然會失禮,有損自己的聲譽,也得失客人。
       試想像,假如一個國家的元首在接待另一國家的元首時衣衫不整,像在家裏見客,會像甚麼樣子?即使只是接待親朋好友,也不能沒有禮節。面對親人、朋友自然可以輕鬆一點,但也要給予應有尊重。這就是所謂「賓至如歸」,讓客人覺得自己像回了家一樣,但不忘禮儀。

乙同學:認同應「坦率真誠」
      理想的待客之道應該是坦率真誠。客人來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孔子也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應該把這份快樂表現出來,讓客人也感受到,不應該有太多拘束。招待客人本來就是為了交流。時代改變了,很多待客的繁文縟節都減省了,因為不合時宜,例如以前吃飯有主位、客位之分,如今已沒有這麼嚴格的區分了。
      待客坦率真誠不表示放肆亂來,完全不管禮儀,而是把重點放在感情交流,這一點在任何關係都很重要。禮儀太多只會造成虛偽,大家可能遵守一些禮儀,但其實只是做做樣子,虛有其表。真誠比禮儀更重要。

 

 

文:萑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