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7
2017年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享年112歲(《中國新聞網》)。
人稱「周老」的周有光先生,於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四朝元老」(經歷四個時代),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專攻經濟學。50歲之後,周老轉而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參與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現在,人們借助漢語拼音這把拐棍兒,學好普通話;以拼音輸入法,處理中文文書工作,十分便利;在內地,絕大多數人使用拼音,發送手機訊息。外國學生通過學習拼音,學會漢語(中文),了解中華文化,拼音是學習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周老的偉大功績,光耀常州老家門楣,一生有光!
周老的一輩子是人家的幾輩子。老先生福壽綿長,百歲以後,經常幽默地說:「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周老的長壽有甚麼秘訣?這是媒體記者常常關注的一個問題。他總是淡然回答說:白菜、雞蛋、豆腐,喝茶也喝咖啡。物質生活簡樸,心靈富足,周老每天讀書看報,關心天下大事,寫寫雜文。晚年時,周老奉行「三不主義」: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周老住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個小院,書房僅有9平方米,拜訪過周老的人,都覺得這書房太狹小了,可周老卻說:「夠了,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周老的長壽秘訣,在於心情好,不生氣,重視精神生活,起居作息有規律。所謂「養生」,先從「養心」做起。百歲老人,定期做體檢。周老97歲的時候去看病,人家以為這個年齡寫錯了,把97歲改為79歲。周老娓娓道來:「97歲到醫院去檢查,不是檢查健康嗎?我寫了97歲,這個醫生拿起筆來就改了,79歲,他說,我一定寫錯了。」
50歲轉型研究語言文字
周老有過一段美滿姻緣。葉聖陶先生說過,「(蘇州)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一輩子幸福。」其中第二個女兒張允和與周有光共結連理,第三個女兒張兆和與文學家沈從文結為秦晉之好。因此,周、沈二人成了連襟(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係),文學界傳為佳話。張允和女士愛唱崑曲,是戲曲研究專家,辭世後,周老憶念過往的美好時光,寫道:「兩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並坐,紅茶咖啡,舉杯齊眉,如此度過了我們的恬靜晚年。小輩戲說我們是兩老無猜。」古人講舉案齊眉(把端飯的托盤舉得和眉一樣高,表示尊敬),老兩口則「舉杯齊眉」,心中有愛,相敬如賓,成就了70年的美滿婚姻。
「終身教育,百歲自學」是周老對自己的鞭策。百歲人瑞還有這般自我要求,尤其難得。周老學貫中西,是跟他的大學生活分不開的。他憶述說,在聖約翰大學,他主修經濟學,旁聽語言學,業餘看了很多字母學、語言學方面的書。翻閱百科全書成為他的閱讀習慣,學會了自學,獨立思考,積攢(zǎn)了豐厚的知識儲備,周老本人就是一部百科全書。難怪沈從文先生開過玩笑,送他一個「周百科」的稱號。周老晚年提出「讀書按比例」的觀點:既要讀文藝作品,更要讀知識理性的書,文理兼備。一方面培養形象思維,一方面培養邏輯思維。周老打比方說,「偏食病不利於保護健康,偏讀病不利於發展思維。」
讀書按比例 應文理兼備
周老是一位成功轉型者。他曾戲言,50歲起由經濟學教授改行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廢,後者是半路出家,兩個「半」合在一起,就是個圓圈,一個「零」字。周老孫女小時候調侃(tiáo kǎn)他:「爺爺,你虧了,你搞經濟半途而廢,你搞語文半路出家!」周曉平先生是周老的兒子。當時已屆80高齡的曉平先生,每個周末坐地鐵從中關村到朝陽門看望老父親。有一次,周老指着曉平說:「他當我的兒子,真是倒霉啊。別人80歲已經是老人了,可因為我還活着,他只能當孩子。大家都拿他當孩子。」眾賓客大笑。周老睿(ruì)智幽默,隨便開玩笑,足以寫成一個段子,在周老漫長的人生路上,留下盈盈笑語。
周老有句名言:「人生是場馬拉松,不必在乎一時之長短。」總結自己人生說:「原來,生活就是一朵浪花。」在茫茫大海中,一朵浪花,實在微不足道,這個比方充滿哲理。周老一生淡泊名利,經歷大時代的洗禮,仍能豁達自處,謙卑待人。周老的外甥女毛曉園女士在追思會上說,周老累了,睡着睡着就走了,「他就是一生從來不麻煩任何人,臨走也不麻煩任何人,是安寧平靜地睡着走了。」這回,上帝沒把他給忘了。願周老一路走好,與妻兒在天國重逢。
知識窗
電腦的繁簡轉換系統,會把簡體「汉拼音」換成繁體「中文拼音」。對《漢語拼音方案》的根本性質,周老做過解說:(一)它不是「漢字」的「拼形」方案,而是「漢語」的「拼音」方案。(二)它不是「方言」的拼音方案,而是「共同語」(普通話)的拼音方案。(三)它不是「文言」的拼音方案,它是「白話」的拼音方案。
答題 考考你
視讀以下拼音句子,寫出正確的相關字詞。
Zhōu Yǒuguāng xiānsheng shì xuéguànzhōngxī de dàxuézhě.
答案:周有光先生是學貫中西的大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