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認為考試製造壓力,主張應該減少;但反對者認為那是有效評估學生水平的方法。你有甚麼看法?
2017.01.13

題目
     有些人認為考試製造壓力,主張應該減少;但反對者認為那是有效評估學生水平的方法。你有甚麼看法?

資料一
     ESBC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獨特的教學方法,包括:學生在15歲前都不用評分,沒有固定課堂時間表,上課模式多樣化,學生甚至可以揀選自己喜愛的科目,然後還可以自行決定甚麼時候來個考試。此外,勞工市場已經改變,智能手機與互聯網顛覆了資訊傳遞的方式,學校向學生傳授最重要的技能應該是自我激勵的能力。為避免讀死書,ESBC鼓勵學生活學活用,例如要他們編寫電腦遊戲程式,而不是一味考試測驗。
摘自《關鍵評論網》2016年7月6日

資料二
      公開考試主要是「對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總結學生的學習成果,判別學生是否能達到某個水平,是否獲得並能應用與課程目標相關的知識及技能。這種考試的目的,最重要是讓社會各界(例如是僱主、大專院校等)了解個別學生的水平,以助他們為不同需要(例如是招聘、學位分配等)作出合適的決定。
摘自《通識Plus》

資料三
    《論語》中的「學」字,有廣狹兩種涵義,一、廣義的「學」包括思與行在內。如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顏回被稱為好學,就是由於他善思,且能把所學的在行為中體現出來,能「不遷怒,不貳過」。二、狹義的「學」限定在接受知識的範圍。如:「學文」之類。孔子既重視學又重視思,在一定意義上能把學與思結合起來。
摘自《中國教育史》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考試有甚麼功用?
‧ 考試衍生了哪些問題?
‧ 有沒有甚麼評核方式可以取代考試?
‧ 替代方式會否衍生同樣問題?

論點參考
程介明(前大學副校長)
      考試不是孤立的一個體制。DSE上面連着大學收生,下面連着中學教學;DSE牽動着整個教育體系,而公開考試的「指揮棒」作用,更是我們這些「筷子文化」的要命傳統,因此更加應該注意考試對教育體系的整體影響。

李菲(教育工作者)
      教育考試應該具備甚麼樣的功能?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基本制度之一的教育考試,對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具有評定、選拔、診斷、反饋、預測和激勵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綜合起作用的。它對教育、識才、用才等諸多方面都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是教育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沈帥青(專欄作家)
      北京日前頒布「減負令」,限制中小學上課時數及取消小學期中考,以紓減學習壓力。香港學童每日上課學習時間加起來,動輒比起大人返工還要忙,何時才可唞啖氣?早在2011年,北京進行一項以學生為對象的考察,發現中小學生有「四多三少」的現象,「四多」即學習時間多、家課多、考試排名多、補習多,「三少」則是睡眠時間少、體育鍛煉少、自主時間少,顯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年級愈高且愈嚴重,情況與本港學生類似。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考試衍生許多問題,為了學生着想,應該減少次數。考試本來是幫助學生學習的手段,但在今天的香港,考試,特別是公開試,已經變了質,成為教育的目的。為了應付考試,取得高分,很多學生被迫要去補習,一天可能補兩三小時,壓力大增。這種情況極不健康,根本不是教育的原意。除此之外,學生也出現「考甚麼,學甚麼」的問題,要考試的才學,不考試的不學,更甚者比起吸收知識、訓練思考,更着重實際的應試技巧。這些問題都是源於考試。事實上,考試這種評估的形式本身也值得反思是否恰當。在短短一兩個小時評核一個學生的水平,未必夠準確。由老師平日觀察、評分,會更全面、可靠。再說,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獲取資訊的方式跟以前很不一樣,坐定定回答問題這種考試的形式,似乎有點不合事宜。

乙同學
      在教育制度裏,考試有許多的作用,意義重大,不應隨便減少。第一,考試有評定的功能,鑒定學生的知識、能力是否達到標準,從而選拔出人才。這是大眾公認最公平、公正的選拔途徑;第二,考試有診斷的功能,檢視學生知識、能力的掌握程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有哪些地方要改進,另一方面也讓老師調整施教的方針;第三,考試可以訓練學生的心理質素,學習如何面對壓力。這是為將來踏出社會應付工作壓力而做的訓練;第四,考試有激勵的功能,在考試裏考得好成績有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能推動學生奮發向上,同學之間的競爭也能鞭策學生積極學習。很多人批評考試是學生壓力的源頭,這是不準確的,歸根究柢,真正的元兇是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即使改用其他方法評價學生,一日有淘汰、篩選的過程,一日也會有壓力。

 

文:萑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