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vs人類智能 AI利與弊
2017.01.11

人工智能的年代終於來了!原來人工智能已經誕生六十年。去年三月,Google旗下AlphaGo於全球注目的人機圍棋大戰中,成功擊敗世界冠軍李世石,舉世震撼;去年底,facebook教主朱克伯格從電影《鐵甲奇俠》得到靈感,成功研發出虛擬管家軟件Jarvis,只要用手機或電腦就能控制家居的燈光、溫度、音樂、保安等設備。隨着人工智能的急速發展,機器人對人類造成威脅的話題亦漸成為熱點。

人工智能既方便了人類的生活,但同時亦取代了不少工作,不少人推測未來將會進入由人工智能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對人類造成威脅,已是不爭的事實。

全球化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何謂人工智能?

提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同學或會聯想到電影中機械人的形象。其實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廣義來說,人工智能是指用電腦建立仿人腦神經的科技,目標是達到仿真人──擁有自我思考、學習並作出判斷。

根據人工智能的不同實力,一般分為以下三大類:

‧ 弱人工智能(ANI, 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即擅長於單一方面的人工智能,例如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能AlphaGo;大部分電腦遊戲、股票交易、洗衫煮飯等的人工智能都屬此類。

‧ 強人工智能(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在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併的人工智能,具備情感及認知、學習、計畫、組織、思考等人類特徵。創造強人工智能比弱人工智能難得多,現在還未成功。但AlphaGo在自我學習領域進展相當快,相信強人工智能的出現指日可待。

‧ 超人工智能(ASI,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幾乎所有領域都比人類的大腦聰明,包括科學創新和社交技能等等。按照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的分析,超人工智能或於2040至2050年出現。

現代應用人工智能的情況

人工智能已不知不覺地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根據《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指出,目前人工智能企業的主要應用領域分別如下:













人工智能帶來的危機


人工智能的成功同時令不少人開始擔心,有朝一日它會超出人類的掌控,最終如霍金教授的警世預言──「若人工智能發展成熟至能自我思考的程度,將來或會超越人類,甚至導致人類滅亡。」究竟人工智能的出現,為人類的生活帶來甚麼危機呢?

1.大規模失業危機

相比人類,機器可長時間工作,亦不會因情緒影響工作表現,在處理一些低技術而重複勞動的工作時,生產力自然比人類高。而人工智能有別於上世紀的工業革命,它可以從大數據中進行專業分析,故此除了藍領,白領工作也面臨人工智能的威脅。英國《金融時報》有評論指,未來十年有50%的白領工作者面臨失業厄運,及至本世紀末,70%的職業會被自動化技術取代。而收銀員、客服人員、製造業工人,甚至是金融分析師、律師及醫生等都是被機器人取代的高危職業。日本富國生命保險公司日前宣布將裁減34名僱員,由Watson Explorer人工智能取代。

2.加劇貧富懸殊

低技術員工是人工智能發展中容易被取代的一群,繼而造成大量失業和技能轉型等問題。人工智能或成為資方向勞方施壓的手段,如削減工人薪酬,擴大社會貧富差距,同時造成數碼鴻溝。而且,投資人工智能需要龐大的資本及基建,造成「贏者通吃」現象,令整個行業由大企業主導。觀乎現今的人工智能研究,不外乎由facebook、Google、IBM、Amazon、Apple等科技龍頭公司開發,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龐大經濟利益,只流到小部分人的手上,導致更少的競爭以及更大的財富不均。

3.機械失控危機

當人類未能完全駕馭人工智能時,就如電影中的智能叛變一樣,觸發災難性的破壞。機械人失控而傷及人類的意外並不罕見,早前於深圳的機械人展中,一個家庭用機械人「小胖」突然失控,撞爆會場展櫃,更撞傷一名觀眾;俄羅斯早前亦有公關機械人「Promobot」突然自行衝出馬路阻塞交通。有國家將人工智能應用於軍備競賽,例如美國軍方表示在三十年內,機器人可以取代四分之一的戰鬥士兵。故此去年七月,上千位人工智能專家和知名人士,包括霍金、Tesla行政總裁Elon Musk等共同簽署「軍用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公開信,呼籲各國政府禁止研發「攻擊性自主武器」。

小結:

人工智能與其他科學發明品一樣,是一把尖利的兩面刃,可以改善人類生活,也可以毀滅人類的文明。人們必須好好掌控這種技術,假若失去控制它的主導權,便會如霍金所預言「人工智能發展成熟,就將是人類的終點了。」



相關概念:摩爾定律 Moore's Law

摩爾定律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摩爾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之,指一個尺寸相同的晶片上,所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會因製造技術的提升,每十八個月會加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過去數十年,電子零件及晶片體積愈來愈小,令電腦計算能力以幾何級數增長,已遠超人腦水平,成為研創人工智能的重要推動力,這也是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一個主導因素。

以此發展速度,摩爾估計到2045年,即使全世界所有人合力亦贏不了電腦系統。



相關辭彙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現代科技 Modern technology
‧科技產品 Technological product
‧高科技 High technology
‧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溝通網絡 Communication network
‧溝通能力 Communication skills
‧健康意識 Health consciousness

Mind Map:了解人工智能的應用及影響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漫畫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科技讓過去一百年的世界產生重大改變,而互聯網、通訊科技和大數據更令人類生活大變天。人工智能在科技上的突破,顛覆了很多行業的生態,未來將會有更多人因此而需要轉行。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最新的研究指,未來五年因為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將令全球十五個主要國家的就業崗位減少七百一十萬個,而重要的經濟國家已佔全球勞動力百分之六十五,估計將有超過一千萬人因此而失業。

資料來源:2016年2月1日《頭條日報》P46

答題

1.
參考漫畫、資料及就你個人所知,試描述人工智能的發展情況。(6分)

2.就你在題1所述,試解釋為何人工智能會有這樣的發展趨勢。(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人工智能過去只能分析簡單的數據及資料,而且大多是獨立運作,處理單一及重複的工作,例如工業用的機械;但隨着科技發展,人工智能在近年急速發展,技術亦大為提升,可以處理大量複雜的資料,在推理、知識、規劃、溝通及感知的領域上都發揮作用。

2.人工智能近年急速發展的原因在於互聯網、通訊科技和大數據的興起,愈來愈多資料及知識化為數據。當人工智能涉及到更多的可用數據,機器的強項就得以發揮,可從大量數據中學習,提升了人工智能的技能。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瑞銀:人工智能影響全球2%職位


瑞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主管盧彩雲預期,全球未來10年將會新增25億互聯網使用者,其中主要來自亞洲,亞洲創新科技發展會同時帶來機會及風險。她又指,人工智能將取代重複性工作,料影響5,000萬至7,500萬個工作崗位,約佔全球就業總數2%,惟在減少部分職位同時,亦會創造新類型的工作模式。

她又預計,人工智能市場在2015年至2020年間增長2.5倍至125億美元,市場投資機會達1,800億美元,包括金融、保險,法律、媒體等領域。大量創新科技公司都側重人工智能發展,料未來人工智能產業將出現整合,並由少數成功公司創立新行業標準;又相信未來10年,傳統製造業將轉型發展成智慧工廠。

另外,投資者對金融科技公司的興趣增加,惟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較高,故現時投資者在投資時會較有選擇性。她又指,「區塊鏈」目前價值增加,用於清算及付款為主,可方便追蹤金錢流向,並認為銀行應先行利用提供服務、尋找客源,及利用大數據分析。

資料來源:2016年9月28日《星島日報》B04

答題

1.
「人工智能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完全取代人類。」你多大程度上認同這個看法?解釋你的答案。(10分)

2.你認為人類可以怎樣防止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認同:相比人類,機器可長時間工作,亦不會因情緒影響工作表現,在處理一些低技術而重複勞動的工作時,生產力自然比人類更高,取代人類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不認同:短時間看來,機器無法完全脫離人類的指導而自行完成軟件設計和開發過程。而且在藝術和創作方面,人工智能仍處於起步階段,難以全面取代人類。

2.各國政府可以通過立法管制人工智能的設計和製造,例如要求人工智能必須考慮到隱私權的保護、透明度和安全性等等;另外,亦可禁止在某些危險的範疇應用人工智能,如化學和生物學武器、軍事發展等等。

參考資料

網頁


‧想了解人工智能?看這一篇就夠了
http://www.hksilicon.com/articles/1247473

書刊
《智能主義:未來商業與社會的新生態》
作者:周鴻禕 出版:中信出版社

載自2017年1月11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