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
題目:
近年,「罷課活動」出現的次數愈見增多,更成為不少專上學生發動抗爭的方法。試評論這種風氣。
閱讀材料:
資料一
對於港大學生發起的罷課運動,一志願團體昨日到達香港大學,與參與罷課的學生對罵,抗議他們的行動,最後須保安到場維持秩序。 |
資料二
題目要求
‧ 評論題:必須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風氣可取、利多於弊),而非單單介紹或說明題中所述的看法
‧ 討論焦點:對這種風氣的意見,背後是判斷應否以發動罷課活動作抗爭的方法和原因
‧ 討論過程必須談及出現題目中的看法的成因
補充資料
2012年:由學民思潮領頭反對開設國民教育科 2014年:學聯發動罷課,至少14所院校學生參與,爭取公民提名、改革立法會等 2016年:港大學生發動罷課,不滿李國章出任校委會主席 |
思維切入點
‧ 專上學生以罷課作抗爭的原因:於其他方面有沒有影響力?引起大眾注意?大專院校有較大的自由度? ‧ 專上學生的特質:「社會未來棟梁」是他們最大的籌碼?過去予以社會必須服從的感覺? ‧ 罷課的付出及成果 ‧ 罷課活動的持續性:學生能否每次也以罷課作反對?每次罷課活動可維持多久? ‧ 大專生於罷課期間的表現:參與其他集會?參與有關議題的講座?罷課不罷學?游手好閒? ‧ 罷課活動多次出現的結果:社會不再關注學生的罷課活動?認為學生動輒發動罷課? |
參考論點:
成因:
‧ 不少大專生於政治方面均有「無力感」:他們雖有豐富的學識,能以學到的知識判斷不同社會議題的是非黑白,然而當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時,社會上其他人卻會認為他們入世未深,不會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令他們感到自己未能於任何決策上改變社會,因此選擇以「放棄課堂」的方式引起社會對他們的關注。
‧ 專上學生與中小學生的分別是他們的思考較成熟,對社會議題有較深入的了解。此外,院校給予大專生較大的自由度,大專生的上課模式有別於中小學,毋須跟從刻板的時間表,較容許他們參與罷課活動。
立場:評價正面(值得支持、可取、利多於弊)
‧ 【引起社會關注】每當專上學生發動罷課活動時,均會吸引傳媒追訪,能引起社會不同界別人士的關注,令社會上一些對該議題不熟悉的人因而了解到更多社會狀況。
‧ 【同輩影響】大部分專上學生均為青少年,是社會上最活躍的群體。而對青少年而言,同輩的影響力極大。因此,罷課活動是有感染力的社會運動。
‧ 【凝聚力量】有別於其他社會運動,罷課活動往往能凝聚學界的力量。如學聯發起罷課時,各大專院校均會有同學響應運動,令他們於談判中有更大的籌碼。
‧ 【活動意義】學生罷課的意義並不是逃避課堂,而是讓大眾和自身在議題中得到反思。於罷課期間,會有論壇、講座等活動給學生參與,令活動達至「罷課不罷學」。
‧ 【展示決心】外界不少人均認為大專生是缺乏幹勁的一群,對大多事情只有討論而缺乏行動,然而,罷課活動的風氣卻讓學生展示了他們爭取事情的決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願意為大眾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站出來發聲,不會只跟隨社會的潛規則。
‧ 【和平行動】罷課活動的方式和平,學生於運動中只以靜坐或討論等方式進行,不會作出衝擊,手法溫和,亦沒有影響其他人的利益,因此是可取的抗爭方法。
立場:評價負面(不支持、不值得、不成熟、弊多於利)
‧ 【付出成本】罷課活動學生以自身的利益和前途作押注,他們犧牲自己上課時間參與社會運動,然而罷課的成效往往不大,政府或其他團體甚少因學生的罷課活動而於決策上作出改變,學生若將時間放於其他運動上,或會有更大的效益。
‧ 【損耗精力】學生於罷課期間會參與相關的社會運動,須付出時間和精力,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模式。而於罷課活動結束後,學生更要重新追回教學進度,若學生常以此作抗爭的手段,他們的學業將漸漸落後,因此並不值得支持。
‧ 【對事件的推進】即使學生以罷課表示他們的立場,然而他們在議題討論上的角色仍然是被動的,因他們只向大眾表達了自己的意願,並沒有參與改善問題的活動,這不會對有關的事件作出有效的推進,沒有實際效用,徒勞無功。
‧ 【持續性】罷課活動難以成為長期的抗爭方式。在過去的罷課活動中,大量學生一同罷課的情況只維持約一星期,便逐漸回復正常的上課模式。由於大專生的教學課程緊密,學生不能長時間缺席課堂。當罷課不能成為長期的抗爭方式時,其影響力有限。
‧ 【罷課頻率】大專生初次發動罷課活動時,或能引起迴響,然而,當「罷課」的次數和頻率增加時,大眾的關注便會漸漸消失,如早前港大學生發起的罷課活動,只有約三百名學生參與,同學不能凝聚到足夠的籌碼,無助學生與校方談判,成效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