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或是壓制弱勢社群的表現?
2016.12.13

題目
少數服從多數是民主,或是壓制弱勢社群的表現?

資料一
     甚麼叫集體民主?在近代政治學上,集體民主最早可能出自由共產主義鼻祖列寧所提出之「民主集中制」。在這制度之基本原則下,少數絕對需要服從多數,國家政府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及中央委員會主導實行國家性或整體社會性民主。民主集中制影響了清末民初的革命思想,以及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到了今天,其精粹更寫入了國家憲法內,成為「中國特色」的民主體系。集體民主與個人民主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只着重於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原則,而忽略了尊重及保障個人政治思想和權利的重要性。直接民主一般來說是指國家重要政策,由人民通過公投作出決定。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的最大分別,可能也在於前者亦是只着重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原則,而後者則着重通過定期分區選舉,讓不同政見及主張的少數群體通過議會議政表達他們的聲音。少數人的代表在議會中當然也須服從多數人的意見,但代議民主的精粹並不單是要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多數要包容少數的聲音,通過議會議事表達社會不同意見。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12月18日 A17

資料二
      要是這個不知為何物的新方法必須耗用大量公帑,甚至還要一些在老家住了幾十年的人連根拔起,我就得想想它到底值不值得了。比如說我這種人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果實能不能惠及所有受到影響的人呢?他們的最後所得又能不能彌補他們將要失去的一切?如果我辯稱那套新的交通方法可以為大家帶來「長遠利益」,我是否有責任說明那究竟是甚麼利益,它的分配合不合乎正義原則呢?同時,我的對象還得同意我給出的理據;就算我說得再有道理,只要他們不贊成,我們這群既得利益者也不可能霸王硬上弓吧?
      同樣地,如果我能更迅速更舒適地到達廣州,把整個珠三角納入我的「一日生活圈」,上午在廣州中山大學演講,中午和朋友在深圳談項目,下午就能回到香港做節目,這當然也是件好得不行的美事。但為甚麼我的生活要比菜園村居民的生活更重要,重要到要他們毁棄家園,好來遷就我想快上一小時的欲望呢?
摘自梁文道《有人在「反高鐵」嗎?》

資料三
      在英語和古希臘羅馬的原意,democracy不過指和君主制(Monarchy)的相對的多元政治,雖然不是單人治國,但僅在一個僅佔人口較少比例統治階級以公民身分治國,近乎貴族或寡頭制,實際經濟是由人口佔多數的奴隸支撐,所以這種政體下的自由甚至不如同期的開明專制。在《歷史》一書中,希羅多德記錄了在大流士建國之初,要決定波斯帝國的體制,對獨裁、寡頭與民主三種政體進行比較,最終決定選擇獨裁政體的故事。歐塔尼斯(Otanes)支持民主政體,但麥加比蘇(Megabyzus)認為採用民主會造成無知暴民統治國家,而大流士認為,民主最後仍會變成獨裁體制。所謂民主政治之精神,莫要於能確切表達國民之公意。
摘自《維基百科》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民主是甚麼?
‧ 民主如何壓制弱勢社群?
‧ 如何在多數人與少數人之間的利益衝突中作出平衡?

論點參考
湯家驊(前立法會議員)
      現代真正民主的概念包括着尊重個人權益和包容個人思想的基本元素。任何漠視這核心思想的民主理念也不可以說是全面,或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

楊懷康(資深傳媒人)
     眾人的事經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程序表決,往往較能服眾,有助消除戾氣、達致和諧。

愛頓(Lord Acton)(政治學家)
     現今民主思想唯一的害處是多數人之暴政。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同少數服從多數是壓制弱勢社群的表現。民主雖然可以有助達成社會共識,找出大多數人認同的方向,但很多時會過分着重共識而忽略少數人的益。比如,在香港,少數民族的權益常被忽略、壓制,令他們失去應有的利益。其次,幾前年,發展高鐵就是以社會利益凌駕於菜園村居民,這群少數人的利益也不被重視。可見,少數服從多數的確是壓制弱勢社群的表現。

乙同學
      我不認為少數服從多數是壓制弱勢社群的表現。社會上有各行各業的人,他們都有各自的需求,要照顧所有人的利益,幾乎是沒可能的,「順得哥情失嫂意」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然而,為了減少爭議,經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程序表決,往往較能服眾,有助消除戾氣、達致和諧。長遠而言,當大部分人的利益被滿足後,通過議案討論,少數人的利益也會被照顧。

文:R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