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女俠(下) 習古文的快活
2014.03.11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所以大隻仔為了跟隨文言女俠的步伐,也決定日日加操苦練文言文。你話佢又拉筋又舉重好痛苦?非也非也。正如這班練就一身好文采的文言文達人話齋:「讀得通古文,你就自然能發現其中的樂趣。」沒錯,只要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心法內功,讀古文又點會痛苦?

陶傑:練就好中文好思維

「香江第一才子」陶傑斷言:「當全世界嫌唐詩、宋詞老土時,我最喜歡扒逆水。二十年後,原來全香港無人識,我便做獨市生意。」才子高瞻遠矚,變身文化領隊,覺得從文言作品讀懂中國文化,「生活就多一種樂趣,這是其他族群不能理解的樂趣。用其他語言翻譯中國詩詞,行不通。譯得了字,譯不了意;即使譯了意,最後譯不了神。」

所以,陶傑建議父母應允許小孩閱讀武俠小說,因為裏面充滿中國情懷以及歷史文化特色。然後再帶小孩旅行去體驗故事,加深對中國文化的印象:「就這樣,小孩從小就讓中國古典文化浸潤在血液裏。」學貫中西的陶傑,最鍾愛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曹雪芹寫《紅樓夢》,幾句話就可以把畫面勾劃出來,每個中文字都有畫面。」他說:「要學好中文就要多讀文言文及唐詩宋詞,因為短短幾個字就代表了很多意思,學得好也讓思維變快。而寫作最重要少廢話,中國的文言文最環保,所以我多數看文言文如《紅樓夢》、《聊齋誌異》、《古文觀止》、明清筆記,不看白話文。」

環保少廢話

他可恨五四運動把文言文消滅了:「1919年五四運動的年輕人認為文言文是中國封建的思維,卻沒想過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文言文。五四運動把文言文連根拔起,主張新文學運動,我手寫我口,提倡毫無節制的白話文。」「其實文言文最適合現在的短訊時代!文言文很好用,白話文太囉嗦了。比如說,你用短訊寫『我抵達了』,可縮成三個字『我到了』;能再縮嗎?『到了』。而文言文卻用一個『至』字就可以了,比『到』字還少兩畫!所以,文言文不是更適合iPhone時代嗎?」

陳雲:隱身曲詞文句 靈巧可喜

「我童年時期,閒來就打開《通書》誦讀。當年耳畔傳來的粵曲與南音,如〈客途秋恨〉:『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虧我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也是四六對句。」

陳雲眼中,四六成句才算最成熟、最典型的中文句法。「我們在白話文章、流行曲詞,都可以參考這種寫法,文章用到三四成,就流麗可喜。例如一些長短相隨的句子,如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裏面有對偶句,也有散文句,互相交替,誦讀久了,就學得文章句法的韻律,寫白話文就可以寫得靈巧。」

別讓恐懼埋沒文趣

現代人過分恐懼文言文,自是寫好中文的最大阻礙。陳雲續說:「文言文不限定於地域或時代,特別是唐代或之後的文言文,到今日可以隨便讀懂大半,不必查字典。」古人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皆因韻文根基紮實:「文言文是中文的骨架,是語體文裏面的穩定結構,也承載古人的道德和情趣。」往日的啟蒙教材所用的四、五、六字韻文,是中文的核心句法;對仗與押韻,則是中文獨有的文意與聲律。如此學文言等如從中文根本學起,做到「固本培元」保育中文。

陳雲特別推介一些有別於考試為本的有趣文言文讀本:「讀好文言文,除了《古文觀止》那種廟堂文章之外,現代人更適合的,是讀文人筆記,例如晉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清朝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沈復的《浮生六記》,都是學得上好文筆的方法,而且讀來令人神遊古代,饒有情趣。」

鄭培凱:把古文當小說讀

寫得一手古典優雅的文筆,當然看也讓人愜意,但要數讀古文真正吸引的地方,當然是內裏呈現的,那個令人嚮往與驚託的古文世界;無論是先賢聖王的雄辯滔滔,還是販夫走卒的營營役役,甚至乎是宮庭鬥爭、情海翻波、花鳥蟲魚,只要翻開古書即可隨手拈來。像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博士談古文,便多次撰文分享讀《史記》之樂。如《史記.項羽本紀》記項羽一生,便在眾多曲折伏中描繪了這名西楚霸王,如何由少年得志去到兵敗自殺;又如「鴻門宴」一段司馬遷寫雙方陣營鬥智鬥力,更出現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樊噌入內救人、劉邦「借尿遁」等驚險情節,將歷史事件寫得直如小說的精采曲折,教人為這劍拔弩張的宴會捏一把汗。讀文言文,不一定悶!

從史記看項羽一生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節錄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無大志?《史記》寫項羽出身下相,即今天徐州(古稱彭城)人,戰國時期屬於楚國領土。鄭培凱解說司馬遷點出項羽籍貫,旨在帶出項羽並無一統天下之志。其實由項羽以復興楚國為志業、環繞彭城一帶向外拓展的事,以至後來鴻門宴、引兵屠咸陽、殺子嬰、焚燒秦宮室,「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項羽眼的重來都只有回鄉建都;後來有人勸諫遷都,項羽除了烹殺勸諫者,更以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作回應;《史記》寫出了這位萬人敵項羽的狹窄視野,更讓人讀來感慨萬分。

年少氣盛VS無賴狡猾:《史記.項羽本紀》也記載了項羽造反之時,只是「年二十四」。鄭培凱說:「項羽年少氣盛,雖然武功蓋世,可稱萬人敵,畢竟人生歷險有限。」後生仔血氣方剛,當然不如「年已五十,思慮既熟」(《史記會注考證》)的劉邦來得狡猾。好像《史記》就曾記載項羽抓劉邦父親逼對方投降一事,怎料劉邦卻只回了一句:「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除刻畫了劉邦的狡猾機智與無賴,也突出了他為一統天下而不惜犧牲的決心;成王敗寇、箇中曲折,《史記》層層遞進,引人入勝,追看性甚高。

潘步釗:古人的生活智慧

從文言文追逐古人身影自是有趣,但聖賢們的真知灼見、生活智慧,在2014依然能啟發現代人;像元朗裘錦秋中學的潘步釗校長,古文便是他的指路燈,「例如歐陽修寫〈縱囚論〉罵唐太宗釋放死囚一事,後世人大多盛讚唐太宗是好皇帝,也嘉許死囚們信守承諾。不過〈縱囚論〉卻點出了為人『阿頭』不應拿百姓的命來換取自己的美名,提醒了作為校長的我,有時自以為『有型』的事,其實會否影響到其他同事呢?」又如潘校長提到的先秦諸子,儒家的「仁」、「君子」、「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齊物」,墨家的「非攻」、「兼愛」,每一項都是生活智慧。讀古文,學做人,就係咁解!

古人名句兩則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

解說:孔子告訴我們哪三類人才是益友,分別就是沒有私心(友直)、誠實守信用(友諒)、見多識廣(友多聞)的人。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浣溪沙〉蘇東坡

解說:當年蘇東坡被貶湖北,忽見泉水西流,便揮筆寫下這句詞;如果連泉水也能向西方流動(因中國地形,河水多由西向東流),偶有失意也不應放棄,終有一日能成就一番事業呢!

林夕:憑「典」寄古意

說到文言之樂,當然也不一定是咬文嚼字,聽歌看戲也有文言文。說的當然不只是《帝女花》的「落花滿天蔽月光」,現代詞人也常也以古文入詞、用典說故事,林夕便是「用典」高手。他早期作品〈傳說〉(1987年,主唱:Radius),便以古代愛情故事的堅忍忠貞,對照現代愛情觀的轉變。其中一句「小玉典珠釵/鉛華求長埋/祝君把新歡/乘龍投豪門」,運用了明代湯顯祖《紫釵記》的典故,說的正是富家女霍小玉為追尋愛人李十郎,散盡千金典當珠釵一事;另一句歌詞「花燭映窺妝/難為郎情長/交杯飲砒霜/泉臺諧盟鸞」,諸如「窺妝」、「飲砒霜」、「泉臺」,無論是用詞還是意念,也皆取自粵劇《帝女花之香夭》。假如不懂文言不看古書,倒會錯過林夕或文人們用典時的匠心獨運了。何況多讀古文,分手時就不用次次都「再沒勇氣向你講舊時」,偶然來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或者「為伊消得人憔悴」,更含蓄也更有意境呢。

識古文聽歌更過癮

「六月飛霜/個個笑得哀傷/誰又會鑑定誰正常/不知替哪個想」〈六月飛霜〉林夕

六月飛霜出自元代關漢卿雜劇《竇娥冤》,講述一名寡婦竇娥,被串通官吏的蔡婆誣告殺夫而被判刑。竇娥為表清白,行死刑前指天發誓:死後血液倒流、六月飄雪、大旱三年。林夕在一首關於社會局面的歌詞中,運用這個描繪元代政治黑暗的《竇娥冤》典故,無疑是對時政的一個諷刺。

「蘭亭序/墨失足晉代酒意裏/如目送/半生履歷換唐詩四句/號角吹/對酒當歌正欲醉/赤壁火裏我是誰/明月映溝渠」〈櫻吹雪〉林夕

  林夕這首詞則用了大量文人典故,首句即是王羲之的〈蘭亨集序〉和曹操於赤壁大戰前寫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又如把元朝高明《琵琶記》的一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化成明月映溝渠;還有下一段暗用宋詞〈青玉案〉、〈如夢令〉、〈滿江紅〉,全部字出有典。林夕高明在借這些名人名句來反帶出一句「幕幕秘史/茫茫日子/何曾入過詩」談「執」。多讀古文,聽出「典」從何來,往往就能聽到更多弦外之音了。

博客Lunyeah:勾起幽默共鳴

人稱「史官」的著名博客Lunyeah(倫爺),因二次創作的幽默人氣急升。他眼見「香港沒有人用文言文寫作。偶然之下,二次創作舊制會考範文,去諷刺香港時弊,喚起大家的共嗚。在短短百多字,用精煉含蓄的文言字詞,勾起大家的集體回憶。」耳熟能詳的名篇,如〈岳飛之少年時代〉和〈賣柑之言〉,倫爺巧妙改成〈茂波之斂財時代〉、〈賣龜者言〉,收錄進他的《香港淪陷史話》系列。

未嘗試 怎知道不愛

小時候,媽媽買的一本《三國演義》,影響倫爺大學專攻中國歷史科。問到怎樣吸引同學愛上文言文,他大呼頭痛:「對本身就喜歡看文言的我而言,當然覺得有趣。但我接觸很多學生都不喜歡文言文,覺得太深,自然就不想睇。」理解歸理解,他認為:「學語文沒有捷徑,若細細個不接觸文言文,叫他們出來社會工作再去看文言文,這是沒可能的。所以我贊成重推範文。」

細心體會文化氣場

言下之意,「浸」出好語文,只有克服文言艱深的詞類句法,由淺入深、由短到長,「由細到大」系統地閱讀文言文才行。文言自有比白話優勝之處,他說:「把文言用的搞笑『暗串』意蘊,譯成白話文的話,會變得長篇大論,不好笑了。」他補充:「不是說文言文一定好。但文言文是中文一部分,只讀白話不讀文言,會流失許多中國文化的精華,少學很多東西。」推介同學多讀《古文觀止》先培養興趣,再讀《韓愈》、《孟子》感受文章氣勢。

大結局:第三百一十一回
書到用時方恨少,畀女飛又逢文盲

見大隻仔捉錯用神,女俠早已去意萌生,卻又念其體面,只得空餘字條,乘夜而去,免卻大家尷尬。待翌晨遍尋不果,芳蹤杳然,大隻仔自是又喊又叫,鬧得客棧雞犬不寧。如是者,湊熱鬧的作壁上觀,一地花生,再嘈個一時三刻,才覓得女俠一紙文牘,秀麗的寫有「致大隻仔」四個大字。

當事人自是搶過文書,拆信,細讀;半刻竟淚流滿面。旁人驚見壯士嚎哭,都一時語塞,講不出聲,只見大隻仔愈讀愈哭、愈哭愈響,好事者八卦書中內容,那料得大隻仔悲憤一句:「我完全睇唔明文言文……嗚……嗚……」哈哈哈哈,眾人頓時笑作一團。傷心欲倒的主角?當然是無人再理了!

文:東、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