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高溫變常態化 促國際社會應對
2016.10.06

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資料A
《巴黎氣候協議》主要重點

 1. 

至2100年前,控制全球溫度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上限為攝氏兩度

 2. 

因全球暖化蒙受損失的國家,不能以協議作為向發達國家索償理據

 3.

各國在2018年須重訂2020年落實的減排計畫,自2023年起,各國每5年作出具法律約束性檢討

 4.

實踐溫室氣體排放與地球吸收能力相互抵銷的「淨零排放」

 5. 

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及技術援助

 

資料B:新聞一則

      美國發表氣候報告顯示,今年8月是百多年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8月,全球氣溫更是連續16個月創新高。聯合國警告異常高溫現象正步向常態化,促請國際社會行動應對。
      近年全球各地熱浪一個接着一個,除歐美國家之外,伊拉克首都巴格達8月更錄得近攝氏50度高溫。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表報告,指剛過去的8月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8月,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溫度是攝氏16.52度,比上世紀平均氣溫高0.92度,比去年歷來最熱的八月亦高0.05度。而地表平均氣溫更連續16個月創新高,是137年有紀錄以來持續最長的一次。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北冰洋今年冬季覆蓋海洋的冰面萎縮至歷來最小。
      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勞利斯表示:「異常已不再異常,它正變成常態。我們的地球正發出求救信號,我們需要行動,我們必須大幅和迅速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世界氣象組織促請各國領袖落實執行《巴黎氣候協議》,目標是在2100年前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兩度之內。

資料C

新聞圖片2015年12月14日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右三)、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右二)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右一)等,手拖手慶祝達成協議。 路透社

答題
初中題
(a) 參考資料A,試指出及解釋各國達成《巴黎氣候協議》共識前,(兩個)可能出現的意見分歧。 (6分)
高中題
(b)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上認為《巴黎氣候協議》能夠有效紓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 (8分)


二、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全球化

關鍵概念

氣候公義  氣候變化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可持續發展  生活素質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氣候脆弱國家  氣候難民  歷史累積排放量  人均排放量   總排放量
排放源頭   排放趨勢  碳強度  氣候基金技術轉移  碳市場 京都議定書  潔淨能源 綠色能源   能源科技  溫室氣體   化石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  全球管治

相關議題/新聞

2016年8月是百多年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8月,全球氣溫更是連續16個月創新高。聯合國警告異常高溫現象正步向常態化,世界氣象組織促請各國領袖落實執行《巴黎氣候協議》,目標是在2100年前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兩度之內。

題型分析

a.初中題:屬資料分析題,要求同學利用資料A作基礎,指出及解釋各國達成《巴黎氣候協議》共識前,推敲各國自身的立場與利益衝突。

b.高中題:屬成效評論題──要求同學能充分及準確理解《巴黎氣候協議》的具體細節,以及運用豐富的時事知識,討論協議的(預期)成效。

 

三、作答方向參考
初中題
(a) 參考資料A,試指出及解釋各國達成《巴黎氣候協議》共識前,(兩個)可能出現的意見分歧。 (6分)

 

意見分歧

資料運用

 解說

控制溫度目標

重點1

峰會目標是將工業化後全球溫度上升幅度限在2℃,但大部分國家會前要求上限為2.7℃,而受水位上升威脅小島國家進取地要求上限為1.5℃。

法律約束力

重點3

美國可能拒簽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但歐洲堅持在減排目標、定期報告排放量及定期更新減排目標等內容必須具法律約束力。

融資及技援

重點5

發達國家需要每年撥出資金,協助發展中國家發展再生能源和應對全球暖化挑戰,發達國家強調這筆錢由公私合資,但部分發展中國家及環保團體則堅持全由發達國家支付。

損失補償

重點2

美國等國承認受海水上升、風暴頻仍打擊的小島國家及近岸地區需要協助,但反對作出有法律約束力財務承諾,免成對方索償基礎理據,而受害國則要求發達國能提供全面財政承擔。

 

四、作答提示

‧ 分題(a)是資料分析題,要求同學從資料中,推敲會前各國的「立場」與「利益」。同學宜加上相關個人知識、概念及課堂所學,作出合理推論。

高中題
三、作答方向參考
(b) 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你在多大程度上認為《巴黎氣候協議》能夠有效紓緩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 (8分)

 

能夠有效紓緩全球氣候變化

同意

不同意

目標明確 共識一致

‧ 《巴黎氣候協議》是史上首份獲與會196國代表全體同意通過的減排協議,以2℃為升溫上限,具高度公信力。

 

 

 

 

僅定目標 欠路綫圖

‧ 《巴黎氣候協議》僅定出限溫目標,但欠缺減排實質路綫圖,只以「促請」、「要求」等字眼,靠自身政府與能源企業自律配合,深受暖化所害的氣候脆弱國家及援助組識批評該協議只不過是「霉爛救生索」。英國雷丁大學教授柯林斯亦提出質疑:「沒有正確路向又何以達成目標?實不宜太樂觀。」

‧ 科學家提出,各國就算全部達標,本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仍會超出工業化前2.7℃,無法達到不超出2℃的目標。以2℃作為「安全門檻」,不是科學定論,是會議為免「零成果」才提出的「政治目標」,不是「環保目標」。

 

落實金額 定期檢排

‧ 發達國會提供資金(由2020年起每年籌1,000億美元,相當於7,800億港元)及技術等支援,幫助發展中國家紓緩、適應氣候變化及轉移能源科技。意味發達國家作出更大承擔,受氣候暖化衝擊的國家亦能得到更多援助。會議並鼓勵新興國家自願捐款,目標在2025年後,每年最少有1,000億美元,期望帶來雙贏局面。

‧ 大會亦訂出每5年檢討一次減排計畫。各國須向聯合國提交減排的進度匯報,確保成員國有按標準實行減排計畫,增加透明度。

規模難保 後續存疑

‧ 資金援助方面,年均1,000億美元的資助額到2025年才作出檢討,環保組織批評資助規模難有保證及可持續發展。

‧ 各國如何具體分擔責任及援助金額,仍未有定案,各國可能不願犧牲自身的利益,協議表面上有成效,實際上各國都不肯為減排作出貢獻,成效存疑。

 

四、作答提示

‧ 分題(b)是成效評論題,為切合題目要求,同學在闡釋時,宜正反立論,顯示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文:鄭偉基
教育碩士(主修:通識教育)(Credit)、任教高級補充程度及高中通識多年、著作《高中通識教育 議題概念詳解及應用》、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