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大同與小康》
2015.03.10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①,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②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③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④,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⑤為己,大人世⑥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⑦,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⑧。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⑨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⑩,刑仁講讓,示民有常11。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12,是謂小康。」
《禮記.禮運.大同與小康》

註解
1. 蜡賓:一種祭禮,於歲末大祭萬物。孔子參與蜡祭,擔任助祭。
2. 魯:魯國
3. 逮:及
4. 隱:藏匿,不顯露
5. 貨力:財貨及人力
6. 大人世:天子諸侯讓子弟世襲地位及財產
7. 故謀用是作:於是各種各樣的計謀因此而產生
8. 由此其選也: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
9. 謹:謹慎
10. 著有過:明白指出百姓的過錯
11.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講求仁愛及禮讓,使百姓有常規可循。
12. 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若有人不跟從此道,有權勢的人也會被罷黜,百姓都會視之為禍害。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劃上橫綫的字詞:(4分)
a. 事畢,出遊於觀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___________________

 

a.結束/完成 b.旁邊


2. 試語譯以下句子:(4分)
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到樓台上,感慨地歎息起來。孔子的歎息,大概是為了魯國吧!


試判斷以下陳述,選出正確答案:
3. 孔子的志向是行大道;使天下為人民所有。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          ○            ○ (2分)

 

正確

 

4. 孔子曾經歷行大道的時代;他與三代之英是朋友。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             ○            ○ (2分)

 


錯誤

 

孔子認為行大道,令天下為公的方法是挑選有5.________(2分),以及有6.________(2分)在上位者要講求信用,教人和睦相處,所以人只是愛護自己的7. ________(2分)。

 


賢明/道德
能力/才能
親人

 

男人都有分內的職責,女人則都有8.________(2分)。

 

歸宿


在孔子追求的大同世界,人人都為了社會整體付出,不會有自私的計謀。因為沒有9.________(2分),所以人們的家不用關門。

 


盜竊亂賊


可是現在大道隱去,天下的人都只顧自己的利益,有權勢的人視世襲制為禮節制度,這些制度使計謀產生,10. ________(2分)而亦由此而起。

 


戰爭

 

 

出題:And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