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催谷子女入名校現象
2015.03.11

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名校向來備受家長追捧。每年都有家長為求子女考入名校,不惜孟母三遷,或安排孩子報讀各種面試班、補習班、才藝課程,以免子女輸在起跑綫。但最近報載,原來每年因為無法適應名校催谷的方式而轉校的學生均不在少數,有第三組別學校指出,每年校內一半轉校生正是來自名校,轉校之後,這些名校學生反能重拾信心和學習動力。名校生壓力大,早已不是新聞,入讀名校本亦各有利弊,但多數家長仍千方百計想催谷子女入讀,背後究竟是何心態?對子女的成長來說,又是否好事?

新聞重點

‧認識家長催谷子女入名校的現象
‧探討家長的催谷心態
‧探討過分催谷對學生的影響









新聞資料

催谷現象

資料一

現時不少家長非常緊張子女的求學表現,希望子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不少家長在子女非常年幼時,已經安排他們接受智商評估,至於各種音樂、美術、舞蹈、體育、奧數等興趣班課程,更把子女的課餘時間編配得密密麻麻。有家長希望從中發掘子女長處,有家長卻只是為了營造漂亮履歷來加強子女升學競爭優勢。還有家長為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子女「跳級」報讀名校小一,就算不獲錄取,都讓子女吸取面試經驗,有助來年再接
再厲。 摘自2015年1月29日《星島日報》A4

資料二
第一次聽到朋友告訴我,說在為四歲的兒子,準備報小學的履歷表,我還以為他說笑話,後來一打聽,才知道是真的。許多準備給兒女報小學的父母,原來都在做這一件事。這就是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邏輯,這也是給香港教育制度逼出的混帳事情。一個四歲孩子就要有履歷,其實也是對天真無邪童年的摧殘。為了應付制度的荒謬,家長和孩子疲於奔命,不是為了孩子健康,也不是為了一份童真,而是為了一張「童年履歷」,參加過甚麼比賽,拿過甚麼獎項。
摘自2014年10月24日《頭條日報》P36



催谷心態

資料三
早前看到一位曾在將軍澳區名校就讀的學生,讀到中三已經完全跟不上進度,只靠抄功課及出貓度日。另一名校生就說一天最多會有十九份功課,怎樣努力都跟不上,完全沒有自信。過去十年,我曾輔導很多家長,他們就是千方百計把孩子送進名校,現在又千方百計協助孩子找輔導,跳出困境。而落入最大困境的不是孩子,其實是家長,因為往往是他們不捨孩子讀名校這光環,想孩子留在名校。我跟他們說,要讀某些名校,若家長沒有「財力」和孩子沒有「才幹」的配合,苦了的只會是孩子。
摘自2015年2月2日《星島日報》A16

資料四
香港小童群益會「4P-正向心理」學前教育社工吳姑娘解釋,家長為孩子安排大量課餘活動或強逼孩子參加活動,大多源於「贏在起跑綫」的心態。部分父母因為在職場上感到壓力,所以希望子女日後走更平坦的路,為使孩子符合入讀名校的條件,只好無奈地跟着「遊戲規則」走,希望及早為孩子鋪路。
摘自2014年10月31日「香港小童群益會」網站專題報道《誰的課餘活動》

過分催谷的影響

資料五

報載,名校學生壓力大,不少患有焦慮症,要靠轉校減壓。曾經接觸過一些名校生,他們對自我要求十分高,以考入名牌大學為目標。「入不到三大(港大、中大、科大)便等於失敗,寧願到外國讀書避世,也不願在香港讀二流大學,無面見人。」名校生的壓力,還有一些壓力是來自同儕比較。有些名校生,父母都是開明一派,很少給予壓力,但子女卻放不下,因為他們周遭的同學都成績出眾,樣樣皆能⋯⋯時常把自己和同儕相比,覺得不像同學般優秀。起初是焦慮來襲,若經過一番努力後仍沒有明顯進步,便開始感到無助、絕望、抑鬱,覺得自己冇用,被比下去。
摘自2015年1月30日《頭條日報》P38

資料六
有人認為入了名校便成功,誰知那是痛苦、噩夢的開始。某些名校崇尚精英主義、揠苗助長、催谷操練。能力、自信不足,或是崇尚自然、不喜歡競爭的孩子,在這些學校會有強烈挫敗感,覺得自己只有陪跑,未嘗成功滋味。能力高但太過完美主義的孩子,雖能夠生存,過程中卻絕不享受,學習生涯充滿恐懼和焦慮。
摘自2014年10月31日《頭條日報》P38

資料解讀

催谷現象


資料一

‧家長過分緊張子女求學表現,為讓子女勝人一籌,年幼時,已為子女安排種種「入學」操練,令家長和子女都備受壓力。
‧有調查指,香港逾六成學生曾參加補習,當中兩成是應父母要求而去,更有學童自幼稚園時期已開始補習。

資料二
‧為了讓四歲孩子有「履歷」,父母和孩子都疲於奔命。作者認為教育制度是問題的根源,學校只看重學生成績及履歷,造成家長為此拼命催谷子女。
‧參加比賽的目的是為孩子取得「履歷」,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漫畫

‧漫畫中的家長和子女各有憂慮。
‧父親打算安排女兒參加不同的補習班,父親在女孩腦中的形象儼如戰場司令;母親希望手上的練習可以令兒子成績一飛衝天,兒子則視練習如戰場上的子彈,無處可避,顯得愁眉不展。
‧家長為子女安排太多補習及練習,幾乎完全剝奪他們的遊戲和休息時間。

催谷心態

資料三
‧不是人人都適合入讀名校,但不少家長卻迷戀名校的光環,就算子女成績跟不上,都要他們留在名校,結果弄巧成拙。
‧家長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綫,除了望子成龍的心態,部分甚至可能將子女的表現視為自己的成績表,無法接受子女有失敗的時候。

資料四
‧「遊戲規則」是指家長為培育子女成為名校生,將子女的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家長普遍認為,子女的學習程度高低,取決於家長的安排和訂立的準則。
‧家長之間的比較心理亦促使這一「遊戲規則」變成惡性循環。

過分催谷的影響


資料五

‧讀名校壓力大,過分着重成績的催谷,容易適得其反,過大的壓力會對子女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學生處於成長階段,過度催谷會令身心難以應付,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

資料六

‧家長如高估子女的能力,送他們入名校,反而成為子女痛苦和噩夢的開始,日積月累下的壓力易令學童患上抑鬱。
‧過多的挫敗感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習表現。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主題:自我了解+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相關概念
‧過度保護 Overprotectiveness
‧學業成績 Academic achievement
‧主流價值 Mainstream value
‧從眾效應 Bandwagon effect
‧生涯規劃 Career planning
‧自我形象 Self image

多角度思考

1.
為何家長會有害怕子女「輸在起跑綫」的心態?
建議思考方向:
‧中國父母一般有望子成龍的傳統思想,都希望子女出人頭地;
‧港人的競爭心強,相信爭勝才有出頭天,學校是社會的縮影;
‧家長對「成功」的定義和準則較單一,「贏在起跑綫」已成為社會主流價值。

2.
入讀名校利大於弊,你同意嗎?
建議思考方向:
‧名校比普通學校優勝之處何在?
‧入讀名校是否比入讀普通學校要付出更多代價?具體來說是些甚麼?
‧為何說名校不是人人適合讀?名校生壓力主要來自哪幾方面?

3.
為了增加子女獲名校取錄的機會,有家長不惜孟母三遷,迫子女入讀不同的學習班和安排密密麻麻的課外活動。你贊同這些家長的做法嗎?為甚麼?
建議思考方向:
‧家長的做法基於甚麼心態?你認為這心態健康嗎?
‧家長的做法對子女和自己會帶來哪些可能的影響?
‧如果子女因而成功入讀名校,你認為家長的做法是否值得仿傚?

載自2015年3月11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