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醫學美容現象
2015.03.04

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早前,調查達兩年之久的「DR醫學美容」事故,案中相關主理醫生和集團負責人被落案起訴誤殺罪名;而近日有報道指內地「無牌黑醫」來港,給客人提供注射「美容針」,衞生及安全問題成疑,再次引起社會對醫學美容安全的關注。有關規管法例至今「只聞樓梯響」,如何保障消費者?而醫學美容日漸普遍的趨勢又反映了甚麼問題?

新聞重點
‧明白醫學美容存在的風險
‧反映追求外在美的心態及價值觀
‧分析現時監管醫學美容存在的漏洞









新聞資料

醫學美容事故案例



資料二

麥美娟議員辦事處由去年至今,共收到二十八宗與醫學美容相關的投訴,涉及金額由數千元至十多萬元不等。當中以投訴療程為主,佔二十四宗。投訴個案中,有個別涉及威嚇性銷售,例如以「試做價」優惠吸引女士登門進行按摩療程,期間事主脫光衣服接受按摩療程,不斷被游說參與某療程,最後被成功游說,事主完成第一次療程後覺得危險,欲取消療程不果,須要對簿公堂。
摘自2014年10月14日《星島日報》A12

社會風氣 追求外在美

資料三

針對香港20至45歲女性消費模式及看法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女性受訪者(94%)認為「健康」較「外表」更為重要。然而,這種觀念只有42%的女性在消費行為中得以體現,其餘58%的女性在「外表」方面的消費超過「健康」相關之消費。這種反差在年輕女性及單身女性中尤為明顯,65%約20歲的女性及64%的未婚女性在「外表」方面的消費遠多於「健康」方面的消費。
摘自2011年7月13日英國保誠香港「香港女性消費模式」研究



欠缺法例規管

資料四

立法會議員麥美娟指,當局須盡快立法規管高風險醫學美容程序,並訂立進行高風險醫學美容程序的醫生資格及處所設備。她指,目前政策最大漏洞是醫學美容公司持牌人,即使該公司的療程導致有人死亡,持牌人仍可以新公司繼續經營,涉事醫生亦只會被停牌數月或數年。
摘自2014年10月14日《頭條日報》P16

資料五
現時有不少美容院在網上大賣中醫針灸美容瘦身的廣告,記者發現其中一家美容院以「針灸美容療法」作招徠,但記者現場所見,美容院並未見任何中醫師的註冊證明。香港中醫師公會永遠會長關之義直斥無中醫牌行醫,美容手法高危。他指,近年多了美容師,讀完中醫針灸課程,未經中醫註冊就自立門戶,美容手法非常危險。他解釋美容院針灸師通過詢問客人生理情況、舌診、把脈、施針,已是中醫醫療行為。
摘自2014年1月14日《星島日報》A18

資料六
香港美容健體專業人員總會主席許慧鳳表示,自DR美容事故發生後,對一群從事生活美容的前綫從業員的生計構成一定影響,她歡迎及促請當局盡快就高風險醫療行為進行規管,但草擬法例時必須釐清美容服務及醫療程序的定義,相信這樣才能有效規管。
摘自網頁文章〈規管高風險醫療行為「歎慢板」工聯促立例前充分諮詢業界〉(2015年2月12日)



資料解讀

醫學美容事故案例

資料一

‧近年香港有不少醫療美容事故,疑因醫療失誤導致人命傷亡。

資料二
‧有統計數據發現,與醫學美容相關的投訴,有上升趨勢;
‧以投訴療程為主,少數涉及銷售手法;
‧多以低價優惠作招徠,捕捉人貪小便宜和好奇的心態。

社會風氣 追求外在美

資料三
‧針對本港女性消費模式及看法的調查,受訪者為20至45歲女性;
‧九成多受訪者認為「健康」較「外表」重要;
‧從消費模式觀之,只有四成多受訪者以健康為先,其餘五成在「外表」方面的消費居多,在年輕女士及單身女性尤為明顯;
‧反映消費跟外表掛鈎,女性相信以金錢可以換來外在美。

漫畫一

‧只要以「美容」作招徠,以女性為主的顧客就「上釣」,看不到「陷阱」,袋中的金錢容易成為不法商人的「網中物」,反映盲目追求外在美,容易受騙。

欠缺法例規管

資料四
‧港府未就高風險醫學美容程序、醫生資格及處所設備立法規管;
‧醫學美容公司持牌人,即使曾涉及療程事故,仍可以新公司繼續經營;
‧現時政府發放醫學美容牌照的程序有漏洞,違法後果輕,阻嚇力低。

資料五
‧有非註冊中醫師推出中醫針灸美容瘦身服務,透過刺激人體全身經絡穴位,配合適當儀器來治病強身;
‧相關服務已屬中醫醫療範圍,若無牌行醫,即屬違法。

資料六
‧醫學美容事故頻生會打擊一般美容行業,從業員生計受到影響;
‧有效的立法是明確釐清「美容服務」和「醫療程序」的分別,不應存在灰色地帶,以免不法商人走法律罅謀利。

漫畫二
‧坊間有不少提供美容服務的美容師或醫生,無視美容過程的風險,欠缺職業道德;
‧接受療程者如同「搵命博」。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公共衞生
主題:自我了解+生活素質+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相關概念
‧外科手術 Surgery
‧外貌 Appearance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安全 (1) Safety; (2) Security
‧自我形象 (個人形象) Self image
‧自信 (自信心) Self-confidence
‧科技產品 Technological product
‧醫療儀器 Medical device

多角度思考

1.根據上述資料,香港的醫學美容存在甚麼問題?
建議思考方向:
‧了解事故案例的始末;
‧歸納不同案例的原因及其衍生的後果。

2.
試指出醫學美容事故反映了現時的政策有何漏洞。
建議思考方向:
‧了解現時有關規管醫學美容的法例。
‧醫學美容的經營手法如何?顧客投訴美容服務的原因是甚麼?
‧進行醫療程序時,應注意甚麼?
‧如何有效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3.
近年本港醫學美容生意興旺,試分析原因何在。
建議思考方向:
‧醫學美容提供的服務能達到甚麼效果?
‧顧客基於甚麼理由參加相關美容服務?反映了甚麼價值觀?

載自2015年3月4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阿寶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