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學生的壓力來源及解決方法?
2016.03.18題目
你認為香港學生生活中最大的壓力來源是甚麼?試探討並提供解決方法?
資料一
近日接連發生多宗學生自殺個案,引起社會關注。曾患抑鬱症的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張秀賢坦言,社會對情緒病患者有標籤效應,阻礙有情緒問題的學生求助。有大學因應近日事件,成立危機小組和增聘精神科醫生,鼓勵學生轉介朋輩個案,亦有中學校長認為,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家忙於處理特殊學習需要學生,難以分身作心理健康等工作,培育更多教育心理學的工作刻不容緩。
中文大學早前公布二○一四╱一五學年,共接獲七百二十五名學生有關情緒方面的求助,其中五百零八人為本地生,根據本學年開學時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有兩成四學生有一定程度情緒問題或有個人需要。因應近日接連出現學生自殺個案,中大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檢視學生精神健康及輔導問題,並增聘精神科醫生,每星期駐校當值一日;學生事務處輔導員由現時八人增至十一人;校方亦會主動聯絡危急個案,並加強宣傳情緒病的認識等。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3月14日A16
資料二
去年九月開學至今, 中學生、大學生輕生事件不斷發生, 對家長、教師和親友來說,帶來重大傷痛和難以彌補的損失。各界近日紛紛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現在需要大家合力應對,主動協助年輕人。
學生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各界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新一代在溫室環境中長大,抗逆力差,經不起人生考驗;亦有人歸咎「社會的錯」,指學業競爭壓力太大,家長與學校不斷催谷,令學生難以承受,部分人終走上不歸路;有人歸咎部分傳媒大肆報道學生輕生消息,產生感染效應⋯⋯各界考究成因,有助反思,作出長遠應對,但當務之急,是伸出援手,架起防禦網,主動提供輔導,以遏止輕生歪風蔓延。
摘自《頭條日報》2016年3月14日P08
資料三
程尚達昨提過,近日教育界關注學生自殺問題,焦點之一是教育體制是否導致學生壓力不支。最近網上盛傳一個比較各國高中生上課時間表,亦引起本港家長討論,究竟香港中學上課時數是否過長?有教育界友好坦言,學習壓力不應純粹看課時與節數。
有教育界友好提到,其實純粹看每日上課時間並非全面,「以香港為例,學校編排時間表有一定彈性,高中三年建議總課時是二千二百至二千六百小時,再按科目分配不同比例的課時。」而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假期安排不同,比如台灣不設聖誕長假,日本就有長達近一個月的新年假期,若真的比較課時負擔,以總課時計算似乎更合適。
另一個盲點是各國文化不同,比如港台兩地補習成風,學生放學補習已成習慣,「不從操練文化着手,純粹調整課程與課時,對減輕學生壓力無疑是徒然。」教育局今日邀請兩個中學校長會,聯同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心理學家等召開緊急會議,相信當局短期既要加強支援措施,長期亦應檢討中學課程是否過於由公開試主導、家長望子成龍心態如何調整等。
摘自《星島日報》2016年3月10日F01
小組討論
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5分鐘,每位同學設有1分鐘首輪發言時間。
討論點
‧ 香港學生最大的壓力來源是學業?前途?家庭?還是其他?
‧ 香港和鄰近地區比較,學生的學習環境有何不同?
‧ 你認為有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論點參考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 曾展國
時下大學生的功課及學業壓力,比過去都要大,但大學的講師及教學助理過去僅集中於學術範疇,未有特別關注學生的情緒健康。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
學生真的是因為缺乏「正面思維」、「抗逆能力」、「對未來沒有希望」而傾向自殺?還是因為在希望匱乏的社會環境中,難以承受鋪天蓋地的「正面思維」、「抗逆能力」的忠告?或被反覆鼓勵須對未來有希望而帶來巨大的壓力?
前立法會議員 吳靄儀
八歲學童,在立法會公聽會上說他功課太多,沒有時候玩耍,已是最清晰的警號,所以問題不是知不知,而是做不做,會不會積極檢討,消除這些荼毒童真的政策制度。這還要等六個月才着手麼?
觀點舉隅
甲同學
我認為學生最大的壓力來自過多的功課、補習和上課時間。不同的報道、研究都證明,香港學生的上學時間太長,功課太多,除了正式上學時間外,更有費時更長的補習班在等待;待到假日,還要上興趣班,根本沒有休息的時間,比上班一族還更辛苦。所以,要解決問題,香港必須要盡快減輕學童的上學時間和功課量。
乙同學
我認為學生的壓力來源其實是來自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自殺或要求協助的學童中,有不少都是成績優秀的學生,甚至是大學生,由此可見,成績和功課帶來的壓力可能是其次。更大的壓力,其實可能是來自父母和社會的期望,那種必須要出人頭地,成龍成鳳的心態,讓學生不敢做錯事,不敢行錯一步,令父母失望。所以,與其教育學生增加抗疫力,不如教育家長不要過分讓自己的期望加諸到兒女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