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出發 檢閱香港發展藍圖
2016.02.01

特首梁振英於一月十三日宣讀了本年度的《施政報告》,除了「一帶一路」之外,還給你留下甚麼樣的印象?一份理想的《施政報告》最重要是給大眾一個可望見的將來,一幅宏觀的發展藍圖;大家不妨從個人的角度出發,由學生、職青、成家到老年期,一步一步去看看今次的施政,有沒有給你的人生籌組出一幅可見可及的美麗藍圖!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生活素質+自我了解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掌握生活技能對青少年而言又為何重要?















每個國家或地區的領袖或首長,均會每年發表工作計畫,只是稱謂不同,好像特首梁振英宣讀《施政報告》的當天,美國總統奧巴馬亦發表了其任內最後一份計畫,美國叫《國情咨文》。

今時今日,《施政報告》總會成為全城焦點,但早年殖民時期的香港並不如此(詳情可參考「資料庫」部分),那市民大眾從何時開始對《施政報告》變得關注?可以說,是在《施政報告》變得與市民息息相關開始。

政府工作計畫 全民關注

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英談判開始,前港督尤德的《施政報告》便因應香港的前途問題作回應,許多篇幅都涉及香港政策改革;此後,《施政報告》也就發展成為政府向市民匯報施政方針的重要文件。九七回歸後,《基本法》更列明特區政府要向立法會匯報《施政報告》。

綜合資料,《施政報告》就是時任特首及其政府的一份工作計畫書,讓市民大眾了解政府的施政路向、有何新猷,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更會特別留心報告對自己有哪些好處和影響。

根據以上的一些「定義」,究竟今次梁特首的《施政報告》能否為香港的未來發展規劃出理想的藍圖?回應到香港市民大眾的訴求?同學可從坊間的評論多作了解。這裏,試試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去檢閱今次施政的相關重點,看看與同學們有多少關連。

學生時期

作為學生,獲得優質教育必然有助學習成長。今次《施政報告》其中一大重點放在學前教育方面,由2017/18學年起落實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每年投放資金七十億元。



職青時期

學成畢業,就要投入職場,為事業尋找發展方向。特首的《施政報告》表示預留二十億元,成立創科創投基金,投資本地創科初創企業;又成立五億元的創科生活基金,資助應用創科以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的項目。



成家立室


青年工作數載,自然想成家立室,那就要有自己的小天地。不過香港有土地問題,組織小家庭想買樓上車談何容易。《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大嶼山拓展處」,專責大嶼山發展工作,目的當然包括找多些地、起多些樓!



老年時期


人人都有變老的一天,年老時固然希望老有所養。香港人口老化,貧窮長者問題愈來愈嚴重,《施政報告》說要為長者建設友善的環境,包括在公眾場所增設座椅及長者優先座,並考慮在新建的公廁提供面積較大的長者優先廁。



小結:


綜觀以上內容,有實質內容的施政方案,只有免費幼稚園教育、創科基金和長者設施,當中真正給予香港長遠發展機會的,也許只有對創科產業的資源投放;就連特首多次提及、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帶一路」,雖方向明確,但聽完看完整份《施政報告》也不能為香港描繪出清晰的發展藍圖。

大家不妨看看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國情咨文》,比較一下,想一想,為甚麼人們說他雖然沒有捧出一項又一項的政策,卻給予國人對未來有所盼望!

相關概念:香港的《施政報告》(Policy Address)歷史
香港開埠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許多政策都從英國而來,本地領導人「港督」的《施政報告》初期並不像今日般成為全港市民焦點。想考究香港第一份《施政報告》在何年發表?根據香港大學香港資料庫資料,是前港督寶雲於一八八四年二月在立法局發表了本港首份《施政報告》。
每份《施政報告》推出前,多個政府政策局都要提出意見,而政府亦會主動約見,如政黨、議員、商界人士、學者、民間團體和基層組織等,他們都會向政府提交建議書。當局經過商討、思考,權衡輕重,才訂定出政府未來的工作方向和施政重點。
《施政報告》經宣讀後,同學都會聽到立法會有「致謝動議」一環,其實是殖民時期沿襲了英國的做法,當年由議員感謝港督對市民的照顧;回歸後,有爭議要取消「致謝動議」,但由於涉及修改議事規則,傳統至今仍被保留,而議員亦趁「致謝動議」的機會,發表對報告的意見。

相關辭彙
‧公共政策 Public policy
‧公共設施 Public facility
‧社會保障 Social security
‧社會期望 Social expectation
‧社會福利 Social welfare
‧青年政策 Youth policy
‧學前教育 Pre-primary education
‧創意產業 Creative industries
‧科技發展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Mind Map:檢閱香港的《施政報告》



學習教材

政策獻新猷 受惠非港人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漫畫中長者的對話,描述了《施政報告》在安老方面有哪項新猷?(2分)
2.根據漫畫,哪些是社會上一直期待的政策?結果如何?(3分)
3.你認為漫畫中提及的政策,有哪些主要分別和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其中一項「新猷」就是在公眾地方增設座椅,方便長者。
2.退休保障、老人宿位等等是社會上期待已久的老人政策,可是《施政報告》並無落實。
3.是短視與長遠惠及社會的分別;是小幫助與大恩惠的區別。增設座椅給老人在路途上稍作竭息,與實行退休保障和提供宿位的長期照顧,重要性明顯有別。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和報章內容,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一帶一路獎學金 議員轟「益外人」
工黨張超雄批評,現時八成學生無法入讀本地資助大學,認為當務之急要幫助港生,而非將資源投放於「一帶一路」獎學金,「寧願將錢畀其他人,配合國家的策略,這對香港人而言,是一種奉承,拍馬屁。」社民連的梁國雄認為,獎學金學生最終返國就業,反問為何不是港生到其他國家讀書,回來貢獻社會。梁君彥亦指「政策益人不益自己,教你益自己又益人兩面去做,你又唔聽。」他建議,設立雙向獎學金,令港生都可參與,如果以交換生計畫去推行,受益人會更多。
吳克儉重申,政策是鑑於國家「一帶一路」的倡議,可能為香港帶來機遇,而環球財經活動中心移向亞洲,因此將政府獎學金擴大範圍至「一帶一路」的國家。首階段會有十個名額供印尼學生來港,吳克儉稱,他們畢業後,可履行類似香港大使的責任,成為接觸面的一部分,「那些同學可以成為網絡,返到去(國家)後,有新的經歷、研究、就業,都可以有新的網絡。」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16-1-2016

多角度思考
1.漫畫內的青年為甚麼會提出該建議?(2分)
2.現實中,香港有否聲音與漫畫所表達的意見相若?所持理由是甚麼?(4分)
3.參考資料,特區政府方面如何為施政辯護?你認同政府的理據嗎?(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因為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到設立十億元獎學金,讓「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
2.資料中的立法會議員的發言,正反映香港社會普遍反應,大家都認為香港教育資源都有很大需求,這麼大一筆金錢,不用於香港,反「益外人」於理不合。
3.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出,那些「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學成回去,可成為香港的大使,為香港提供新機遇。是否認同政府的理據,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吳局長所言合理,亦有不足,加入議員們的建議,應該可以使政策更完善,而且有雙向益處。)

參考資料
網頁
‧2016施政報告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6/index.html
‧由彭定康到梁振英《施政報告》民調
https://www.hkupop.hku.hk/chinese/features/policy_address/
‧美國總統如何作政府工作報告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guoqingziwen/

載自2016年2月1日《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