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過年習俗不見了?

2015.02.09
1436 1436

農曆新年將至,同學們最感興奮的應該是𢭃利是吧!利是錢無人會嫌多,相信這個傳統會一直延續下去。不過,有不少傳統新年習俗因應社會不斷發展而漸漸被遺忘,就算能留下來的,大部分已經改頭換面。雖然不時聽到人們批評節日「商業化」破壞了節日的傳統意思,但在香港這個急促發展的社會,有時「商業化」卻令一些新年傳統習俗得以延續生命。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主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生活素質+身分和身分認同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為甚麼部分傳統習俗能夠在中國人的現代社會中延續和發展下去?為甚麼部分不能?
‧在何等程度上,傳統習俗對中國人的現代社會具有意義?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香港居民在何等程度上視自己為本地市民、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他們的身分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如何受到對自己身分認同的影響?











新年習俗與文化

中國人過新年的習俗,你能夠數得出多少?先來看看以下表列出的一些過年習俗,然後在備註列寫出其現時在香港的情況!



大家是否發現,部分習俗已經「不見了」,可能你聽也沒聽過!部分即使存在,亦沒有跟隨「時間表」,或者變了模式。為甚麼會這樣?同學可以參考民政事務局長在二○一○年時寫的局長隨筆──《新年習俗與文化傳承》,相信能有所意會:

「中國新年帶有濃厚的農業社會色彩,它有告示新一年來臨的時序意義,更有召喚人們準備好耕作的作息安排作用,祈福主要是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取得好收成。香港已脫離農業社會,但對過年仍然隆而重之,通過過年習俗把傳統文化點點滴滴的傳承下來 。

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離不開民間習俗的保存。習俗的失傳,就意味着文化傳統的遺失。一個地方發展緩慢的時候,習俗的演變也緩慢;發展一旦急劇起來,習俗就難免受到衝擊,以至有失傳之虞。」

同學能找着重點嗎?香港社會已經轉變了,用不着中國新年帶有的實用功能,如耕作時序;社會環境已經不同了,新年習俗在今日的香港受到甚麼衝擊而不能傳承下來?而能夠留下來的原因又是甚麼?

衝擊習俗的因由

1.居住環境

首先,香港處處高樓大廈,人多車多;走進室內,市民家居地方普遍狹窄,根本難以繼續傳承上一代的過年習俗,舉例:

‧賣懶:顧名思義是「賣走懶惰」,小孩在年三十晚走到街上高喊賣懶,希望來年更加勤快,學業進步;

‧接財神:有人來你家拍門遞進寫上「財神」二字的紅紙,讓你接過財神,來年財源廣進。

‧謝灶迎灶:須要在家焚香點燭燒元寶,過年前(「官三民四」,即做官的年廿三,平民的就年廿四)酬謝灶君,並在初五恭迎灶神回民間,傳統還包括燃放鞭炮。

家居安全問題

試問,現代人會不會放心讓小孩晚上在街上走來走去?會不會開門接陌生人送來的財神?可不可以在家焚香點燭放鞭炮?

現代人對家居安全較為重視,加上屋苑大廈保安管理嚴謹,進行賣懶和接財神的可行性較低,那麼家居較大的家庭,應該有地方可焚香點燭燒元寶吧!

從前人們即使焚香燒元寶,亦不會在屋內進行,因為空氣不流通,一般在家門外或後樓梯,但現時大廈屋苑管理基本上不容許居民這樣做,以免有違消防安全;住豪宅家居面積逾千呎的就更無可能,同學不妨參考以下個案:

‧港島豪宅君珀,全屋天花都裝上自動灑水系統,灑水頭隨處可見,原來消防條例要求,住宅大廈若未能提供緊急車輛通道,須於單位裝置灑水頭及煙霧頭。

假如這是現時新建樓宇的設計趨勢,莫說焚香點燭,恐怕連在家食火鍋都不行。

2.家庭結構

香港不止居住地方小,家庭結構規模亦愈來愈小。參考圖表中的家庭住戶平均人數,近年情況與數十年前比較,規模少了一半。今日香港,二、三人的小家庭最多,大都是兩夫婦和一或兩個小朋友。

這樣的家庭結構,加上城市化發展,同一宗族的人已沒有了聚居一處的習慣(除了部分新界圍村仍有保留這樣的傳統),祖父母、外祖父母、姨媽、叔叔等等各個小家庭散居在不同地方,農曆新年要逐一拜訪並不容易;況且,香港人新年假期只有三數天,時間有限,地方也有限(小家庭的家居面積不能同時容納太多人);漸漸地,相約一天到茶樓餐館團拜,一次過互相拜年祝賀的情況就愈來愈普遍。



3.觀念改變

社會進步,尤其是香港經歷過沙士肆虐,市民對環境和個人衞生的重視程度較以往高。因此,不少過年習俗在人們觀念改變的情況下漸漸被淘汰。舉例,年初一不洗頭、不掃垃圾,年初五要拜財神「送窮出門」(把垃圾掃出門)等等,都因為衞生清潔問題,愈來愈少人依從。

4.商業主導

香港發展成一個國際大都會,商業城市,樣樣事情都變得商業化,不少人批評這是令許多傳統失傳的原因。不過同學們,針對新年習俗來說,能否傳承,已有以上三個非商業因素──是社會環境整體的改變、人的思想改變,不能全怪社會商業化。

反之,大家有否想過有些新年習俗,假如欠缺商業元素,還會否得以延續,讓大部分香港人都能認識和參與?這些東西包括:

‧美化或卡通化了的揮春──吸引新一代購買和樂於作新年家居布置之用。

‧用玻璃纖維仿製的許願樹──代替健康告急的真許願樹,給人懸掛寶牒。

假如真的許願樹還要承受人們拋掛的寶牒所帶來的壓力,終有一天會倒下,這個新年祈福的習俗還可以延續嗎?此外,黃大仙祠使用數碼靈籤管理系統,也增加求籤的趣味性,吸引新一代參與,這些例子同學都可以再進一步探索。

反思
農曆新年快到了,同學們不妨在這個假期數算一下自己依從了多少個傳統新年習俗,這些習俗的意義又何在,有必要繼續傳承下去嗎?

資料庫:春節祈福習俗
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會做的一些應節活動,例如到親友家拜年、善信到黃大仙上頭炷香、到車公廟祈福、向許願樹拋寶牒⋯⋯因為是傳統習俗,所以許多人都跟着做,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甚麼要在新一年做這些事情?
原來,春節是許多道教神祇的「生日」,民間會在一年的開始,趁着神明的生日,進行以上各式各樣的酬神和祈福活動,例如年初二是大家熟悉的車公誕(現在人們會趁年初三赤口不宜拜年的日子去拜車公,所以有許多人以為年初三才是車公誕)。
人們多謝神明在過去一年的保佑,同時祈求未來一年繼續獲得祝福。這種趨吉避凶的思想,造就了新年期間常見的民間習俗和各種藝術,好像年畫、春聯等等的出現。



相關辭彙
‧習俗 Customs
‧傳統習俗 Traditional custom
‧傳統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文化承傳 Cultural heritage
‧本土文化 Local culture
‧社會變遷 Social change
‧城市化 (都市化) Urbanization

Mind Map:影響新年習俗傳承的原因



學習教材


傳統習俗 須與時並進?


資料回應題


貼揮春是中國人過新年最常見的習俗,請觀察以下三幅圖片,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請講出三款揮春的異同。(4分)
2.你認為哪些才算是揮春?原因何在?(6分)
3.「今日香港的揮春圖案模式多樣化,是『貼揮春』這種過年習俗可以傳承至今的原因」,你是否認同此說法?試加以解釋。(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相同之處在於三款都是以「紅色」做主題色調,予人喜氣洋洋的感覺;同樣有字句去表達一些願景;不同之處是外觀設計,有的簡單和傳統、有的花巧,色彩繽紛之餘還有公仔圖案,甚至立體;內容除了傳統的祝福字句,還有十分地道的例如「今年一定luck」,也有政黨將政治訴求寫在揮春上。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先想一想自己的立場:自己怎樣看待傳統節日的意義,例如只是着重「意頭」,那麼怎麼寫亦沒有問題,只要是好聽的說話就可以,又或,覺得傳統的毛筆字手寫揮春才有過新年意思。)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請思考:商業化、重設計,外觀具吸引力的,是否讓年輕一輩更易接受?)

延伸回應題

細閱圖片及入境處的一些統計數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統計:大年初一經各出入境管制站,有39萬多人出境,超過24萬人入境。入境處公布,當中有約13萬人次經羅湖出境,近6萬人次入境;機場方面,近7萬人離港,約5萬人抵港。
(1-2-2014)

多角度思考
1.綜合圖片所見和資料,你如何形容香港人度新歲的習慣?(4分)
2.農曆新年,中國人傳統習俗是要一家團圓、齊齊整整過新年,你認為香港這個現象有違傳統嗎?(4分)
3.承上題。你認為是甚麼原因導致香港出現這個現象?(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香港人喜歡趁新年假期到外地遊玩。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據你所知,是否許多人都是一家大小出外度歲?傳統強調的是一家團圓,重視家庭關係,雖然離開了香港,被指是避年,但意義上是否一樣有團圓之意?)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社會情況令港人出門意欲大增,例如自由行令街道繁忙、商店不再多元化、旅遊業界的促銷和港人日常生活壓力等等。)

參考資料
網頁
‧中國人的節慶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1302
書刊
‧《自家宅》
作者:Ahlate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
‧《新年風俗志》
作者:婁子匡  出版:台灣商務

載自2015年2月9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