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書 港感情
2015.09.15港地標╳樂高達人
香港人情薄如紙、講金不講心。奇怪的是,剛過的香港書展中,本土書籍卻登上熱賣寶座,「港」心「港」情懷變成銷路撒手鐧。本土派勢不可擋,幾本主題不一的本土書都蘊藏着此時、此地、自己人的魔力。
當鋪與遊樂園 老香港回憶
坐擁2.8萬Facebook追隨者的香港樂高迷用戶組,推出全港第一本樂高積木創作專書《砌出香港》,3D再現多個香港地道標誌。一座座地標,化成迷你積木版,在書中頁頁再現,恍若將一個個見證本土變遷的建築,輯成一卷時光畫軸。《砌出香港》封面上的和昌大押,在時值灣仔舊唐樓同德大押清拆在即,更凸顯重現地標的時代意義。
和昌大押是我城現存百年歷史的古騎樓,由樂高迷Alan張顯倫足本還原。「它是香港最古老的當鋪之一,建於1888年,位於灣仔莊士敦道60至66號。樓高四層,有長廊式露台。」「騎樓」又叫作「露台」,顧名思義「騎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樓房」:「最早於廣州叫作『有腳騎樓』,和昌地下用於當鋪和商鋪,二樓以上是民房。今日大押上兩層變成食肆,是市建局在2002年收購的文物保護項目。」姑勿論古迹活化是否成功,建築物獨特的嶺南風格,是無可替代的香港特色,歷史文化的活見證。
Alan說起今年再現中環的荔園遊樂場,沒有回憶那樣甜:「它是我童年時代最喜歡去的地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就會明白荔園是七八十年代深厚的懷舊回憶。用了接近半年時間,從零開始到搜集適合的積木材料打造荔園,找回兒時細細個的回憶。」Alan話,建於1949年的荔園九七年結業,文獻不多;憑着相片、與家人討論細節,訂來外國的零件,讓香港人回味大象天奴、恐龍屋等集體回憶。
灣仔藍屋 歷經時間洗禮
另一位積木達人Alex陸國恒,用二千粒積木建起灣仔石水渠街的舊唐樓藍屋。「看着有香港本土特色的事物逐漸消失,感覺好唏噓。我想,砌積木就是其中一個保留歷史的表達形式或方法。藍屋是香港獨特的戰前建築,英式與唐樓的混合體,亦是少數還擁有露台的唐樓。」1872年藍屋是一所「華陀醫院」,輾轉化身武館、書齋,戰後改為住宅,時至今日藍屋活化成民間生活館,亦是僅存十四戶香港人的家園。
Alex對藍屋一見鍾情,公餘時間到藍屋實地拍攝不同角度,比對網上照片。「因為藍屋已有過百年歷史,經歷了很多風霜和時間的洗禮,外牆看來有點殘舊。所以我用上二手的積木,花痕和粗糙感覺可以表達出藍屋的滄桑感。」三個星期的努力,把地道港味砌得傳神。「經過時間洗禮,香港人眼見舊建築一個一個消失,開始緬懷過去。從清拆天星碼頭、景賢里,都可見香港發展與保育失衡。原因或是香港太注重經濟發展,犧牲對社會的關顧。事實上古舊建築可與保育並存,藍屋就是有情味、又和諧的本地例子。」
好文欣賞
「我懷念和喜歡的還是童年時代的荔園。那時候很喜歡照哈哈鏡,如今哈哈鏡仍放在正門入口處,但即使我再站前去照,也再笑不出來,小時候很喜歡坐迴轉木馬;坐小電船;坐碰碰車、摩天輪和咖啡杯;玩攤位遊戲贏了一包香口膠或一盒餅乾便十分興奮,如今咖啡杯和摩天輪都先後消失了,雖然荔園也不斷添置新的機動遊戲,但對我來說都已完全提不起興趣了。」
何國強〈荔園的回憶〉
港人情╳城市寫生
取名自Sketcher-kee的「事吉茶記」,不是茶記茶餐廳,而是近年一個冒起的本地寫生團體。事吉茶記推廣城市寫生(urban sketching),三五成群走訪香港城鄉舊社區,以畫筆、白紙發掘我城遺忘的角落。今年把城市寫生作品結集成《消失中的香港》,速寫畫作中滲出來的那份人情味,教人珍愛。
速繪小店老區 濃情化不開
事吉茶記成員Queenie,回憶起三年前和一班喜歡寫生的朋友,開始自發組織事吉茶記。問到城市寫生其中最大特色,Queenie說:「是記錄人情味,我最喜歡畫歷史較長的小店,觀察平日不會留意的舊鋪、舊社區和街道。記得有次在西營盤畫一間紙紮品鋪,和東主傾偈時,他拿出了一張日治時期的日軍地圖!這才發現,原來小店會收藏這些有趣的故事。」每次寫生花上兩至三小時觀察細節、下筆著色,芸芸作品中,白田商場老茶檔一張教Queenie難忘:「街坊熟稔地傾偈,老闆娘知道每位客人吃甚麼,人與人之間簡單直接而有溫度。那裏有熱鬧的話題,氣氛是不同的。」正如Queenie其中一幅作品的題字,那些年「港味很重,人情很濃。」
自己城市 自己畫
「2014年已知道灣仔同德大押會被拆,過去畫過都想多去一次。誰不知身體不舒服去不了,『boom』一聲大押外圍已圍板,部分建築亦被拆走。很傷感,支筆唔夠快!香港城市轉變速度之快,我哋未必捉到改變的步伐。」Queenie不想用「退步」形容我城的社區現況,「但我深切感覺到新式的社區,不斷減走人性化的元素,鋪天蓋地都是商場、連鎖店;當值人員雖然不斷轉換,但我不會對這些店鋪有感覺。新式屋苑連接目的地更快捷,人與人之間接觸近乎零,社區印象就變得愈來愈模糊和冷淡……」
發展無情的巨輪下,西環數棵百年老樹死於非命,香港談保育無異於弱螳擋車。「香港保育難,牽涉到經濟更難,正如同德大押政府無法介入私人業權。我只覺得香港的保育講究保留建築、外形,欠缺精神、靈魂。」面對消失中的香港,我們只能不時回憶、緬懷過去嗎?「畫畫,改變不到太多,但能記下不少人兒時的情感記憶。希望畫落去,可以令更多人知道,這個城市值得珍惜的地方。」Queenie再三希望年輕人「用自己的角度,看自己的城市,不要到全部消失了先知道後悔!」
好文欣賞
「那些古老而有趣的店鋪,充滿傳奇的色彩,我們決定去看看它們。我們步過那些寬闊的玻璃窗櫥,裏面有光綫柔和協調的照明,以及季節使它們不斷變更的陳設……在這些街道上,肩上搭着布條的苦力蹲着進食,穿圍裙的婦人在捲煙,果攤上撐着雨傘,一名和尚提着一束白菜走過……道旁的建築物顯示出年代的風霜,在樓板和泥牆之間,古老的傳統在逐漸消失。是電梯的發明,使這些屋子提早老去。」
節錄自西西〈店鋪〉
港變遷╳攝影沙龍
資深攝影師梁廣福利用鏡頭,對焦香港的舊事舊物,捕捉那些不堪時代變遷而消逝的歷史影像。新作《點滴記憶──再會舊社區》定格四個消逝的老區,包括「曾是香港最大寮屋村的大磡村,被形容為藏污納垢,三不管的九龍城寨;特殊歷史背景衍生的調景嶺,及現時九龍市區最後一條圍村衙前圍村。」當中三個社區已然消逝,只餘衙前圍村等待清拆。
相片定格 消逝舊社區
變幻原是永恒,「用相片記錄,是保留原貌最實在的做法」。梁廣福舉機拍攝很多消逝光景,「到過圍村幾次,好彩遇到節日慶祝,生仔派紅雞蛋,現在好少有了。中秋節在天后廟拱門前,看到幾十年未見過的正規拜神方法。婆婆用上楊桃啊,好多水果賀中秋。」在當時還未清拆的鑽石山大磡村,「我拍下一間蝸居中的蝸居。牀下面竟是踎廁,十幾呎好窄的屋企;瞓覺、煮食、天綫和洗手盤盆都放在一起,住在裏面的兩公婆卻沒有愁容,樂天面對。」梁廣福發覺鏡頭下的舊社區「人情感覺更重!以前的社會生活困難,買米糧油卻可賒數,可見從前人更重情義,不苛刻待人。舊社區更具多元化特色,唐樓之下就是商鋪、小販、飲茶的地方,不似現在清拆重建後,變成公式化、倒模一樣的單幢樓,鄰居關係冷漠。」
城區在變 情懷漸淡
梁廣福拍過九龍城寨的空中全貌,憶起集僭健、黃賭毒於一身的三不管地帶,觀察到「九龍城寨是香港第一座屏風樓!幾十座樓宇可通往任何一幢樓房,見縫插針的密度與現在建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城寨裏頭可說是特殊的生存空間,無牌牙醫、魚蛋食物工廠都有,裏面的社群好像活於另一個世界。」今時今日規劃興建的大型屋苑,十八區一個樣,梁廣福覺得興味猶失。「你看成條彌敦道都是金鋪和藥房,這都是不健康、退步的社區發展。社區私人化是目前的趨勢,公共空間變得自成一角,保安阻止進出,變相不能發掘社區。不過,近來我留意到一個現象: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喜歡逛深水埗這些舊區,感受老區小店的情懷。這是十年前從未見過的。」在消失中的香港,樹猶如此,電車也快除之而後快;難道只剩虛擬世界憑弔、回憶香港的本土情懷?希望不。
此時.此地.自己人 延伸閱讀
【此時】《香港故事》
作者:邱良
出版社:三聯書店
本冊精選了一百幅邱良三十多年來紀實攝影作品,捕捉香港六十至七十年代普羅大眾的生活面貌。鏡頭下的社會變遷、人生百態,都是香港人成長的共同經驗。
【此地】《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
作者:林保賢(Ian Lambot)、格雷格.吉拉德(Greg Girard)
出版社:中華書局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至今仍是人口最稠密的社區之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由本書撿拾城寨的凋零和興盛。
【此地】《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
作者:張瑞威
出版社:三聯書店
以九龍地區村落為描述對象,從清初的「遷海令」至戰後香港政府的城市規劃,清廷遷界、英屬殖民地、日治、解放後內地居民湧入、港府拆村等時代變遷。
【自己人】《記憶景觀——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
作者:王惠玲、羅家輝
出版社:三聯書店
通過漁民與訪談者的口述記憶,與讀者分享香港仔漁民的「記憶景觀」,以及南中國海的視野。讀者可想像香港仔這片地方的過去,建立水上人與陸上人的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