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註解」 有助理解文章內容
2015.04.16

(1)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初平二年,彧去紹①從太祖②,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2) 建安元年,太祖擊破黃巾。漢獻帝③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④,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制。彧勸太祖曰:「自天子播越,將軍首義兵,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險通使,雖禦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⑤,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

(3)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彊,苟非其人,雖彊易弱,劉、項⑥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恡⑦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彊其何能為!」

(4) 太祖悅。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太祖錄彧前後功,表封彧為萬歲亭侯。

      《三國志.荀彧傳》(節錄)

 

註釋

① 紹:袁紹,東漢末年北方最大軍閥。
② 太祖:曹操,東漢末年軍閥之一;曹操死後,被追封為魏武帝,史書稱之為「太祖」。
③ 漢獻帝:東漢最後的皇帝,在位時國家分裂,名存實亡,成為軍閥爭奪挾制、用以號令諸侯的傀儡。
④ 許:許昌,地名。
⑤ 車駕旋軫:指天子大駕回京。
⑥ 劉、項:劉邦與項羽。
⑦ 恡:通「吝」。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紅色的字詞,並且將答案填寫於橫綫上。(10分)
① 未可制                          卒:_____________        
以山東擾亂                     徒:_____________
③ 將軍首義兵                     唱:______________
險通使                          蒙:______________
⑤ 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願為用    咸:_____________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3分)
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第2段荀彧的說話,太祖對漢室有何功績?(2分)
① 勤王
② 攘夷
③ 徙都
④ 改制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A   B    C   D
○   ○     ○   ○

4. 根據荀彧的說話,判斷以下陳述;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0分。(4分)
① 袁紹不服從漢獻帝的命令。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         ○       ○

② 袁紹兵力強大,太祖只能智取,不能力敵。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        ○          ○

5. 面對袁紹的挑釁,太祖的處理方式如何凸顯他冷靜謹慎的性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迅速/一時/一時間/一時之間(2分);倉猝/急速(1分)
②只是/只/僅(2分);只因/不過(1分)
③倡導/倡領/提倡/倡議/發起(2分);領導/主張(1分)
④冒/冒着/承受/遭受/遭遇(2分);受到(1分)
⑤都/皆/全/全部(2分);所有(1分)

2.
義士有 保存/保有(0.5分)
國本/王室/宗室(0.5分)
的心願/心意/想法(0.5分),
百姓 感懷/感念/懷念(0.5分)
舊時/昔日/往日(0.5分)
而增添哀傷/而更加悲哀。(0.5分)

3. A(2分)

4. ① 無從判斷(2分) ② 錯誤(2分)

5. 評分原則:
‧指出太祖雖然感到憤怒,但沒有衝動行事,得1分;
‧指出太祖認清自己的力量不及對方,得1分;
‧指出太祖向賢臣/荀彧求教,權衡輕重後才下決定,得1分。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太祖收到袁紹言辭傲慢的書信,感到憤怒,希望討伐袁紹,但他沒有衝動行事。他客觀地分析到自己的力量不及對方,因而求教於荀彧,衡量過後,認為有勝算,才出兵討伐。由此可見,太祖遇到挑釁不會被憤怒的情緒蒙蔽,能冷靜謹慎行事。

 

 

 

文:林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