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卷四最新分析 2015小組討論有「紅牌」?
2015.03.26

2015年口試,細節有些改變。
新加入指引

      首先,主考在開場白時,會更肯定地說出這句:
    「如果壟斷或霸佔發言的機會,不讓其他考生發言,我們會扣分。」
     其實,甚麼叫壟斷發言或霸佔發言機會呢?有以下幾種:
1. 發言時間過長(逾1分鐘)
2. 未有停止的意欲
3. 發言次數過多,但均為無效發言
4. 經常打斷別人說話,或重疊發言
     遇到這情況,今年,主考會歷史性首次介入,並說:
    「X號考生,請讓其他考生發言的機會。」
      然後,該壟斷發言考生,很可能會在應對及態度上被1-2扣分,影響足足一個Grade的成績。

重溫考試程序
同學應該對小組討論的考試程序十分熟悉,現在提提大家:同學會獲發一道試題及少許資料,然後五位同學輪流作各自一分鐘的首輪發言,再進行十分
鐘的自由發言。同學留意,每個座位也有不同任務,以下就一般的情況來與各位分析每個座位要做些甚麼。
1 號位應該界題,界定題目字眼、旨意,並提出自己的立場、觀點和例子。
2 號位可以補充1號同學的界題,然後提出自己的立場、觀點和例子。
3 號4 號同學可以就着1號和2號所提出的界題和意見進行回應,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
5 號同學可以總結前4位同學的意見,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發言次數
     那麼發言的次數與成績有關係嗎?以前我們覺得是有關係的,可是現在的發言被分為「有效發言」和「無效發言」。甚麼叫做「無效發言」呢?相信大家都聽過「交通督導員」的「傳說」,就是有考生說︰「1號同學的說法很有道理,不知道3號怎樣想呢?」、「5號同學的說很有道理,不知4號怎樣想呢?」這樣的發言只是無效發言,不能取分。那麼甚麼叫做「有效發言」呢?所謂「有效發言」就是你在發言的時候,先總結回應上一位講者的說話,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到最後把發言權交出來,這就能做到有禮貌、互動的效果,而內容又夠豐富圓足。當然發言時間不能太短,如果發言只得20秒,被判斷為「無效發言」的機會很大,而你的觀點也不能與上一位過分重複,否則這也是「無效發言」。根據一些資深老師所指出,如果一位考生於首輪發言和自由發言時間加起來總括只發言3次,記住!只發言3次,仍然是可以取得頂點的「上品」分數的。

分數
      說起分數,我與學生練習時,給分的準則亦有點調整,1–3分下品,4–5分中下品,6–7分中上品,8–9分上品。從前的年代,在9分數取得7分已是5**,似乎現在難度高點。

必殺技
     至於同學問有沒有必殺技、撒手鐧,我認為有一招是可以用的,就是「後備觀點」。甚麼叫後備觀點?大家知道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大家恨不得把最重要的觀點說出來,毫無保留。可是這種討論往往到第7、第8分鐘已是無以為繼,大家說的往往是一些重疊的觀點,是一些舊的觀點,可是同學如果能準備一些後備觀點,在大家無以為繼的時候提出,那麼可以令討論重新回復生氣,討論可以有新的方向,更加深入、更加立體、更加全面,那這位同學就自然會獲得一個特別的分數,就是「引導分」。有沒有例子呢?當然有,比方說:
     「近年來家長渴望子女入讀名校,試分析原因。」
不少同學會分析:
原因1:家長心態︰望子成龍。
原因2:家庭因素︰一孩家庭︰想給予子女最好的。
原因3:名校因素︰因為名校的設施確是比其他學校優秀,無論是師資還是設備。
原因4:政府因素︰政府政策令家長寧選名校,不選普通學校。
      當大家都「講呢啲」的時候,請你暗暗收起一個觀點,就是「傳媒因素」。原來不少傳媒渲染報道,說名校有多少多少狀元,名校生如何如何,不知不覺扭曲了家長的價值觀,影響起其判斷,所以傳媒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令家長想子女入讀名校。如果你能在第8分鐘的時候提出這樣的一個新觀點,那麼自然就能夠取到一個很好的引導分數,所以我認為同學必須忍一忍手,否則太衝動,到後面膠着狀態,就飲恨了。

文: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