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章大意 答題扣緊引文內容
2015.01.22

〈樹若有情〉
      讀中學的時候,國語課中選了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最動我心的是末段的這幾句:「庭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說來奇怪,那時我只不過十三、四歲,不要說「吾妻死之年」,就算「吾妻」也是遙不可及的事,思前想後,恐怕跟我與樹木早結因緣有關。

      我自懂人事以來就在樹木的環護之中,小時候所住的地方原來是個果園,先父造了房子之後,甚麼龍眼、柚子、番石榴雖然自生自滅,但除了果實酸澀,有點令小孩子失望之外,體幹枝葉的壯茂還是很可愛的,炎夏可以為蔭,寒冬足以蔽風;雨,大則瀝瀝淅淅以成聽,小則葉光片片以為觀。時序晦明,都有可喜之處。

      那時屋前蓋了個竹棚,攀滿了迎春花,花期一到整個棚頂就一片橙紅,繁茂得連枝葉都看不到。花園入口的地方種了一兩株勒杜鵑,枝條修長妙曼,年年開花一兩次,紅紫相錯,所見的都是說不盡的盎然生意。當時家兄還養了一頭小猴子,就住在枝枒間一個小屋子裏,餵食時間一到就會分枝拂葉的走過來,猴子、樹、我,就成了一個小小的有情世界。

      唸崇基的時候離群索居,獨自住在大圍針山山腰的一所石頭房子裏,附近人家稀少,舉目都是鬱鬱青青,加以那時電視還是奢侈品,所以入夜之後就是一個只有月色蟲聲的個人天地。後來從家中搬來了一部人皆不用,但仍勉強可用的唱片收音機,睡前總是先聽聽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報道,然後就播一闋《黃河頌》。當時文革猶熾,踏足神州大地是可望不可即的事,萬里河山,徒縈魂夢,於是只有在低迴舒轉,一唱三嘆的歌聲中神遊;遇上秋冬風夜,颯颯樹聲,參差葉影,那種寂寥之中的澎湃,至今還是如在心間的。不過,那時候恐怕還太年輕,看事物不免流於粗疏,加以香港學生功課重是盡人皆知的,所以看到的似是一叢一叢的林多,而一株一株的樹少。有此閒情,因而有此閒心去看一枝一葉,還是我在崇基中文系當助教時的事。那個年代,教學樓和辦公室都只有兩三層高,用雜色的花岡石砌成,襯以柔和的米色的牆,圍成呂字形幾個大方格子,中間是一片長滿草木的坡地。大概老師同學潛意識中都有君子不器的心理吧,不喜歡受框框的縛束,所以是人迹罕至的;到了暑假,到了下午,除了穿過枝枒來訪的細碎日影之外,更只剩下薄薄的苔痕和蕪蔓的枝葉了。為了不想做闖破寧靜的惡客,我往往只是憑窗而觀,看枝條、看葉片在風中、在無風之中的偃抑動靜;有時角度湊巧,舉頭就是一片片隔着陽光的半透明綠水晶,脈絡玲瓏,碧黃流動。這裏不能不向那時對向而坐的書記先生道歉,因為我總是要關掉空調而打開窗戶,一則是機聲唧唧,有如遊山喝道之煞風景,二則塞向墐戶,就不免妨礙草色入簾的意趣了。

 

問題
1. 文首歸有光和作者也藉〈項脊軒志〉表達情感,二人分別有甚麼感受?每題限選一個答案,多選者0分。(4分)
選項:
A 悲傷哀慟
B 如喪考妣
C 不勝感喟
D 感同身受
E 感動不已
F 追悔莫及

① 歸有光的感受:_______________

② 作者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

2. 承上題,為甚麼歸有光和作者會有這種感受?試分別說明。(4分)
① 歸有光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作者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C(2分) ② E(2分)

2. 評分原則:
① 歸有光的感受
‧如考生未能於第2題①選出正確答案,全題不給分。
‧ 須根據〈項脊軒志〉引文的內容說明歸有光有所感嘆的原因。歸有光不勝感喟,是因為庭中的枇杷樹為「吾妻死之年所手植」,而該樹「今已亭亭如蓋矣」。
‧ 能說明歸有光的感嘆源於看到亡妻死前所種的樹已長大,給1分;能說明歸有光感嘆妻子已經去世很久/對時光飛逝感到慨嘆,給1分。
‧答案未有扣緊〈項脊軒志〉引文的內容說明,最高只給1分。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歸有光之所以不勝感喟,是因為他看到亡妻死前所種的枇杷樹經已長大,慨嘆妻子去世之久。


② 作者的感受
‧如考生未能於第2題②選出正確答案,全題不給分。
‧ 須根據第1至3段的內容說明作者被〈項脊軒志〉感動的原因。作者感動不已,是因為自己與樹木早結因緣,自懂事以來就在樹木的環護之中,故看到與樹木有關的課文感動不已。
‧ 能按作者小時候的生活環境略加說明作者與樹木早結因緣,給1分;配合〈項脊軒志〉說明,給1分。
‧答案未有提及感悟與〈項脊軒志〉引文的關係,最高只給1分。

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作者感動不已,是因為他自小生長在樹木的環護之中,故會為樹木的生長而動容,所以看到〈項脊軒志〉中的種樹行為會深受感動。

 

文:林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