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從我的樓上望出去,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於東方,使朝暾姍姍來遲。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黃昏早半小時來臨,一個分神,夕陽便落進他的僧袖裏去了。 (《沙田山居》)
《沙田山居》一書不在手上,只剩記憶,於是在網上找來這一段,也不知是書裏的第幾頁了。余光中是台灣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沙田山居》記他在中文大學教書的歲月。雖是二三十年前寫的,但因我住沙田,讀來總覺親切。
這篇文章一般用來教學生寫描寫文,講情與景的關係。我卻想談另一個話題。散文要寫得好,除了要語文能力好,文章還需要有代表性,能真切地反映作者的性情和生活。文章裏不能沒有自己的東西,沒有自己的記認,彷彿人人都可以是作者。所謂「自己的東西」有許多層次,先講最基本的,便是反映生活。我讀過好些學生的文章,寫望窗,或是窗外景色,但讀者永遠認不出窗外是甚麼地方,彷彿每個學生都住同一幢大廈同一個單位同一個房間,窗外是一樣的風景,甚麼日呀、月呀、山呀、雲呀。由於寫不出差異,故此也欠缺代表性,未能反映作者獨特的生活。
我們可以為文章加一些生活的標記。以《沙田山居》為例,余光中住中大的日子,住所面向吐露港,窗外自然也有山有水,但他知道不能寫得太空泛,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寫出山的名字、水的名字,例如文中的馬鞍山和鹿山。於是,他便寫出一扇具代表性的窗,不是人人家裏都有的,是他住在中大,基於某個特定角度和時刻,才能寫得出來的。
用山名、地名或是街名,作為標記,寫出差異,令窗外景色只屬於你。下一步便是描寫這片風景,融合你的心情,進一步營造差異,將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寫其他事物也是一樣道理,為文中你每天經過的街道添上名字,為你喜歡的樂隊補上名字,為啟發你的某本書補上名字,使它只屬於你。作文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