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底建屋 各界質疑 「創新」建議 反映住屋困局
2013.03.18

香港住屋供應、質素和價格問題困擾社會,有團體建議政府考慮利用天橋底空間建貨櫃房屋,紓緩住屋問題;建議一出,先惹來各界嘲諷,指橋底空間環境惡劣,不可能作住宅用途,政府亦據相關條例的規限,初步否定有關建議。
面對住屋困局,公眾想無可想。橋底空間,可住乎?

主題: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處境劇場:《空間狂想》
建築師: 橋底空氣又差,噪音又多,都有人提議建屋,看來香港真的不愁建屋空間!
設計師:對,而且我還有一個提議優化這項建議⋯⋯
建築師:願聞其詳。
設計師: 在地下排水渠建單車徑連接這些橋底住宅區,那麼低碳生活就可穿梭於城市!

新聞 摘錄

資料一
政府近年有意善用天橋底空間,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聯同建築學者及文化界組成「天橋底行動」,倡議政府通過修例在全港天橋底大建臨時房屋,以紓緩房、籠屋問題,單在觀塘高架路橋底,就可在數個月內興建三百至五百間貨櫃臨屋,短時間內容納逾千人口。組織指全港有約一千九百條天橋,不乏發展潛力,未來數月會研究全港天橋底發展潛力,並約見發展局提交建議。
(摘自2013年2月15日《星島日報》A2)

資料二
對於有團體建議在天橋底興建臨時房屋,(城規會副主席)黃遠輝坦言想像不到可以在天橋底興建房屋,要詳細研究,認為可行性甚低。他說首要考慮是空氣質素問題,天橋上汽車排放的懸浮粒子容易沉澱,且住宅亦要有適度採光及天然光。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則說,在天橋底興建臨時房屋的想法創新,相信發展局會考慮意見。
(摘自2013年2月16日《星島日報》A10)

資料三
近日有團體積極提議在天橋底興建臨時房屋、青年旅舍或文化藝術表演場地,但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網誌撰文指,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列明住宅和設有住宿的社區中心,均屬於不可接受的天橋底用途,意味團體所提出的構想不易落實。
他透露,地政總署正審核香港建築中心申請,在上環「無限極廣場」對開的干諾道中天橋底興建總部,相信日後該中心落成後,會成為另一個善用天橋底空置空間的好例子。
(摘自2013年2月25日《星島日報》A10)

相關概念:貨櫃建築(Shipping Container Architecture)
利用貨櫃作建築用途非新鮮事,世界各地不少設計師早已利用貨櫃建過不少新穎、實用的建築物,包括住屋、辦公室、酒店、商場和特別用途設施等。
貨櫃本是設計用於運載重型貨物,因此結構堅固耐用,而且全球都使用,數量多,是價廉物美的建築材料;加上長方形設計,易於裝嵌、運輸,符合成本效益。
然而,貨櫃建築的一大問題在於其金屬物料的特性,不利於氣溫及濕度的調節,在整體設計上要花上更多工夫,以創造使人感覺舒適的環境。

相關辭彙
‧設計 Design
‧民意 Public opinion
‧城市規劃 Urban planning
‧公眾利益 Public interest
‧住屋問題 Housing problem
‧居住環境 Living environment

觀點與角度

「天橋底行動」成員胡恩威:政府興建公屋需時,但如在天橋底建臨時屋只需數個月時間,可迅速安置房、籠屋等居住環境惡劣的住戶。

立法會議員陳婉嫻:市民對於居住在天橋底的觀感或者不好,但相信天橋底臨時房屋的居住環境一定好過籠屋一百倍,加上租金肯定較劏房、籠屋低廉,又可於短時間提供大量單位,改善劏房戶居住環境。

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黃英琦:當嫻姐提議天橋底可有房屋,我腦海浮現的不是傳統樓宇,而是像「起動九龍東」般的貨櫃組屋,再加一個可享受海風的文化藝術村;更理想的話,旁邊應有一個小販區。觀塘繞道下的天橋底有數萬平方米的空間,工廈加租,文化單位被逼遷我們總不能抱殘守缺,對新建議說不。我明白不是每個天橋底都可行,但總要對新建議持開放態度吧。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現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列明,基於涉及潛在火警危險、空氣污染和噪音會對長期使用者健康構成影響,所以天橋底都不可用作住宅、住宿或日間護理院舍、熟食檔和超級市場等用途⋯⋯當局會不時檢討《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內容,以切合社會和規劃的改變。

世紀21富山地產行政總裁柯興捷:天橋底兩旁多是車輛往來頻繁的車道,因此必須加設橫過馬路的交通燈,甚至建造安全島等設施以保護往來貨櫃臨屋的單居青年的安全,而車輛往來穿梭又會增加宿舍周圍的空氣中懸浮粒子和噪音,嚴重影響單青的身心健康,引致更多的呼吸疾病。

專欄作家高天佑:事實上,本港寸金尺土,可供利用的橋底空間大多數已有用途,包括車站、公廁、民政署及消防局。七除八扣後,現時仍空置及有條件建屋的天橋底,最多提供幾百個單位,為此勞師動眾,接駁水電煤和交通,以及承擔環境代價,肯定不划算。

班上投票區
你是否支持橋底建屋的建議?
1.支持。橋底屋提供比籠屋、棺材房等相對合理的居住環境,能適度提升低下階層的平均住屋水平。
2.支持。香港橋底空間多,橋底屋發展潛力高,有望紓緩住屋供應的問題。
3.不支持。橋底空氣及噪音污染嚴重,居住環境惡劣。
4.不支持。橋底環境擁擠,建屋會進一步增加密度,使城市生活環境轉差。

學習教材

從橋底價值 看社會問題

意見整理
根據「觀點與角度」,在附表整理各人對橋底建屋的意見。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橋底建屋在具體實踐上有甚麼障礙?
2.你認為有甚麼原因令城市中的橋底空間成為開發使用的對象?
*3.橋底建屋建議的出現,反映現今社會在住屋議題上面對甚麼問題?

*建議答題方向
3.思考橋底建屋建議反映的住屋問題,可從有關建議目標解決的問題和引起的爭議等方面入手,例如:
‧橋底本身並沒有預作發展,開發橋底空間反映建屋土地不足,須尋求慣常建築空間以外的空間;
‧橋底生活環境欠佳,用作建屋,反映社會房屋供應不足之餘,還存在很多居住環境欠佳的住屋,因而令提議者相信橋底建屋會為人接受;
‧橋底建屋質素有限,但價格較低,反映目前住屋價格高,社會對低價住屋有需求。

參考資料
網頁
‧天橋底不宜闢作住宅
http://www.news.gov.hk/tc/record/html/2013/02/20130224_112028.shtml
‧忘記天橋底疾苦的陳婉嫻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5%BF%98%E8%A8%98%E5%A4%A9%E6%A9%8B%E5%BA%95%E7%96%BE%E8%8B%A6%E7%9A%84%E9%99%B3%E5%A9%89%E5%AB%BB/

載自2013年3月18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麥 圖: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