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2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①虛語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②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是使荊軻、衛先生複起,而燕、秦不寤也。願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是以箕子陽狂,接輿③避世,恐遭此患也。願大王察玉人④、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毋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⑤,臣始不信,乃今知之。願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語曰:「有白頭如新⑥,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⑦ 去齊之魏,臨城自剄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於齊、秦而故於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於志,慕義無窮也。是以蘇秦不信於天下,為燕尾生⑧;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蘇秦相燕,人惡之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⑨;白圭顯於中山,人惡之於魏文侯,文侯賜以夜光之璧。何則?兩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豈移於浮辭哉!
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節錄)
註解
1. 徒:僅僅
2. 太白:古代戰爭的徵兆
3. 輿:古代奴隸中的一個等級,泛指地位低微的人
4. 玉人:楚人卞和,曾犯欺君之罪被斬雙腳
5. 子胥鴟夷:子胥,被進讒而殺;鴟夷:馬皮制的袋,盛子胥屍投入錢塘江中
6. 白頭如新:相處到而不相知
7. 王奢:戰國齊的大臣,講義氣自刎而死
8. 尾生:與女子相約於橋下,潮漲後抱橋柱淹死,古人以他為守信典範
9. 駃騠:良馬
問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4分)
a. 臣常以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願大王孰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曾經 b. 仔細、周詳
2. 試語譯以下句子:(4分)
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話說:「有相處到老還是陌生的,也有停車交談一見如故的。」為甚麼?關鍵在於理解和不理解啊。
首段,臣子指出從前相信忠心會得到3._______(2分),4._________(2分)不會遭到猜疑,後來發現只是空話。
報答 / 誠實
以荊軻、衛先生為例,說明帝皇疑心重,臣子的命運是可悲的。希望樑王能夠深思明察,精誠如何讓天地5.______(2分),忠信才會得不到理解。
變異
次段,卞和獻寶楚王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忠,秦二世處他6.______(2分)。
極刑/酷刑
箕子裝瘋,接輿隱居也是怕遭受7._______(2分)。望大王能夠把8._______(2分)置於腦後,不要被臣子笑話。
禍害
偏言/讒言
臣子原先不相信,忠臣比干被破心而死,佐子胥被扔進錢塘江,今天才清楚,希望大王深思明察,9._________(2分)臣子。
愛惜
尾段,引用俗語說明10._________(2分)與否與時日長短無關,引用王奢、樊於期二人以性命為國家服務,行為與志向相合。
理解
更有蘇秦、白圭有了君臣間的11._________(2分),互相敞開心扉、肝膽相照,不被不實之辭所改變。
信任/相知
12. 在第1段和第2段,作者由「信不見疑」寫到「乃今知之」,結構看似鬆散,實則扣連甚緊。這是運用了甚麼寫作手法?(3分)
A. 聯想 B. 對比 C. 呼應 D. 層遞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