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探討 兩岸食物安全問題

2013.11.13
974 974

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繼兩年前的塑化劑事件後,台灣又再爆發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接二連三被查出的毒澱粉、黑心油、問題米粉、麵食等食安事件,都令消費者憂心忡忡,甚至對台灣食品失去信心。過去予人優質形象的台灣食品,可會因此淪為和內地食品一樣的問題食品代名詞?

新聞重點

‧檢視近年兩岸重大的食安事件
‧探討問題食品接二連三爆發的原因
‧了解食物安全的監管和相關法規
‧討論食物安全問題造成的影響

新聞資料

台灣食安事件

資料一
市場佔有率達三成的大統牌花生油、橄欖油等五十九款油品,被衞生局涉嫌造假,其中花生油的花生成分為「零」,全由香精及禁用色素「銅葉綠素」調兌而成。公司廠房被勒令停產。大統老闆公開道歉,但辯稱是生產遭污染。衞生局說,大統十五款「花生風味調理油」根本沒有花生成分,而是用豆油、芥花油調和後,滴進花生香精而成。標榜含有橄欖油益多酚成分的「葵花健康油」,也沒有橄欖油成分。另聲稱百分百純正的「特級橄欖油」,幾乎完全用棉籽油、葵花油調製,橄欖油成分僅微量。
資料來源︰2013年10月19日《星島日報》A31

資料二
塑化劑事件後,今年台灣又傳出毒澱粉案,不少地道小食如珍珠奶茶的珍珠、芋圓、肉圓、炸雞扒的炸粉,被發現添加有害化學物質。接著,當局又發現市面部分貢丸及鵝肉產品,含抗生素及鎮靜劑殘留超標,長期食用恐致心臟衰竭。
近日,由女星小S(徐熙娣)代言的知名麵包連鎖店「胖達人」,所製麵包被驗出大量使用人工香精,卻宣傳說都是天然食材。而台灣第三大米商「泉順食品」也被爆將進口越南劣等米冒充台灣米出售。這些食安事故成為反對派指責馬英九政府「管理無能」的「罪證」。
資料來源︰2013年10月19日《星島日報》A31

內地食安問題

資料三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簡稱EIU)近日發布《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該指數包括食品價格承受力、食品供應能力、品質安全保障能力等3方面27個定性和定量指標。報告依據世界衞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官方數據,通過動態基準模型綜合評估107個國家的食品安全現狀,並給出總排名和分類排名。結果顯示,發達國家繼續佔據排名的前25%,美國、挪威、法國分列前三位。中國在107個國家中位居42,其中:食品價格承受力排名47,食品供應能力排名41,品質安全保障能力排名43。
資料來源︰2013年7月13日《星島環球網》

資料四
今年廣東省化驗的大米當中,近一成鎘超標。翻查早幾年一些針對個別地區稻米的研究結果,更發現福建、湖南及江西的大米鎘含量超標率超過五成。現時全國有近六分一的耕地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面積達二千萬公頃,大約等於六個台灣的大小。有專家指,耕地污染令中國確保糧食供應充足的十八億畝「耕地紅」恐怕亦已不保。
雖然食安中心有抽驗本港銷售的穀類食品,最近的結果都是全部過關,不過仔細翻查本港所執行的標準,就會發現即使樣本達標仍未能就此放心,因為《食物摻雜(金屬雜質含量)規例》只有對固體食物設下6ppm的鉛含量上限,而國家及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對穀物的鉛含量上限是0.2ppm,即香港的標準比中國及國際的還要寬鬆三十倍。
資料來源︰2013年6月10日《星島日報》A18

食安把關

資料五
食安問題一波接一波,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副理事長張安平認為:「趁此機會讓政府、企業對國內食品安全來個總體檢,是件好事」。不過,張安平也提醒,現在媒體每日一報(爆)的情形可能也要做好確實的查證,搞清楚之後再報道,如果企業確實有不法之處,當然是不對的,否則對企業的傷害會相當大,經濟難免也會受到影響。此外,張安平也點出「成本太低」是國內食品安全問題一一浮出面的主要原因。
資料來源︰2013年11月7日《聯合晚報》

資料六
香港飲食研究中心總幹事黎承顯認為,近年食肆面對沉重的營商壓力,故要向食材成本埋手,選擇廉價甚至假食材,除了罔顧商業道德,更會影響人體健康,「有食物敏感的人,可能在不知情之下吃了假食物,隨時會有危險。」他建議,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檢測食品成分,列入恒常測試,或參考台灣打擊貨不對辦食物的檢舉獎金制度。「舉報者可獲罰金的百分之五,現在更擬將獎金增至一成,值得香港借鏡。」
資料來源︰2013年5月30日《星島日報》A19

食安醜聞影響

漫畫:《住家菜》

資料七
對我等喜愛台灣的遊人來說,寶島美食一直是優良品質的代名詞,我每次到台灣,總會買下不少當地食材及醬料,就是身處香港,也不時會跑到專營台灣食品的店鋪「入貨」,如今當地食品出現問題,雖不至教我頓失信心,卻怕這樣的一個優質品牌受到影響。
資料來源︰2013年6月15日《星島日報》E2

資料解讀

台灣食安事件

資料一
‧被驗出涉嫌造假的食油居然多達59款,可見不是個別事件或一時疏忽;
‧標榜健康和百分百純正的油卻被檢出貨不對辦,而且為數不少,會令消費者對相關的同類產品均失去消費信心,影響不止限於出事品牌;
‧按台灣食品法規定,「銅葉綠素」不能加在食用油中,長期食用會致肝炎、肝硬化,已危害大眾安全,所以須由政府勒令停產。

資料二
‧台灣的問題食物大多是使用了違規的有害化學物,甚至訛稱是天然成分,欺騙消費者;
‧加入化學物,可以代替成本較高的天然材料,令企業更具有競爭力;
‧食安醜聞接二連三爆發,政府有責任檢討是否監管機制和執法上存有漏洞。

內地食安問題

資料三
‧報告把中國列入「良好表現」的食安國家,和外界認為中國食品不安全的印象大有出入;
‧中國得分較高,主要因為報告相信城市化和國家的富裕程度,會帶動食品安全保障同步提升,所以中國今次排名較高,主要是經濟發展表現理想的緣故;
‧報告忽視了中國的貪污文化,令食安監管沒有保障,所以指數排名未必能反映中國食品安全的真實情況。

資料四
‧內地問題食品除了源於造假,另一源頭是土地受污染;
‧內地對污染的監管和執法不力,令全國六分一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對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是極大的安全威脅;
‧土壤污染防治的花費龐大,污染的速度又往往比防治快,成為內地急須解決的環境安全問題;
‧香港的平價農產品主要依賴內地供應,如內地農作物受污染,將直接危及港人健康,加上香港的食安標準遠低於國際標準,安全較難有保障。

食安把關

資料五
‧政府只有認真處理食安事件,找出真正原因及加強監管,才能挽回消費者信心;
‧食安問題如果接二連三爆發,影響消費信心的話,台灣的經濟將會即時大受打擊。

資料六
‧食品製造業為了低價競爭,不惜以本小利大的造假方式,造出黑心食品;
‧政府除了在食安把關方面要認真執行外,還應檢視現時的食安標準是否合適,甚至鼓勵舉報也是值得參考的方式。

食安醜聞影響

漫畫
‧漫畫說明了消費者對問題食品的憂心狀況,同時指出大眾或會因為對食品市場失去信心而改變消費和飲食模式。

資料七
‧若是個別的食安事件,未足以影響台灣食品的優質形象,但如果接連爆出黑心食品醜聞,政府又未能採取措施挽回公眾信心,長年積累下來的台灣食品形象便會逐步崩解。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公共衞生+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處於不同文化下,健康資訊、社會期望及個人信念和價值觀,如何影響人們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相關概念
‧ 食物安全條例 Food Safety Ordinance
‧ 食物及衞生局 Food and Health Bureau
‧ 補救措施 Remedy
‧ 公共衞生資訊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 世界衞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 健康資訊 Health information
‧ 食物安全 Food safety

多角度思考

1.兩岸近年不約而同出現食品安全問題,試比較兩岸個案的異同及政府的處理方式?
建議思考方向:
‧列舉重要個案,比較個案在問題性質、原因和影響範圍有何異同;
‧思考食安問題為何同時在兩岸出現;
‧政府對事件有何反映?處理的方式和速度有何不同?政府在事件中的角色有否不同?兩岸的食安事件大多是怎麼被揭發?

2.問題食品對兩岸的形象有何影響?試作出比較。
建議思考方向:
‧比較兩岸重要食安風波,例如三聚氰胺和塑化劑風波分別對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事件之後,政府以甚麼方式試圖挽回消費信心?是否有效?
‧一個國家的食品安全形象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3.台灣和內地的食安問題,在何等程度影響香港市民的生活素質?
建議思考方向:
‧港人對台灣和內地食品有不同的依賴程度,指出哪些食品事件對港人的生活素質影響最大;
‧舉出事例,說明問題食物對港人的健康如何造成影響,包括健康、心理或精神層面;
‧港人對兩岸食品的消費選擇多嗎?有否替代品?用了替代品後對原本的生活素質有何影響?

載自2013年11月13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