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探討兩性關係與婚姻意義

2014.11.26
959 959

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鑽石恒久遠,一顆永留存」,人們愛以鑽石比喻婚姻,是因為婚姻代表了一生一世、兩人長相廝守的承諾。惟早前有調查顯示,港人對婚姻的信心指數平均值和已婚人士對婚姻生活滿意度,均較去年微跌;另有逾半成已婚人士曾提出離婚,數字比去年升近一倍。「婚姻」亮起紅燈,究竟此現象背後反映兩性關係有甚麼轉變?

新聞重點

‧了解婚姻意義和目的
‧明白報告反映現時本港的婚姻現象
‧探討婚姻價值受動搖的原因
‧反思兩性關係和兩性社會地位的轉變









新聞資料

報告:港人對婚姻信心跌

資料一

主辦「夫妻節」的「啟導國際」早前委託浸大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了五百三十多港人,當中六成二人已婚,單身的則有兩成半人。
調查顯示,七成人想結婚是因為想與伴侶一起生活,六成七人希望能與伴侶白頭到老;而對婚姻的信心指數,以十分為滿分,今年平均分為八點二八分,比去年微跌零點○二分,當中已婚人士信心較高,有八點六九分,單身人士則為七點二五分。
婚姻滿意度亦有下跌,今年平均分為八點一五分,比去年微跌零點二分,近四成三人認為影響婚姻信心與性格不合有關,三成二人認為是因為有第三者誘惑,一成七人認為是因為經濟環境不穩。
調查又指,有逾一成已婚人士在過去一年曾考慮離婚,更有百分之六點七人曾經提出或被伴侶提出離婚,數字比去年的百分之三點四,高出近一倍。而負責調查的資深心理學家羅健文表示,調查時發現新婚人士對婚姻信心較低,可能是因為新婚人士還未適應結婚後的生活變化所致。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4年11月3日 A18

傳統婚姻意義與衝擊

資料二

基督教團體大衞城文化中心自二○○二年起,將每年的11月11日定為「夫妻節」,取意其四個一,表徵「一夫一妻.一生一世」,肯定美滿婚姻乃人生重大成就,鼓勵全城夫妻共慶婚齡增長,互勉愛情長跑,為下一代建立婚姻佳模。
資料來源:「大衞城文化中心」網站(http://www.cdcc.org.hk/index.php?id=214)

資料三
「裸婚」是來自二○○八年內地的網絡用語,意思是指男女結婚時,不辦婚禮、不擺酒席、不拍婚紗照、不度蜜月,甚至不購買房子,只單單簽訂結婚證明書。現代人選擇「裸婚」,主要不離兩大因素:一是經濟因素,二是個人取向。就經濟因素來說,適婚人士面對社會通脹壓力,加上樓價居高不下,若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或擁有房子才結婚,那將可能是遙遙無期。
而在個人取向方面,現代人生活繁忙,籌備婚禮卻得花大半年以上的時間,從選擇禮服、拍攝結婚照,到安排婚禮儀式、酒席、花車,到設計請柬,邀請伴郎伴娘及親友等等,一切繁複瑣碎,不少人為免麻煩,寧願選擇簡單的儀式。
另外,現代人強調個人主義,主張婚姻自由和獨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早已蕩然無存,「合二姓之好」的傳統宗族觀念,亦不再受重視,婚姻轉變為「建立二人世界」,成為了只屬於兩個人之間的事。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4年5月2日 F4

男女人口失衡

資料四
本港近年男女比率失衡愈來愈嚴重,扣除外籍傭工數字後,2013年每千名女性有938名男性,40至44歲的中年組別情況最嚴重,每千名女性僅得816名男性,30至34歲及35至39歲兩個組別,則分別每千名女性只有886和866名男性。
最新數據顯示,全港約718.7萬人口中,約385萬人為女性,已婚女性有190萬人,佔15歲或以上組別的55.7%;整體男性約有333萬人,已婚男性約176萬人,佔15歲或以上組別的61%。未婚狀況方面,101萬名女性從未結婚,相較男性僅98萬名,多約3.5萬人。1986年至2013年期間,從未結婚的女性大幅飆升62.9%,男性亦上升15.5%。
資料來源:《都市日報》2014年11月

女性地位升 倡個人自由

資料五

歷史上不論西方或東方地區,重男輕女的觀念依然根深柢固,男性群體在權力關係上與女性相比,有着壓倒性優勢。不過,當社會逐漸發展成現代化社會,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亦隨着時代變化而增加。現時不少女性的學歷和薪酬,都能夠與男性看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中在特區政府的女性人員比例亦不斷增加。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劉江華去年3月赴日內瓦,參與聯合國就特區政府參照《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審議會,有關部門就提供了有關女性公務員的資料,其中政府的首長級人員中,女性所佔的比例,由2006年的29.2%升至2012年的33.8%;現時公務員架構中,女性出任最高職級的常任秘書長更佔47%。
資料來源:《成報》2014年6月16日 A1

資料六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上月訪問五百二十五名十八至四十三歲的受訪者, 其中七成一人為「八十後」及「九十後」。五成一受訪者至今仍維持單身,當中近七成解釋是因為「不願受束縛」。另六成七受訪者喜歡沒有固定情人,六成三則能接受同一時間與兩個或以上人士拍拖,不足一半嚮往結婚,更有四成四人不相信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承諾。而調查亦發現,近七成的單身受訪者周末或假期時,會選擇留在家中七小時或以上。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2014年2月14日 A20

資料解讀

報告:港人對婚姻信心跌

資料一

‧大部分受訪者視婚姻的目的仍為跟伴侶長期一起生活;
‧一成已婚受訪者曾有離婚念頭,而曾向伴侶提出離婚,比例較去年高約一倍;
‧新婚人士對婚姻信心較低,或因未曾適應結婚後的生活變化。

傳統婚姻意義與衝擊


資料二
‧私人團體訂立節日,提倡婚姻的重要,並強調婚姻要堅守一夫一妻及一生一世。

資料三
‧「裸婚」為新興婚禮模式,省略傳統婚嫁儀式,只簽訂結婚證明書;
‧現時社會生活開支大、樓價高,若要一定經濟基礎,或擁有物業才結婚,戀人結婚的目標遙不可及;
‧籌備婚禮耗時耗力,簡單的婚禮儀式,能合乎現代人繁忙的生活;
‧提倡個人主義、婚姻自由和獨立,婚姻是兩人的事,而不再關乎兩個家族的利益。

男女人口失衡

資料四
‧根據人口普查,女性人口較男性多,而且女性愈來愈遲婚;
‧ 未結婚的女性大幅飆升,較男性為多。

女性地位升 倡個人自由

資料五
‧古時中西方均有重男輕女的現象,男性較女性有更大權力;但現代社會,女性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女性的社會地位可與男性看齊;
‧特區政府的女性人員比例亦不斷增加,其中首長級別中,女性所佔的比例,六年內升了約4.6%,而女性出任最高職級的常任秘書長更佔47%。

資料六
‧有調查指大部分受訪「八十後」及「九十後」仍單身,主因「不願受束縛」;
‧有六成七受訪者沒有固定情人,並有六成三人接受同時與多人拍拖;
‧不足一半人嚮往結婚和相信婚姻是「一生一世」的承諾;
‧大部分受訪單身者,多獨自在家消磨時間。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生活質素+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為甚麼青少年與家人、師長、朋輩和約會對象的關係會有轉變?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分和理解角色?

相關概念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社會角色 Social role
‧個人自由 Individual freedom
‧女性主義 Feminism
‧性別比例 (性別比率) Sex ratio
‧性別平等 Gender equity / Sex equality
‧性別角色 Gender role / Sex role
‧家庭關係 Family relationship
‧社會地位 Social status

多角度思考

1.歸納上述資料,試指出港人對婚姻信心的情況。
建議思考方向:
‧明白上文有關報告的調查目的
‧了解報告的結果反映甚麼現象

2.
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傳統婚姻有何意義?與現代婚姻所追求的有何不同?
建議思考方向:
‧了解傳統婚姻的目的和規限
‧分析現代婚姻的儀式和習慣,反映怎樣的價值取態
‧思考傳統婚姻和現代婚姻的異同

3.
試分析為何婚姻意義轉變了。
建議思考方向:
‧了解古今的婚姻意義何在
‧分析現時社會經濟和文化風氣
‧分析兩性在角色定位、權力和社會地位的變化

載自2014年11月26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阿寶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