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並非每本書都可愛
2014.11.25並非每隻貓咪都可愛,並非每隻貓咪都多少可實現我們未完成的荒野夢,例如「國家地理雜誌」、「Discovery」、「動物星球」頻道中動物學家們方可二十四小時近身觀察的獵人們。 (《獵人們》102頁)
因為寫了幾篇貓文章,朱文心令一些讀者想去領養流浪貓,以為會遇上一段好情緣。朱文心於是寫上述的一番話,提醒讀者,並非每隻貓都可愛,也不是每隻貓都愛親近人,牠們才不會像電視節目裏的動物,可以滿足我們這樣那樣的願望。
這令我想到閱讀和寫作,先談閱讀吧。跟貓一樣,並非每本書都可愛、每篇文章都易讀有趣,每本書和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個性,有些跟你特別投緣,有的與你臭味相投,讀起來特別愉快,沒有壓力。但有些書與你個性不同,相處不易,甚至讀的時候令人感到痛苦,如果我們就這樣放下它,便會學少許多東西。跟成長一樣,學習和進步總是伴隨着痛苦的。
有些學生讀一本書,看了半頁便說:「看不懂,不明白」,然後便放棄了,我實在替他感到可惜。如果一本書我全都看得懂,那就表示這本書甚麼也沒有教到我,裏面寫的是我早就懂得的東西,還讀來作甚麼?正是因為不懂和不明白,才有價值,有學習的機會。即使一時不明所以,便讓它沉澱吧,讀過的書是種子,總有一天在心裏發芽。
寫作也一樣,寫東西很多時候是痛苦的,但是完成後便有快樂和滿足感。這就像登高行山,愈高的山愈難走的山徑,等到登頂後換來的快樂和滿足感也愈大。如果半途而廢,便只有痛苦,永遠嘗不到後面的甜了。
另一方面,完成的作品也並非每篇都可愛,叫作者滿意的。我們可以修改它,讓它變得更好;我們也可以跨越它,向下一篇作品進發。那篇叫人不大滿意的作品,只是路上的一座小山,前面還有更高更宏偉的山等着,而我們的登山技巧又進步了,這也是令人快樂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