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家理想國:兼愛大愛 墨攻非攻
2014.11.18「煙酒不沾,人生有何樂趣?」這是小記今早聽到最理直氣壯的一句話,出自一個牙齒發黃、白髮蒼蒼的阿伯,「我怎會不知道這些東西不健康?但人性就是如此!」這道理,原來自古亦然。本來與儒學共稱為「顯學」的墨家,算是一個出發點極好的學派,也因為對人要求過苛、陳義過高而逐漸式微。也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還要加多一句:墨家至善則衰落。
墨子:謎一般的聖人
提到墨家,立時想起港產片《墨攻》,劉華飾演墨者革離,奇貌不揚、孤身上路,卻排除萬難、意志堅定地拯救了被圍攻的梁國。如果墨者們都真是有勇有謀有原則有理想,那他們追隨的墨子,想必是個更響噹噹的大人物。可惜,翻查史料,墨子資料從缺,不但生卒年不詳,只知大概為孔子後、孟子前的公元前479年至前381年;更多沒記載其事,最著名也許是墨子前去游說楚王退兵,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勝出,化解了楚宋之戰。除此之外,就只知墨子出身低下,曾是名製車工匠;年輕時「叫做」學過儒術,卻因不滿周禮的煩瑣而另立新派,聚徒講學。墨子憑其學說與個人魅力,聚集了一班「墨者」,一同四出宣揚反戰思想,將「兼愛」(無等差的愛)的思想推廣至天下。雖然,我們對墨子生平一知半解,但從戰國先哲的評語,我們還是可窺見其無私一面。孟子的一句「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的「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莊子.雜篇》),從中我們就知道,墨子有着為別人從頭到腳磨傷也願意的捨己精神,絕對是天下間難得一見的大聖人,無怪,當時墨學追隨者眾呢。
兼愛非攻 理想功利一體兩面
墨家的核心思想,就絕對是「兼愛」。跟諸子學說的目的一樣,兼愛就是為了解決當時的問題──墨子眼中的「不相愛」,即諸侯攻伐、家族鬥爭、君臣相殘、父子交惡、兄弟不和等情況;墨子假定,如果天下人都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就不會出現亂局。要實行這種兼愛,墨家最高人格化身「兼士」可作參考,他們都「必為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墨子.兼愛》),有着視人如己的高尚情操。墨家的兼愛是種沒差別的愛,主張人在有能力時就幫助別人,相愛自然可互利,在人間實現平均和平等的理想世界。
這個看似過分理想、陳義過高的學說,往往被大眾忽略了其功利的一面;另一建基於兼愛的理論「非攻」,就是站在平民立場,反對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因為從功利來說,戰爭對雙方也會帶來大量傷亡與摧殘,輸者付出代價,勝方也會因戰爭影響人民生活,延誤農耕,往往也是得不償失。雙方皆有損失,那為何要打仗呢?(當然,這並不代表任人魚肉,而是有「恨人者,人恆恨之」的條件,即對那些不講兼愛、仇恨別人的人,諸如那些侵搶別人家財的強盜、攻伐別國的君主,兼愛就不適用。在墨家理論下,絕對有防衞而殺人、正義的防守戰爭。)
對人性過於苛求
因篇幅所限,其他如「尚賢」、「尚同」等墨學十論在此就不敍了。最後在這裏總結一下墨家的式微原因,主要是由於墨家不同其他學說,是少數從平民角度出發、反映下層民眾願望的學說,例如墨家主張「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就在手工業者與農民間得到很大迴響與支持,惜這種代表平民階級的立場與主張,不會受到貴族與統治者歡迎,自然就不會在國策上受推崇,焉能興於後世?何況,墨家祟尚刻苦生活,「節用」、「非樂」,既要求從者節儉過活,就連文娛教化類的音樂也被禁,不要說是貴族,就連普通百姓也感逼得太緊。也許,墨家的唯一問題,就是把人性想得太完美,而忽略了人性自私、貪婪、懶惰的一面,於是自然就不為世所用了。
科學救國
墨子作為工匠,不但注重科學精神,亦銳意將這種科學知識融入生活。《韓非子》就記有墨子的發明:「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在當時來說已是極為驚人的設想了。何況,實際上墨子也創造了可載重五十石的車轄,減少百姓的勞力負擔,也以各種發明、建設協助各國防守,可說是科學救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