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們兒
2014.11.14佔中行動令不少立場不同的人由朋友變陌路,網民亦因此出現「unfriend潮」,其中支持藍絲帶的導演王晶昨日於微博點名,揚言因為不認同對方的政治主張,而要刪掉黃秋生、何韻詩和杜汶澤的聯絡方式。
以上是《星島日報》2014年10月17日的報道。同一消息,大陸新浪娛樂訊說,「香港導演王晶通過微博宣布與黃秋生、杜汶澤和何韻詩絕交。」現實生活中,30年大學同窗的情誼,也因為政見不同而「撤離」WhatsApp群組。
同窗好友,甘苦應當與共,患難也該扶持。粵語口語中,經常使用「(你們)friend唔friend」;「做個friend」;極為好朋友,甚至說「friend過打band」等等的俗話。許冠傑作曲填詞,歌名正是〈跟佢做個Friend〉。普通話裏,形容人與人之間感情特好,能說「心裏話」,就用「哥們兒」來形容這種親暱關係。
雙方關係非一般
「 哥們兒」是個口語詞,讀gēmenr,必須兒化,有兩個義項:①弟兄們,例如:他家哥們兒三個。②朋友間的親暱稱呼,例如:哥們兒,明天到我家坐坐。總之,朋友之間感情好極了,情如親哥,就互稱「哥們兒」(帶親熱的口氣):哥們兒,別跟我客氣!或者說:咱哥們兒,誰跟誰呀(也說誰和誰)!普通話常用口語中,「誰和誰」是一種反問形式,說話人用以表示自己和對方的關係非同一般。因此,對方的感激、客氣是完全不必要的。
與「哥們兒」相類似的還有個「爺們兒」。「爺們兒」也是個口語詞(yémenr必須兒化),用得最多的義項是:男人之間的互稱(含尊敬或親暱意),典型用例是:咱們爺們兒,不用這麼客氣!另外,指稱成年男子(幾個爺們兒正在喝酒)或指丈夫(他的爺們兒要出國)。注意,這時候的爺們兒(丈夫),並不表示複數。
說錯稱謂鬧笑話
語言生活中,一個稱謂語飽含學問。地域不同,流通程度以及使用對象也有差別。比如:台灣同胞喜歡用「大哥」,大陸同胞喜歡用「師傅」。在台灣,幾乎逢男人就可以稱他「大哥」,開計程車的,賣攤販的,帶團當導遊的等等,叫一聲「大哥」,稱兄道弟,對方感覺親切。在大陸,社會稱謂語「師傅」無處不在,有技術的,沒技術的,一律都當了師傅(對男性的尊稱)。在台灣,稱有專門技藝的人,才叫師傅(也作「師父」),例如:「做點心的師傅。」使用對象限於某一類有技藝的人。
普通話的稱謂系統相當複雜,層次多樣,不同層次構成了稱謂的骨架。我們都知道,稱謂是言語交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不誇張地說,稱謂是開口交際的第一關,在中國人的嘴裏,沒有稱謂就不好開口說話。就算是內地,在商場購物,各地說法不一。在北京,稱售貨員為「服務員」或「師傅」(以前用「小姐」,有人覺得不雅,改稱「服務員」),天津稱「大姐」,濟南稱「老師」,長春稱「售貨員兒」等等。所以說,語言生活中,稱謂是一門學問。說錯了,就會鬧笑話。
知識窗
「倆」表示兩個人,你們倆(即你們兩個人),「倆」後不帶「人」;口語詞「哥兒倆」,指兄弟倆;「哥兒仨」則指兄弟三人。「倆」讀liǎ,「仨」讀sā。高中同學喜歡讀《我們仨》,這是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