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省略句子成分

2014.11.13
860 860


      在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省略十分普遍,因此在進行文言文語譯的時候,學生應把省略的部分指出,這期附上「主語」、「謂語」省略的說明,還附上模擬練習(例子)供同學作印證之用。

種類

例子      ( )= 省略的部分

主語省略

①承前省 

上文已經出現,下文即可省去。

1.「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亦以此自矜。(公)嘗射於家圃。」(歐陽修《賣油翁》)

2.「遷客騷人 ,多會於此,(他們)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范仲淹《 岳陽樓記》)

3.「予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范仲淹《岳陽樓記》)

4.「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5.「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柳宗元《 捕蛇者說》)

6.「俱,(兒)啼告母。聞之,(母)面色灰死。」(蒲松齡《促織》)

7. 單于壯其節,(單于)朝夕遣人候問武。(班固《漢書》)

 

②蒙後省

後文已經出現,前面就不再寫出。

1.「可汗問(木蘭)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樂府詩集.木蘭詩》)

2.「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乃入。』」(司馬遷《 鴻門宴》)

3.「(爾)必死是間,餘收骨焉。」(《左傳》)

③對話省

對話的主語被省略,甚至連對話內容裏的主語也省略了。

1.「(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孟子》二章)

2.「作亭者誰?(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歐陽修《 醉翁亭記》)

3.「(曹劌)問:『(公)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吾)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左傳.曹劌論戰》)

4.「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對曰:『(此)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左傳.曹劌論戰》)

5.「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這事)甚急。』」(司馬遷《鴻門宴》)

 

 


④自述省

省略對自己的稱呼或描述字眼

1.「(余)每假借於藏書之家,(余)手自筆錄,(余)計日以還。⋯⋯錄畢,(余)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 送東陽馬生序》)
 

2.「(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柳宗元《 愚溪詩序》)
 

3.「(五柳)閒靜少言,(五柳)不慕名利。(五柳)好讀書,(五柳)不求甚解。」(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謂語省略

①承前省 

承上文謂語而省略。

1.「一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2.「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司馬遷《鴻門宴》)

3.「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六則)

 

②蒙後省 

承下文謂語而省略。

1.「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列子.歧路亡羊》)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不勝,天下皆叛之。」
(《史記.項羽本紀》)

③共喻省

根據對上下文的理解,能夠自然明白省略的部分,不必道出。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理之)。」(《左傳.曹劌論戰》)

2.「江山如畫,一時(產生)多少豪傑。」(蘇軾《 浪淘沙.大江東去》)

3.「犧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神)。」(《左傳》)

4.「途中(遇)兩狼,綴行甚遠。」(蒲松齡《狼》)

5.「後公攻(任)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記王忠肅公翱事》)

6.「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 《霓裳》 後(為)《六么》。」(白居易《 琵琶行》)

 

 

文:林溢欣
TOP